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科目《中医学》各章节课件

举报
资源描述
第一章第一章导论导论一、中医学的发展史一、中医学的发展史v1、原始社会、原始社会中医学的萌芽阶段中医学的萌芽阶段 在长期与自然猛兽的斗争中逐渐积累了一在长期与自然猛兽的斗争中逐渐积累了一些治病的医药知识。些治病的医药知识。2、奴隶社会(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学的发展阶段中医学的发展阶段v由于有了文字,中医药知识积累大大增加了,由于有了文字,中医药知识积累大大增加了,公元前的中国百科全书公元前的中国百科全书山海经记载有山海经记载有100多种中药。多种中药。v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出现了中医基础理论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出现了中医基础理论黄帝内经,使中医药知识得到了普及和提黄帝内经,使中医药知识得到了普及和提高,并为针灸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内经,灵高,并为针灸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内经,灵枢),从而使医战胜了巫、中医药在全社会得枢),从而使医战胜了巫、中医药在全社会得到普及和提高。到普及和提高。3、封建社会、封建社会中医学成熟阶段中医学成熟阶段v秦秦汉汉时时代代,我我国国出出现现了了第第一一本本药物学专书神农本草经。药物学专书神农本草经。v晋晋代代出出现现了了皇皇甫甫谧谧的的针针灸灸甲甲乙乙经经,把把经经络络理理论论与与针针灸灸临临床床密密切切结结合合,推推进进了了针针灸灸学学的的发展。发展。v东汉末年,张仲景编著了伤东汉末年,张仲景编著了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临床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临床医学著作,对外感伤寒证提出医学著作,对外感伤寒证提出了了3 398法和法和113方。方。v宋元时代,中医学逐步向专宋元时代,中医学逐步向专科发展,分为大方脉(内科)科发展,分为大方脉(内科)和小方脉(儿科)、妇产科、和小方脉(儿科)、妇产科、外科、杂病、五官科、眼科、外科、杂病、五官科、眼科、口齿科、正骨科。口齿科、正骨科。v明代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记载药记载药1892种,纠正了历种,纠正了历代文献的错漏,被称为代文献的错漏,被称为“东东方医学巨典方医学巨典”,并被译成日,并被译成日文、英文、法文、德文、俄文、英文、法文、德文、俄文遍传世界各地。文遍传世界各地。4、近代(新中国成立近代(新中国成立后)后)中医学全面整中医学全面整理和提高阶段理和提高阶段v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中医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中医 药事业的发展极为重视,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经药事业的发展极为重视,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经验得到全面整理和提高。验得到全面整理和提高。v1956年国务院批准开办中医高等院校,从此,中医人年国务院批准开办中医高等院校,从此,中医人才有了高等学历。才有了高等学历。v1982年国家把发展现代医药和传统医药正式载入宪法年国家把发展现代医药和传统医药正式载入宪法总纲第二十一条,传统医药的发展有了法律的保证。总纲第二十一条,传统医药的发展有了法律的保证。v1986年中央批准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此中医有年中央批准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此中医有了最高行政管理机构。了最高行政管理机构。v到到1992年全国已有中医院年全国已有中医院2187所,病床所,病床182728张,张,中医技术人员中医技术人员362612人,中医药大学人,中医药大学30所。所。v1956年开始,全国各地普遍开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年开始,全国各地普遍开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培养了一大批中西医结合的骨干,对中医医班,培养了一大批中西医结合的骨干,对中医理论的理论的“肾肾”、“肝肝”、“脾脾”、“阴虚证阴虚证”、“阳虚证阳虚证”、“血瘀证血瘀证”、“脉诊脉诊”、“经络经络”、“气功气功”的研究和对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的研究和对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急性胰腺炎、胆道蛔虫症、乙脑、肝炎、慢阻、急性胰腺炎、胆道蛔虫症、乙脑、肝炎、慢性肾炎、冠心病的治疗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性肾炎、冠心病的治疗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v中医药的辉煌成绩引起了国际中医药的辉煌成绩引起了国际医学界的重视,从医学界的重视,从20世纪世纪70年年代,以后数度出现了国际性代,以后数度出现了国际性“中医热中医热”、“针灸热针灸热”、“中中药热药热”,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先后成立了先后成立了“国际针灸学会国际针灸学会”、“国际耳针协会国际耳针协会”、日本的针、日本的针灸师达灸师达10余万人,目前世界上余万人,目前世界上已有近三分之一人接受过中医已有近三分之一人接受过中医中药、针灸、气功、按摩的治中药、针灸、气功、按摩的治疗。疗。二、中医理论的主要特点二、中医理论的主要特点v(一)(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v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1)形体结构:五脏六腑、四肢、五官都是一)形体结构:五脏六腑、四肢、五官都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个互相联系的整体;(2)生命基本物质:气血精液也是机体的一部)生命基本物质:气血精液也是机体的一部分,互相转化维持机体的机能活动;分,互相转化维持机体的机能活动;(3)机能活动:身体各种机能活动是通过以五)机能活动:身体各种机能活动是通过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四肢,互相协调。脏为中心,配合六腑、四肢,互相协调。v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体生活在自然界,、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体生活在自然界,主动适应自然;主动适应自然;v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良好的社会环境、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力的社会支持、融洽的人际关系,可使人精有力的社会支持、融洽的人际关系,可使人精神振奋、勇于进取、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不利神振奋、勇于进取、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不利的社会环境、紧张的人际关系,可使人的精神的社会环境、紧张的人际关系,可使人的精神压抑或紧张,影响身心健康等。压抑或紧张,影响身心健康等。v(二)(二)恒动观念恒动观念:中医学认为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在不停运动。中医学认为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在不停运动。v1、生理上的恒动观:人体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生理上的恒动观:人体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处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中(如心脏跳动);活动处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中(如心脏跳动);v2、病理上的恒动观:疾病的病理处于不停的发、病理上的恒动观:疾病的病理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如上午恶寒、下午高热)展变化(如上午恶寒、下午高热)v3、疾病防治的恒动观:、疾病防治的恒动观:中医学主张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就是中医学主张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就是运用运动观点去处理健康和疾病的矛盾,运用运动观点去处理健康和疾病的矛盾,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动态平衡。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动态平衡。v(三)(三)辨证论治辨证论治v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方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v辨证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收集的病情资料将四诊(望闻问切)收集的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辨清疾病的病因、病性、病进行综合、分析、辨清疾病的病因、病性、病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对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对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v论治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则和方法。三、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三、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v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法,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理性认识的构建过程中理性认识的方法学。方法学。v学习理解中医学基本理学习理解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入门途径。论的入门途径。v深入研究中医学的必要深入研究中医学的必要手段。手段。v1、司外揣内:、司外揣内:指通过观察外在表象,以揣测分析其内在变化指通过观察外在表象,以揣测分析其内在变化的方法,又称的方法,又称“以表知里以表知里”。例:心主血脉,其华在面。例:心主血脉,其华在面。v2、注重整体联系:、注重整体联系:中医学认为人体内脏器官与身体各部分联中医学认为人体内脏器官与身体各部分联系成一个整体,局部的病变会影响整体,通过系成一个整体,局部的病变会影响整体,通过调节整体的机能,又能使局部的机能恢复。调节整体的机能,又能使局部的机能恢复。v3、援物比类:、援物比类:v又称又称“取象比类取象比类”,是运用形象思维,是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方面的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方面的相似或类同,由此推测被研究对象某些相似或类同,由此推测被研究对象某些形状特点的认知方法。形状特点的认知方法。v中医学通过中医学通过“取象比类取象比类”,把人体的脏,把人体的脏腑组织功能特点,按照五行各自特性相腑组织功能特点,按照五行各自特性相配相属。配相属。四、中医预防学思想及措施四、中医预防学思想及措施中医的养生学说是中医学预防学中医的养生学说是中医学预防学思想最早的体现,它阐述了人体要思想最早的体现,它阐述了人体要顺应自然规律,增强体质,预防疾顺应自然规律,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及病后调理,防病复发,从而病以及病后调理,防病复发,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达到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v(一)未病先防(一)未病先防v1、调摄精神、调摄精神素问上古天真论说: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强调了调摄精神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了调摄精神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如:如:“怒伤肝、思伤脾怒伤肝、思伤脾”都说明了情都说明了情志异常对人体脏腑功能的影响。志异常对人体脏腑功能的影响。v2、锻炼健身、锻炼健身中医学很早就注意锻炼身体是增强体质、预中医学很早就注意锻炼身体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发生的一向重要措施。防疾病发生的一向重要措施。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春三月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的健身运动。的健身运动。v(二)既病防变(二)既病防变既病防变也是中医学预防医学的指导思既病防变也是中医学预防医学的指导思想金匮要略:想金匮要略:“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知肝传脾,当先实脾。”v3、预防疾病、预防疾病v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病”,强调了在疾病还没发生之前,强调了在疾病还没发生之前,就要治疗的预防思想。就要治疗的预防思想。思考题思考题v1、试举例说明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试举例说明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v2、试说明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试说明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v3、中医学的发展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何主、中医学的发展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何主要成就?要成就?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v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用以认识和解释自然界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我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v阴阳五行学说自引用于医学领域后,借以说明人类生命的起源、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用来分析、归纳疾病的本质与类型,从而成为指导预防、诊断和治疗的依据。第一节阴阳学说v阴阳学说是运用阴阳对立统一关系来研究、解释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及相互消长变化规律的学说。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如:天地阴阳的概念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 个方面,如:内外v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事物阴阳属性举例:v阳天、大、昼、春夏、温热、光亮、功能、活动、上升、向外、兴奋v阴地、小、夜、秋冬、寒冷、晦暗、物质、静止、下降、向内、抑制。阴阳的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v一、阴阳的普遍性阴阳并不是某一特定的事物和现象,而是对物质世界每两种相关事物或现象的概括。如: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v二、阴阳的相关性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相关事物或现象范围内。如:天与地,是对宇宙而言;男与女,是对性别而言。v三、阴阳的相对性一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明显的相对性。如:人身脏腑阳:背腑阴:腹脏v四、阴阳的可分性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的特点。如:腑为阳,脏为阴;心肺在上属阳,肝、脾、肾在下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