完善卫生健康事业多元投入

举报
资源描述
完善卫生健康事业多元投入 一、 主要矛盾和问题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有短板弱项,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全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短板弱项,市级没有专门传染病防治医院,综合医院传染病区不规范,传染病救治能力不强。市区县疾控中心硬件不足、设备陈旧、手段滞后。全市没有医疗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库,应急物资短缺。 城乡医疗资源配置不平衡,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市级三级医院,绝大多数乡镇卫生院基础建设薄弱,医疗技术人员水平不高。服务能力与群众就医需求有较大差距。 公立医院发展不充分,医院定位不清晰,错位发展、服务互补的协同发展格局没有形成。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不健全,医疗服务供给不能满足群众高水平多样化的健康需求,综合管理尚未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精细化、规范化,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学科带头人少、重点专科建设滞后、科研能力不强。 信息化建设支撑作用发挥不够,资金投入和专业人员缺乏导致信息化对卫生健康服务支撑不足。基层医疗信息化建设滞后,各级医疗机构之间未全面建立互联互通机制,个人健康信息难以共享互通,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服务无法实现精准化、信息化,不能满足群众全周期全流程卫生健康服务需求。 二、 构建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 1、深入推进健康铜川行动 持续以八类健康细胞立柱,以健康环境、健康生活、健康服务、健康保障架梁,织密居民素养、合理膳食、全民健身、中医药促进、慢病管理等十七项健康行动网,提升全市人民身心健康素质。实施国民营养计划,开展三减三健行动,突出抓好中小学健康促进,强化肥胖、视力不良等儿童重点疾病筛查干预。加快实施妇幼健康促进、职业健康保护、老年健康促进等专项行动。完善癌症、高血压、糖尿病等重大疾病防治服务保障。继续实施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做好艾滋病、结核病、出血热、布病等10种重点传染病防控,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 2、完善生育和家庭发展政策 完善人口动态监测和预警机制,强化人口信息管理。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全面落实婚、产假和陪产假制度,为群众生养子女创造有利条件,确保全市出生率保持稳定、人口规模、人口总量保持适度增长。构建有利于计划生育家庭发展的支持体系,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兑现计划生育奖励扶助资金,落实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就医绿色通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一对一联系人三个全覆盖。持续推进健康家庭示范建设,提高家庭成员自我保健能力和疾病防范能力。到2025年,以县(区)为单位,健康家庭建设率达到40%左右;人口出生率稳定在4‰左右,总和生育率稳定在1.8左右。 3、提升妇幼、儿童健康保障水平 健全妇幼保健服务体系,实施生育服务保障工程,提升服务能力。做好优生优育全程服务,完善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体系。完善市县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体系,市级建成高水平区域妇幼保健中心,加强县级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转诊救治中心建设,全力保障母婴安全服务能力。持续巩固保障母婴安全5项制度,逐步推行孕产妇死亡和新生儿死亡现场评审,坚决执行约谈通报制度,做好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防治工作。抓好妇女健康促进项目实施。加强出生缺陷监测,实施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在完成免费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任务基础上,统筹推进婚前、孕前优生服务。 4、推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 全市婴幼儿照护服务政策规范、服务标准、支持保障和监督管理体系基本健全,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加强母婴设施日常维护管理,提高使用率。到2025年,全市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均保持在95%左右,婴幼儿早期发展知识普及率达到95%以上,婴幼儿家长和看护人员接受科学育儿指导率达到95%以上。 5、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做好0-6岁儿童眼保健及视力检查工作,重点抓好视力档案规范管理与应用。帮扶农村地区在儿童保健专科建设、新生儿保健和高危儿筛查与管理、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心理行为发育评估与指导、口腔保健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积极干预肥胖、近视等严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疾病因素。继续实施儿童营养改善计划。到2025年,确保完成90%以上的0-6岁儿童眼保健及视力检查工作目标任务;儿童肥胖率上升态势得到初步控制。 6、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 加强健康学校建设,进一步营造青少年积极投身建设健康铜川的社会氛围。建立青少年体育锻炼、睡眠、近视综合防治行动监控机制。保证学校心理咨询与干预的人员配置,通过健康教育等方式引导学生从小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到2025年,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达到25%以上;中小学生每天校内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青少年近视率明显下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得到有效控制,青少年健康发展社会环境明显改善。 7、优化老年人健康服务 建立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的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养老机构以多种形式开展合作。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社会办医养结合机构承接当地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等服务。实施医养结合人才培训。推动智慧健康养老发展,引导和规范发展智慧型养老服务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推广老年期常见疾病防治适宜技术,推进老年人心理关爱、安宁疗护、医养结合与失能老年人综合评估指导项目。推进医养结合试点,完善医养结合政策,强化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衔接,推动医养结合工作深入健康发展。开展老年友好环境建设,实施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加强老年人优待和维权工作。到2025年,基本建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护理型床位占养老服务机构总床位的25%以上;实现老年人相对集中区域和养老机构周边的医疗机构全覆盖,使医疗卫生资源基本满足相应医疗保健需求。 8、巩固健康扶贫成果 优化疾病分类救治措施,继续做好脱贫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工作,做到应治尽治。重点做好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严重精神障碍等4种慢性疾病患者的规范管理和健康服务。同时,做好脑血管病、冠心病、慢阻肺、重型慢性老年支气管炎、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等6类慢性病和大骨节病、克山病、氟骨病等重症地方病患者签约服务,做到应签尽签。完善住院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市域内公立医疗机构全面落实住院先诊疗后付费政策,享受对象调整为铜川市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和易返贫致贫人口。积极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持续开展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工作。健全因病返贫致贫风险人群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对县乡村三级基本医疗保障水平进行动态监测预警,补齐短板。 9、完善残疾人医疗和康复服务 实施残疾预防行动计划,开展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致残因素预防和致残疾病防控。进一步完善筛查、诊断、随报、评估为一体的残疾监测网络,建立残疾报告制度。以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为重点,实施精准康复行动。加强残疾人康复机构规范化建设,建设一批专业化骨干康复机构、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和康复医院;强化防盲治盲和防聋治聋工作;逐步将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城乡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 三、 营造良好环境 持续健全卫生健康政策体系,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推进依法行政,切实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深入开展卫生健康宣传教育和科学理念普及,增强社会对卫生健康工作的普遍认知,提高全民健康意识,保障规划有效实施。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弘扬和践行卫生健康职业精神,树立行业良好形象,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四、 构建优质高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1、实施公共卫生补短板项目 建成渭北传染病医院(铜川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渭北公共卫生医疗物资应急储备中心、铜川市疾控应急指挥中心和实验中心,实施市区县综合医院发热门诊、传染病病区标准化改造提升工程和区县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形成设施完备、物资充足、反应迅速、检测能力一流的疾病预防应急响应机制。 2、优化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机制 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在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试行公共卫生总师制度,在疾控机构设立公共卫生首席专家特设岗位。贯彻执行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着力解决市县两级疾控中心业务用房面积普遍不达标问题,配备必要检测检验仪器设备,提升检验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等能力。加强基层防控能力建设,织密织牢基层疾病控制第一道防线,推动各类企事业单位配备卫生员、学校配备校医,形成跨部门、跨区域协作的疾病防控网络。落实两个允许,推进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一类保障和公益二类管理。 3、健全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常态化应急管理体系,市级卫健行政部门设立专门的卫生应急管理机构,区县卫健行政部门指定科室负责,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和各级疾控、卫生监督机构成立卫生应急管理科室,乡镇、社区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由专人负责。建立市县乡三级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平台,完善全市卫生应急指挥调度信息系统。健全卫生应急预案体系,科学制定、动态调整卫生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实战应急演练,强化预案的相互衔接,精准处置。健全多层次监测预警体系,构建以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发热患者筛查、药品零售机构发热患者购药登记、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检测等为哨点的传染病监测预警多点触发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预警鉴别能力。 4、加快卫生应急队伍建设 组建市级传染病、呼吸、重症医学、院前急救等专业医学救援队伍,提高协同和联合作战能力。依托现有医疗卫生机构,利用现有专业人员,配合全省建立省-市-县三级紧急医学救援、突发急性传染病控制、卫生监督卫生应急队伍;建立中毒处置、心理救援队伍;分级加强队伍装备建设。到2025年,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建设覆盖率达到90%。 5、提高突发事件应急救治能力 建立创伤中心,联合急救中心分别建立城市和县域创伤救治网络,减少因严重创伤和多发伤致残致死的患者人数,提高救治能力。建立胸痛中心,健全覆盖全市的胸痛救治中心网络,完善并发布胸痛急救地图,提高各医院心血管疾病救治能力,缩短心梗患者发病就诊时间,降低心血管疾病致残致死率,提高胸痛救治能力。建立卒中中心,规范卒中诊疗,打造1小时黄金时间救治圈,降低致死致残率。三级医院常规开展溶栓和取栓技术,二级医院常规开展溶栓技术。构建卒中分级诊疗模式,组建由卒中中心牵头,急救中心、康复机构、基层机构共同参与的医疗联合体,推进急救体系网络建设,实现救治工作上下贯通,开展卒中患者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6、健全卫生应急物资储调系统 加强重大传染病、重大安全生产事件等群体性伤亡事故所需药品、疫苗、医疗卫生器械和设备储备,确定储备种类、数量和方式。按照统一规划、分级储备原则,建立医疗应急物资储备机制,科学布局物资储备库,储备物资至少满足医疗机构45-60天运转。建立医疗应急物资储备调用信息系统,快速、精准补充调配应急物资。 7、创新医防融合机制 全面打通医防融合机制,实现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强化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建立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责任清单和评估机制。各级医疗机构落实疾病预防控制职责,开展公共卫生相关工作,并将医疗机构履行公共卫生职责纳入医院等级评审指标体系与医疗机构年度绩效考核。完善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工作人员财政保障机制,建立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公共卫生人员交叉能力培训机制。将医疗卫生救治能力培训纳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急救中心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能力培训范围,制定相应考核制度。 五、 构建卫生健康综合保障支撑体系 1、加快补齐卫生健康人才短板 引进高层次和紧缺岗位卫生健康专业人才,探索采用聘用、坐诊指导、短期兼职、项目委托、对口支援等柔性引才办法,不受单位编制、专业技术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工资总额限制,通过特设岗位予以聘用。按照市-县两级分层确定急需紧缺专业目录,按需引进人才。创新编制管理方式,设立医疗卫生系统人才编制周转池,探索编制备案制。推进基层人才招聘工作,继续实施县及县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定向招聘医学类毕业生。扩大用人单位招聘自主权,对急需紧缺人才自主招聘。精准实施全科医生特岗计划,加强基层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完善人才评估发展机制,提高基层医疗卫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