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济宁市高三语文二模语文阅卷报告

举报
资源描述
济宁市高三二模语文阅卷报告 题号 答案 分数 正答率 选项情况 1 C 3 88.9% A(1930|4.3%) B(1642|3.7%) C(39604|88.9%) D(1037|2.3%) 2 B 3 80.2% A(787|1.8%) B(35723|80.2%) C(1334|3%) D(6355|14.3%) 3 D 3 77.7% A(4838|10.9%) B(2765|6.2%) C(1996|4.5%) D(34594|77.7%) 6 B 3 32.7% A(2701|6.1%) B(14562|32.7%) C(1073|2.4%) D(25848|58%) 7 C 3 86.2% A(1134|2.5%) B(3898|8.8%) C(38403|86.2%) D(762|1.7%) 10 A 3 66.7% A(29685|66.7%) B(7100|15.9%) C(1063|2.4%) D(6350|14.3%) 11 D 3 59.2% A(1127|2.5%) B(3757|8.4%) C(12932|29%) D(26381|59.2%) 12 B 3 44.9% A(2830|6.4%) B(20013|44.9%) C(13290|29.8%) D(8031|18%) 15 D 3 52.1% A(5350|12%) B(5863|13.2%) C(9732|21.9%) D(23187|52.1%) 18 B 3 85.9% A(3567|8%) B(38272|85.9%) C(1212|2.7%) D(1127|2.5%) 19 A 3 31.7% A(14098|31.7%) B(8599|19.3%) C(15588|35%) D(5902|13.3%) 21 C 3 82.6% A(362|.8%) B(5572|12.5%) C(36775|82.6%) D(1439|3.2%) 第4题 【原题呈现】 4.材料一在语言运用方面很有特色,请以第二段为例进行分析。(4分) 【参考答案】 4.①逻辑严密。运用“但是”“如果”“所以”“从而”等关联词语,表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使阐释更加清晰,更有说服力。②准确恰当。“归根到底”“特别是”“往往”“可以”“要”“更”等词语,使表达重点突出,观点鲜明。③形象生动。“秀肌肉”“大喇叭”“硬传播”“陈情”等词语,使语言形象可感,生动活泼,易于理解。(4分。每点2分,任意答出两点、要点明确、意思相符即可) 【试题分析】 第四题考查的是材料一第二段的语言特点。本题考察论述类文本的语言特点,而非文学类文本的语言赏析。论述类文本语言的基础特点是准确严密;概括简洁;用词鲜明,生动形象。 揣摩议论文的语言特色,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人手:①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前提下,理解文章的语言特色;②在把握论点、琢磨论据、分析论证的过程中理解文章的语言特色;③注意理解句子中定语、状语等修饰限制成分;④反复琢磨关键语句中的关键性词语;⑤反复推敲文章中概括力很强的词语;⑥注意作者的情感倾向。结合题目要求,聚焦第二段,进行分析总结:首先,使用“但是”“如果”“所以”“从而”等关联词语,清晰展现文本的行文逻辑,说理清晰。其次,运用“特别是”“往往”“可以”“要”“更”等词语,用词准确,起强调突出作用。另外,“秀肌肉”“大喇叭”“硬传播”“陈情”等词语,使用修辞,用词鲜明,生动形象。 【存在问题】 1. 审题不清,答非所问,答论证特点,答行文脉络,答论证方法。 2. 文体意识不强,不知道分析论述类文本语言特点的切入点。 3. 答案组织不规范,答题要点不明确,分析语言表述不准确。 4. 不分条作答,字迹潦草,卷面不整洁。 【优秀答卷】 【复习建议】 1.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知识,明确题目问题,强化学生思考问题的灵活性。高考及模拟考试对学生审题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题都要求学生深入思考,精准审题。学生要学会辨别变式问题的核心,明确答题方向,灵活思考作答,避免模式化审题答题,千篇一律,忽视文本。 2.注重文体特点。注意区分论述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的不同,并在作答时注意语言表述的准确性。 3. 答题一定要规范。注重答题的逻辑思路,先概括要点,再进行分析,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注意使用专业术语。 4. 答题要分点作答,可以借助标点,也可以用序号,但最好用序号,这样更清晰。 5. 平时严格规范学生的试题卷面。要求学生,无论字写得如何,一定要认真书写,书写过程中减少或者避免涂改,以保持卷面的干净整洁。 第5题 【原题呈现】 5.老木匠“阿木爷爷”擅长中国传统榫卯技术,不用一根钉子、一滴胶水,就能把寻常木头打造成精致的工艺品。他的视频在海外社交平台推出后迅速走红,其高超技艺让世界惊叹。他的事迹被评为“年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十大案例”之一。请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这一传播案例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5. ①该案例从一个普通手艺者的角度,以小见大,利于消解海外受众的抵触感,展示中国传统文化;②以中国传统木工手艺作为传播内容,对海外受众来说,有独特性和差异性、有趣味、吸引力强;③纯熟的木工手艺隐含着工匠精神,这一具有普世价值和共通理念的精神内核能够引起海外受众共鸣,获得认同;④采用视频传播方式,能够减少海外受众的误读,增强了传播的有效性。(共6分。每点2分,任意答出三点、要点明确、意思相符即可) 【试题分析】 该题为情境分析探究题。情境是中国传统工艺人工作视频在海外走红。题干要求谈谈对此案例的理解。案例相关内容与材料一、二中关于跨区域、跨文化传播方式相关。解题时需要结合材料中的观点分析此案例。 该题难度不大,学生答题出现两极分化局面,平均分在3.86。 【存在问题】 ①_x0001_ 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② 内容单薄,不结合情境,只是抄写材料中句子。 ③不分要点,层次不清晰。 这次阅卷,不分要点现象相当严重,接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出现此问题。 ④字迹潦草,卷面不整洁。 ⑤答错位置 【优秀答卷】 【备考建议】 1.强调规范意识。对于字数较多的主观题,必须分清层析,分条陈述。 2.强调审题意识和文本意识。本课考查学生结合材料观点对案例的分析,不能只分析案例或只回答材料观点。 3.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不能照抄文本,要根据题干情境进行合理转换。 4.强调书写的重要性。 5.进行限时精准训练。 第8题 原题呈现: 8.赏析文本一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点和效果。(4分) 参考答案: 8.①连续使用多个疑问句式,包括反问句式,强化了行文的语气,表明作者对乡亲的理解和对农民尊严的维护。 ②用性质上差别极大的事物作比较,如“一个鸡蛋”“半截麻绳”与“世界局势”“股市涨跌”,“张三堵渠拦坝”与“三峡工程”,形成强烈的认知反差,富有哲思,令人回味。(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阅卷标准: ①能答出疑问句,反问句得1分,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且正确得1分。 ②能答出对比,作比较得1分,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且正确得1分。 ③回答语言特点或者句式特点的,言之有理得1分。 ④只答套话,不联系文本的得1分。 四、优秀答案展示: 信息全面,条分缕析,书写工整 突出问题: 1、 书写潦草,卷面不干净 2、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3、题目理解出现偏差,答题略跑偏 4、 脱离文本,只写套话 学习建议 1、强化审题指导,增强题干意识。让学生能够细致读题干,明确题干的要求。注重培养良好的审题意识,倡导学生读题时勾画题干要求的关键元素,问什么,答什么。 2、强化文本阅读训练。要在读懂文本读全文本上下功夫。回答主观题仍有个别学生停留在借助选择题的选项,甚至出现对主题理解失误的情况。要加强学生的阅读,提升理解文本的能力。 3、强化规范作答意识。如分条分点作答;重复点不需要转换着话说;联系文本作答等,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4、强化书写训练。书写答案要认真仔细,合理布局,增强卷面的整洁美观。 第9题 原题呈现: 9.有评论者认为,在作者刘亮程的笔下,黄沙梁“不再是单纯的故乡,而是灵魂憩息的地方”。请根据两个文本内容,探究评论者这样论断的理由。(6分) 参考答案: ①作者生于斯长于斯,从情感和精神已经与故乡融为一体,注定生死如一地归属于黄沙梁这片土地。 ②作者清醒地认识到黄沙梁虽偏僻荒凉和不为人知,但作为故乡对自己却有着独特的存在价值。 ③作者即便生活在城市,对城市却是疏离和排斥的,他心中念念不忘、魂牵梦萦仍是故乡黄沙梁。(6分,每点3分,答出包括第③点在内的任意两点即可。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阅卷标准: 1.要答出“灵魂栖息地”的内涵指的是精神层面的寄托。 2.答案要出自两个文本。 3.要深入挖掘作品内涵。 4.所给的答案要与评论者的评论构成因果关系。 优秀答案展示: 突出问题: 2、 书写潦草,卷面不干净 2.分析流于表面,不能挖掘作品内涵。 3. 答案简单理解为乡村与城市的对比。 4. 围绕一则文本作答,抛开另一文本。 5. 其他存在的问题:要点重复,答非所问。 学习建议 1、强化审题指导,增强题干意识。倡导学生读题时勾画题干要求的关键元素,问什么,答什么。 2.答案的组织不可脱离文本。要在我们的作答中感悟到作者的情感,在平时的阅读练习中我们发现,有一部分题目的参考答案都是文章中所筛选的字词和语句所加工而成的。所以,在解题时不可脱离文章,自我发挥。 3.注意融会贯通。既然是整篇文章的阅读,文章则是一个整体,答题时不能片面的看,而是从文章本题出发,做到“瞻前顾后”,只有这样所得出的答案才越接近于标准答案。 4、强化规范作答意识。如分条分点作答;重复点不需要转换着话说;联系文本作答等,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5、强化书写训练。书写答案要认真仔细,合理布局,增强卷面的整洁美观。 第13题 【原题呈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招复老壮七千二百尝为贼所俘胁者,慰遣使归。 (2)安知非诈邪!宁失智高,不敢诬朝廷以贪功也。 【答案参考】 (1)狄青召回曾被叛贼俘获胁迫的七千二百名老壮士兵,抚慰并遣送他们回家。 (2)怎么知道这不是诈死呢!我宁愿失去靠侬智高请功的机会,也不能欺骗朝廷贪功邀赏。 【评分标准】 1.整体原则:关注评分点,采点得分,关键点翻译正确即可得分,一点1分。 2.关键之处: (1)“招复”译成“召回”“招回”“招揽”“召集”等均给1分,“七千二百尝为贼所俘胁者”中数量短语“七千二百”、被动句“为贼所俘胁”均作定语置于“老壮”前面方可得1分,被动句1分,“慰遣使归”句意1分。 (2)“安”译成“怎么”“怎能”给1分,“诬”译成“欺骗”给1分,译成“诬告”“诬陷”不给分,“以贪功”译成“来邀功”“贪功邀赏”“贪图功劳”均给1分,句意1分。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所考查的文言文知识点较明确,重点考查学生对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掌握情况,同时还隐含对语境的考查。 【案例分析】 1.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