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件】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件 2022-2023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举报
资源描述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程标准学科素养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区域认知:区域认知:以具体区域为载体定位区域位置,把握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成因、分布、变化,能够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知识,认识区域的自然环境。综合思维:综合思维:结合案例,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表现,并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某种地理现象。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考查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人地协调观:人地协调观:结合具体案例,理解整体性原理及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课标解读课标解读新课导入新课导入黄山拥有“四绝”的神奇组合是偶然现象吗?你能对这种神奇组合做出解释吗?【材 料】【思考题】“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不仅山峰险峻、秀美,而且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地质、地貌、生物、大气、水等其中一项特色突出的山,就能美名远扬,而黄山松、石、云、泉俱绝。岩石(地貌)植物(生物)大气(水汽)河流(水文)土壤(风化)自然环境由大气、地形/地貌、河流/水文、生物、土壤、岩石及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关的。自然地理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1.自然环境要素自然地理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2.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图中有哪几种自然环境要素?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迁移的?图中有土壤、大气、水、地貌、生物等自然环境要素。部分土壤水通过根系被植物体吸收,并通过植物蒸腾作用进入大气;部分土壤水通过蒸发作用直接进入大气。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植物叶表被植物体吸收或转化为地表径流和土壤水。被植物体吸收的水分通过蒸腾作用再次进入大气。进入土壤的土壤水则继续重复上述转换过程。思考题思考题 生物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环境间的物质流动过程,周而复始的生物循环改变了各环境要素的性质。地球早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氧化碳、甲烷和氨,没有氧和氮。现现今地球今地球大气组成大气组成,是生物循环的结果。陆地水中溶解的元素在相当程度上也受生物循环制约。生物从陆地水中选择性吸收化学元素,改变了陆地水中的元素组成改变了陆地水中的元素组成。生物循环改变改变了陆地水的循环过程了陆地水的循环过程。石灰岩等沉积岩沉积岩以及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化石能源都是生物循环的产物。生物循环影响着岩石的风化影响着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促进了土壤的形成。据有关资料,自地球上有生命以来,创造的生物物质已达4x1022千克,相当于对流层大气质量的1万倍、水圈质量的30倍和沉积岩质量的16倍。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已多次被生物加工。地球上生物循环的出现,将自然环境要素联系为一个整体,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变,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案例案例生物循环将自然环境要素联系为整体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12题。1据图可知A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B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C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D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2表示塑造图2地貌的箭头是A BC D随堂训练随堂训练AD地球表面四个圈层联系紧密,存在着物质、能量交换,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读图,回答35题。3在水循环的过程中,圈层物质进入圈层所经过的主要环节是A降水 B水汽输送C蒸发 D径流4圈层的矿物质进入圈层所经历的主要过程是A搬运、沉积过程 B侵蚀、搬运过程C风化、侵蚀过程 D变质、沉积过程5关于图示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各圈层上下平行分布 B各圈层相互渗透C圈层单独占有空间 D都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随堂训练随堂训练CBB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自然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在各自然环境要素共同作用下,拥有了整体功能。自然环境的功能既包括自然要素的功能,也包括整体功能。生产功能稳定功能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1.生产功能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生产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大气大气CO2CO2、光热、光热土壤土壤岩石岩石水圈水圈水分、无机盐水分、无机盐植物植物叶绿素叶绿素有机物有机物提供提供提供提供提供提供自然地理要素的组合不同,生产功能的强弱有明显差异。相邻的坡地与平地,坡度、太阳辐射、水分条件、土壤肥力、风化物粗细等也不同,共同影响着土地的生产功能平地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土地生产功能强,植被丰富。坡地蒸发旺盛,水源缺乏,土层浅薄,土壤贫瘠。土地生产功能弱,植被稀少。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功能。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2.稳定功能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植物与大气的碳交换 海气相互作用 植物与大气的碳交换,把碳保存在植物和土壤中大气CO2+海水中的钙沉淀坡面土壤表层常常发生流水侵蚀。岩石不断风化,为土壤形成提供原料。流水侵蚀和岩石风化共同控制着土壤厚度。如果流水侵蚀强烈,土壤薄,下覆岩石受环境影响加剧,风化加速;相反,如果流水侵蚀较弱,在厚厚的土壤的保护下,岩石就不易风化。流水对土壤的侵蚀很明显,一次降水过程就能观察到;而土壤的形成速度比较慢,短时间内难以察觉,土壤厚度似乎应该变薄。但事实上,在自然状态下植被生长良好的坡面,则经过多年的土壤侵蚀与土壤形成过程。土壤厚度一般没有明显变化土壤厚度一般没有明显变化。通过土壤与水,土壤与岩石间的物质交换,土壤厚度与自然环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案例案例坡面土壤厚度的稳定性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海拔多在4500米以上,是藏羚羊的主要栖息地。藏羚羊的繁殖率各年变化不明显,存活率却变化显著。若冬季食物、水源充足,寒潮少发,藏羚羊存活率上升,数量增加。当数量增加以后,食物、水源相对不足,避风处相对缺乏,藏羚羊存活率下降,数量减少。因此,在自然状态下,藏羚羊的数量虽然随着环境变化有所波动,但基本稳定。(1)推测可可西里地区的气候与植被特点。(2)说明可可西里地区动物(如藏羚羊)的数量更易受环境条件影响的原因。(3)藏羚羊的数量虽有波动,但基本稳定。这种现象符合什么地理原理?案例案例分析藏羚羊数量与环境的关系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海拔多在4500米以上,是藏羚羊的主要栖息地。藏羚羊的繁殖率各年变化不明显,存活率却变化显著。若冬季食物、水源充足,寒潮少发,藏羚羊存活率上升,数量增加。当数量增加以后,食物、水源相对不足,避风处相对缺乏,藏羚羊存活率下降,数量减少。因此,在自然状态下,藏羚羊的数量虽然随着环境变化有所波动,但基本稳定。(1)推测可可西里地区的气候与植被特点。案例案例分析藏羚羊数量与环境的关系可可西里地区的气候是典型的高寒气候,温差较大;植被多以高寒草甸为主,植被较为稀疏,生产力较小。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海拔多在4500米以上,是藏羚羊的主要栖息地。藏羚羊的繁殖率各年变化不明显,存活率却变化显著。若冬季食物、水源充足,寒潮少发,藏羚羊存活率上升,数量增加。当数量增加以后,食物、水源相对不足,避风处相对缺乏,藏羚羊存活率下降,数量减少。因此,在自然状态下,藏羚羊的数量虽然随着环境变化有所波动,但基本稳定。(2)说明可可西里地区动物(如藏羚羊)的数量更易受环境条件影响的原因。案例案例分析藏羚羊数量与环境的关系可可西里地区气候高寒,草类稀疏,食物产量有限且受环境条件影响明显,因此动物数量更易受环境条件影响。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海拔多在4500米以上,是藏羚羊的主要栖息地。藏羚羊的繁殖率各年变化不明显,存活率却变化显著。若冬季食物、水源充足,寒潮少发,藏羚羊存活率上升,数量增加。当数量增加以后,食物、水源相对不足,避风处相对缺乏,藏羚羊存活率下降,数量减少。因此,在自然状态下,藏羚羊的数量虽然随着环境变化有所波动,但基本稳定。(3)藏羚羊的数量虽有波动,但基本稳定。这种现象符合什么地理原理?案例案例分析藏羚羊数量与环境的关系符合自然环境的稳定功能原理。净光合作用量光合作用量呼吸作用量。下图是某地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呼吸作用量与气温关系统计曲线。读图,完成67题。6绿色植物净光合作用量会受太阳辐射、气温、降水量、土壤养分等因素的影响,这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具有A整体性 B差异性 C可塑性 D临界性7气温25 以上,该地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量不再随气温升高而增加,其主要制约因素最有可能是A光照 B水分 C热量 DCO2随堂训练随堂训练AB地球系统中的大气、海洋、岩石、生物等不同圈层之间都存在复杂的碳循环过程。不同圈层之间的碳交换和循环速度差异较大。其中,岩石圈所储存的碳元素的量约占地球上碳元素总量的99.9%,碳元素迁移、转化活动缓慢,起着“贮存库”的作用。大气、海洋和生物圈层之间的碳交换和循环速度则快得多,起着“交换库”的作用。下图示意碳循环过程。据此完成89题。8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部分通过碳循环过程被陆地和海洋吸收,其余部分会在大气中长期停留,原因是A岩石圈“贮存库”的碳储存能力有限 B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四大圈层中最多C陆生动植物的数量与种类减少速度快 D“交换库”碳循环容量与速率的限制9下列措施能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是A海洋生物固碳 B使用清洁能源 C改善产业结构 D降低工业能耗随堂训练随堂训练DA(1)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三、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流水侵蚀高原面萎缩,演化为山地山地侵蚀演化为丘陵随着侵蚀的进行,进而演化为平原山地丘陵坡面变缓,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减弱土壤变厚,植被繁茂大气湿度增加(2)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三、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案例案例湖泊变成陆地的过程湖泊淤积,逐步变浅,面积萎缩。同时,水量逐步减少,生物由水生生物演变为湿生生物,最后演变为陆生生物,湖底底泥转化为土壤,小气候也逐渐干燥。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地貌、气候、生物、土壤、水等要素的统一变化过程。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依次出现不同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图5.3)。花岗岩岩体沿节理风化,造就“怪石”山体高大陡峭,气流抬升强烈,形成“云海”峭壁岩缝间,发育不良的黄山松成为“奇松”岩浆上涌加热地下水,形成“温泉”(3)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三、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2022昆明检测)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从海底隆升。经过漫长而缓慢地抬升,现在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已超过4 500米,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据此完成1011题。10方框内对应的内容分别是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B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11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A海拔高,气候寒冷干燥 B河流补给水源以大气降水为主C土层浅薄,土壤贫瘠 D常见能抵御寒冷的牦牛随堂训练随堂训练BB(2022运城月考)火地岛是南美洲大陆最南端的岛屿,森林覆盖率高。该岛屿西部和南部山地为安第斯山脉余脉,东部和北部为平缓低地,下图示意火地岛地理位置及该岛屿某地景观。据此完成1213题。12图示景观最可能位于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13推测当地民居多为A平顶房 B蒙古包 C竹楼 D低矮木屋随堂训练随堂训练DD(2022汕头检测)下图示意第四纪中国重大环境演变事件关系。读图完成1415题。14图中、代表的地理事件分别是A海进与海退、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区域干旱化趋向B海进与海退、区域干旱化趋向、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C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海进与海退、区域干旱化趋向D区域干旱化趋向、海进与海退、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15气候冷暖交替对我国地理事物变化的影响是A气候暖湿有利于黄土堆积 B气候冷干有利于黄土侵蚀C最暖时期海平面显著上升 D最冷时期温度带显著北移随堂训练随堂训练BC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受到外部干扰发生变化,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四、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