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配置规划总体思路

举报
资源描述
水资源配置规划总体思路 一、 体验营销的概念 体验营销是指企业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向消费者提供一定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对事件、情景的安排、设计,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让消费者产生内在反应或心理感受,激发并满足消费者的体验需求,从而达到企业目标的营销模式。体验营销建立在对消费者个性心理特征的认真研究、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其以激发顾客的情感为手段,使整个营销理念更趋于完善,目的是为目标顾客提供超过平均价值的服务,让顾客在体验中产生美妙而深刻的印象或体验,获得最大程度上的精神满足。体验营销并非仅仅是一种营销手段,确切地说它是一种营销心理、一种营销文化、一种营销理念。在消费需求日趋差异化、个性化、多样化的今天,顾客关注产品和服务的感知价值,比以往更为重视在产品消费过程中获得“体验感觉”。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消费者在购买很多产品的时候,如果有“体验”的场景和气氛,那么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就能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在购买服装时,如果一家服装店不能让顾客试穿的话,有很多顾客就会马上离开;购买品牌电脑时如果消费者不能亲自试试性能,感觉一下质量,大多数消费者就会对其质量表示怀疑;购买手机时如果销售人员不太愿意让顾客试验效果,顾客马上就会扬长而去……因此,对于企业来说,提供充分的体验就意味着能够获得更多消费者的机会。 二、 整合营销传播执行 (一)整合营销传播的操作思路 (1)以整合为中心。着重以消费者为中心并把企业所有资源综合利用,实现企业的一体化营销。 (2)强调协调、统一,系统化管理。企业营销活动的协调性,不仅强调企业内部各环节、各部门的协调一致,而且强调企业与外部环境协调一致,整体配置所有资源,形成竞争优势,实现整合营销目标。 (二)影响整合营销传播执行的技能 1、营销贯彻技能 为使营销传播计划贯彻执行快捷有效,必须运用分配、监控、组织和配合等技能。分配技能指营销各层面负责人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使其在营销活动中优化配置的能力。监控技能指在各职能、规划和政策层面建立系统的营销计划结果的反馈系统并形成控制机制。组织技能指开发和利用可以依赖的有效的工作组织。配合技能指营销活动中各部门及成员要善于借助其他部门以至企业外部的力量有效实施预期的战略。 2、营销诊断技能 营销传播执行的结果偏离预期目标,或是执行中遇到较大阻力时,需确定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寻求对策。 (1)问题评估技能。营销执行中的问题,可能产生于营销决策,即营销政策的规定;可能产生于营销规划,即营销功能与资源的组合;也可能产生于行使营销功能方面,如广告代理、经销商。问题发现后,应评定问题所处的层面及解决问题所涉及的范围。 (2)评价执行结果技能。将营销活动整体的目标,分解成各阶段和各部门的目标,并对各分目标完成结果和进度及时进行评价,这是对营销活动实施有效控制和调整的前提。 (三)整合营销传播执行过程 在整合营销传播执行中,涉及资源、人员、组织与管理等方面。 (1)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再生。实现资源最佳配置,既要利用内部资源运用主体的竞争,力求实现资源使用的最佳效益,又要利用最高管理层和各职能部门,组织资源共享,避免资源浪费。 (2)人员的选择、激励。人是实现整合营销目标的最能动、最活跃的因素,要组成有较高的合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非正式团队小组,保证圆满完成目标;通过激励措施不断增强人员信心,调动积极性,促使创造性变革的产生。 (3)学习型组织。整合营销团队具有动态性特点,而组织又要求具有稳定性。要建立组织中人们的共同愿景,保持个人与团队目标和企业目标的高度一致,并强化团队学习,创造出比个人能力总和更高的团队,形成开放思维,实现自我超越。 (4)监督管理机制。高层管理力求使各种监管目标内在化,通过共同愿景培养各成员、各团队自觉服务精神,通过激励、培养塑造企业文化,通过团队中人员、职能设置强化团队自我管理能力。团队自身也承担了原有监管应承担的大量工作,在最高层的终端控制下,自觉为实现企业营销目标努力协调工作。 三、 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组织、协调、监督、管理等工作,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 (二)制度保障 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加强全市水资源统一配置、管理和保护。根据国家、省部署,稳步推进水权制度建设。 (三)资金保障 按照分级负担、分类筹措的原则,拟订“十四五”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资金筹措方案,通过财政保障和社会投资等多渠道筹集工程资金,确保“十四五”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所需资金及时到位。加强资金管理,严格资金使用监督和审计制度,确保资金使用规范有效。 (四)能力保障 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造就一支业务精、作风实、纪律严的水资源管理队伍,提升水资源信息化管理水平。 (五)监督保障 建立常态化分类指导、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用水单位的指导和监管,规范用水行为。强化规划目标指标实施进展的监测,适时开展评估,分析实施效果及存在问题,确保目标任务按时完成。 四、 供用水现状 (一)用水现状 根据《2019年青岛市水资源公报》,2019年全市总用水量91844万m3,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18213万m3,占比19.83%;林牧渔畜用水量3455万m3,占比3.76%;工业用水量19075万m3,占比20.77%;城镇公共用水量10727万m3,占比11.68%;居民生活用水量33179万m3,占比36.13%;生态与环境补充用水量7195万m3,占比7.83%。 通过分析2005─2019年总用水量和城市用水量情况,全市用水总量基本保持平稳,但各行业用水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高供水保证率用水量增长较快。按照当年人口核算人均综合用水量,2005─2019年年平均人均综合用水量变化不大,全市人均综合用水量平均值为111.2m3/人•年,城镇人均综合用水量平均值为103.8m3/人•年。人均生活毛用水定额由2005年的67.5L/人•天增加到2019年95.7L/人•天,提高42%;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2005年19.97m3减少到2019年的6.04m3,减少67%;受到城市缺水影响,城市用水大量挤占农业用水,农业基本实行非充分灌溉,农业用水量从2005年的50320万m3减少到2019年的21668万m3,减少56.9%。 (二)供水现状 根据《2019年青岛市水资源公报》,2019年全市总供水量91844万m3,其中本地地表水23971万m3,占比26.10%;地下水22164万m3,占比24.13%;外调水40241万m3,占比43.18%;海水淡化2605万m3,占比2.84%;再生水2863万m3,占比3.12%。 通过分析2005─2019年总供水量和城市供水量情况,全市供水水源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本地水源受干旱影响波动较大,客水逐步成为主要的供水水源,随着海水淡化产业和再生水利用的快速发展,非常规水水源的供水量呈上升趋势。其中,本地水年平均供水总量为71247万m3,水资源平均开发利用率为40.3%,水资源开发程度已较高;自2013年起,受降雨量偏少持续干旱的影响,主要水库干涸、河道断流,本地水源骤减,引调客水成为主要供水水源,占到全市供水总量的40%以上,占城市供水总量的60%以上。 五、 现状配置条件下的供需平衡 (一)需水预测 预计到2025年,青岛市常住总人口11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36万人,农村人口26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6%;国民总产值(GDP)达到17400亿元,年平均增长率7.0%。其中第一产业500亿元,第二产业7100亿元,第三产业9800亿元,三产比例调整为2.9∶40.8∶56.3。 在此基础上预测,到2025年,P=50%保证率下全市总需水量144775万m3;P=75%(P=95%)保证率下总需水量165666万m3,城市需水量94549万m3。P=50%保证率下,农业需水量42731万m3,占总需水量的29.5%;城镇居民生活需水量40993万m3,占总需水量的28.3%;农村居民生活需水量7495万m3,占总需水量的5.2%;工业需水量30041万m3,占总需水量的20.7%;建筑业需水量2078万m3,占总需水量的1.4%;第三产业需水量13084万m3,占总需水量的9.0%;河道外生态环境需水量8353万m3,占总需水量的5.8%。P=75%(P=95%)保证率下,农业需水量63622万m3,占总需水量的38.4%;城镇居民生活需水量40993万m3,占总需水量的24.7%;农村居民生活需水量7495万m3,占总需水量的4.5%;工业需水量30041万m3,占总需水量的18.1%;建筑业需水量2078万m3,占总需水量的1.3%;第三产业需水量13084万m3,占总需水量的7.9%;河道外生态环境需水量8353万m3,占总需水量的5.0%。各行政区需水预测详见表4-1。 (二)现状配置条件下供需平衡 根据现状供水水源分析,保证率P=50%下,全市可供水量142221万m3,规划年需水量大于可供水量,缺水率1.8%;保证率P=75%下,全市可供水量125081万m3,规划年需水量大于可供水量,缺水率24.5%;保证率P=95%下,全市可供水量106654万m3,规划年需水量大于可供水量,缺水率35.6%。 现状城市可供水量69679万m3,规划年城市需水量大于可供水量,城市缺水率达到26.3%。 六、 规划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更高水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以城市健康发展对水资源的实际需求作为规划水资源配置工程规模的基本依据,依托全省大水网建设,加大客水调引力度,加快调蓄工程和非常规水工程建设,加强市域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不断优化完善市域水资源配置工程网体系。树立战略思维,加紧谋划一批重大水利项目,积极破解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水资源瓶颈制约问题,适应未来水资源供求态势变化。不断推动“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总基调向纵深发展,促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通过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全市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刚性约束、生态优先,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从生态文明建设高度审视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合理分析确定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进一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守生态红线,探索具有青岛特色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问题导向、突出重点,理清水资源供需和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准确判断未来供需水形势,找准突破口、切入点,解决供需核心问题,确保高质量发展。 统筹协调、优化配置,统筹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妥善处理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市和农村、流域和区域、开发与保护、近期和远期的关系,合理配置当地水、外调水、非常规水,以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以用水管理为抓手,实现全市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适度超前、稳中求进,发挥规划战略指导作用,本着水资源储备与应急保障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水平和速度相适用并适度超前的原则,谋势而动、顺势而为、应势而变,完善水资源应急和战略储备体系,保障城市供水安全。 技术先进、科学配置,运用大数据分析、遥测、通信及计算机远程自动控制、地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技术手段,用科学理念配置水资源、用先进手段管理水资源,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管理方式为全市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决策支撑。 (三)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青岛市全域,总面积11293km2,包含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以下简称“市内三区”)、崂山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城阳区、即墨区、胶州市、平度市和莱西市。 (四)规划水平年 本次规划基准年为2019年,规划水平年为2025年,远期展望至2035年。 (五)规划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安全保障体系。水资源配置能力、保证率进一步提高,客水供水量增加,海水淡化和再生水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