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教学设计

举报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四季如歌 1 春 课题 春 课时安排 2 课时 授课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积累文中的重要词语, 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比喻、 拟人的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 1. 诵读课文, 在诵读中理解、 欣赏、 品味作者描写的优美句子。 2. 结合课文内容,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作者对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作者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 并能够运用 这种修辞手法。 难点 通过品味语 言 来 体 会 景 物 特 征, 激 发 联 想 和 想 象, 体 会 课 文 创 设 的 优 美 情境。 教学准备 课文朗读录音、PPT 课件。 教学方法 读: 让学生熟悉课文,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讲: 清除疑难字句的障碍, 理清文章的结构。 赏: 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段落, 并说出理由。 论: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文章的内容、 体会作者的情感。 第1课时 教学步骤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春日里的百花争艳、 莺歌燕舞不知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 成就了多少名篇佳作。 说说你知道的描写春天的诗句。 生①: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生②: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生③: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生④: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我说的这个简单。 文字 看 着 简 单, 但 是 含 义 很 丰 富。 还 有 想 说 的 吗? 没 了? 好, 我 们 看 看 这些——— PPT 展示: (生齐读诗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 游园不值》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 咏柳》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 春日》 春天的美景真是美不胜收。 那么, 朱自清眼中的“春天”又有哪些美景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的《 春》, 和他一起欣赏春天的美景。 通 过 回 忆 描 写 春 天 的 诗, 营 造 美 好 的 氛 围, 激 发 学 生 学 习 的 积极性。 基础梳理 作者介绍 1. 学生叙述自己所了解的关于朱自清先生的资料。 2. 老师用 PPT 展示朱自清简介。 (生齐读) 朱自清(1898—1948) , 原名自华, 后改名自清, 号秋实, 字佩弦, 江苏扬州人。 中 国现代散文家、 诗人、 学者。 著有诗文集《 踪迹》, 散文集《 背影》《 欧游杂记》《 你我》,等等。 他的散文以朴素缜密, 清隽沉郁, 语言洗练, 极富真情实感著称。 散文代表作有《 春》《 荷塘月色》《 背影》《 绿》等。 简 要 了 解 朱 自 清, 了 解 他 的 作 品 及 写 作 风格。 背景探寻 《 春》的写作时间应该是在1932 年下半年或1933 年上半年。 此时, 朱自清漫游欧洲归来, 不久便与陈竹隐女士结为夫妻, 后来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又喜得贵子, 心境愉悦。 所以, 《 春》这篇文章体现出他乐观向上的情绪。 介 绍 背 景, 帮 助 学 生 理解课文。 字词归纳 1. 展示 PPT, 检查学生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帮助学生再次梳理字词。 酝酿(yùn niàng) 窠巢(kē) 喉咙(hóu) 宛转(wǎn) 应和(hè) 嘹亮(liáo) 黄晕(yùn) 撑(chēng) 蓑笠(suōlì) 抖擞(sǒu) 胳膊(gē bo) 烘托(hōng) 卖弄(mài nong) ①欣欣然: 形容极其高兴的样子。 ②朗润: 明亮滋润。 朗, 明亮。 润, 滋润、 润泽。 ③赶趟儿: 本义是时间赶得上, 文中指众多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④酝酿: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文中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⑤卖弄: 有意显示、 炫耀(自己的本领) 。 ⑥宛转: 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现在多写作“婉转”。 ⑦黄晕: 昏黄, 不明亮。 ⑧烘托: 国画的一种画法, 用水墨或淡的色彩点染轮廓外部, 使物象鲜明。 文中是“衬托”的意思。 ⑨舒活: 舒展, 活动。 ⑩一年之计在于春: 意思是, 春是一年的开始, 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尽早安排好。 计, 打算、 计划。 2. 针对重难字词, 进行适当讲解。 例: “晕”是多音字, 意为“头脑发昏, 周围物体好像是在旋转, 有要跌倒的感觉; 日光、 月光通过云层的冰晶时经折射而形成的光圈; 光影、 色彩四周模糊的部分”时, 读“yùn”, 如晕车、 晕血、 月晕、 红晕。 意为“昏迷” 时, 读“yūn”, 如晕倒、 晕头晕脑。 “酝酿”的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 文中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 像发酵似的, 越来越浓。 所以词语的含义要结合文章来具体分析。 通 过 检 查 预 习 情 况, 引 导 学 生 认 识、 理 解 课 文 中 的 生 字 生 词, 为 文 章 的 朗 读 打 好 基础。 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阅读, 要求读准字音。 2. 2. 教师指定学生阅读, 并作朗读指导。 3. 【指导】本文是一篇贮满“诗意”的散文, 描绘了春回大地、 诗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赞美春天的活力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本文语言优美、 形象生动、 节奏感强, 朗读时采用的基本语调是轻盈的, 各部分因内容不同可有所变化, 如读盼望春天到来的语段,可用欣喜愉悦的语调; 表达作者对春天喜爱欣赏的感情, 可用轻松明快的语调; 表达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可用高昂的语调。 朗读的情感要到位, 把自己的身心融会到课文的情景氛围中。 教师针对朗读的情形, 作简短的点评。 4. 3. 播放原文的配乐朗诵, 学生跟着朗读, 进入情境, 欣赏如诗如画的美景。 5. (1) 四人一组分组讨论本文语言的特点, 选小组代表陈述, 教师总结: 6. 文中句式以短句为主, 短句节奏明快, 适合描写春天的旋律; 文中运用大量叠词, 如嫩嫩的、 绿绿的、 轻悄悄的、 软绵绵的, 读来朗朗上口, 听来声声悦耳; 大量运用轻声、 儿化音, 使句子轻盈优美; 排比句和“了” 字的运用, 增强了语言的韵味和节奏感。 7. (2) 请同学们浏览文章, 找出文中那些优美、 贴切或运用比喻、 拟人修辞手法的句子, 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些, 进而仿写句子。 8. 原句: 野花遍地是: 杂样儿, 有名字的, 没名字的, 散在草丛里, 像眼睛, 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9. 仿句: 蝴蝶满天飞: 黄的,红的,五彩的,聚集在空中,像树叶,像花瓣,还纷纷扬扬的。 10. 4.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春天的, 并给每部分起个名字。 11. (小组讨论) (5 分钟后请各小组代表举手发言) 12. 明确: 从三个方面来写的, 分别是盼春( 第1 段) 、 绘春( 第2 ~7 段) 、 赞春( 第8~10段) 。 (板书) 13. 5. 请同学们轻声诵读第1 段,并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思考其和文章主体绘春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学生交流) 14. “盼望着”“盼望着”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 生动地表达出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东风来了, 春天的脚步近了”则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15. (教师适机补充有关拟人手法的常识: 把物当作人来写, 作用在于使事物人格化, 具有人一样的思想感情) 写盼春, 为全文定下了活泼、 轻快的抒情基调, 营造出诗一样的氛围, 是绘春的依托。 (板书) 16. 6. 诵读绘春部分, 说说此部分是如何描绘春景的, 描绘了哪几幅春天的图画。(学生回答) 17. 第2 段总写春回大地、 万物复苏的情态, 是后面5 个段落具体描绘的背景。 后面5 个段落依次描绘了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图画, 可称之为“春之五图”。 (板书) 18. 7. 朗读第8~10 段, 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你怎样理解这些比喻? (学生讨论) 19. 结尾三段以人为喻, 人是喻体, 春天是本体。 一方面写出了三种人的各自不同的特点: “娃娃”是新的、 生长着的; “小姑娘”是漂亮的、 快乐的; “青年”是强壮的、 有力的。 另一方面通过人从小到大、 由弱转强的成长来表现春天的动态进程, 非常形象生动。 20. 8. 配乐朗读。 21. 全体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全文, 体会作品中的意境。 ( 配乐朗读使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完成与文本、 与作者的最终对话。 )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1. 反复朗读课文, 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并作简要赏析。 2. 运用比喻、 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几个句子。 第2课时 教学步骤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温故探新 1. 让学生回忆本文的主体结构。 (学生回答) 2. 2. 让学生各自说说自己喜欢的句子, 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学生回答) 复 习 上 节 课 内 容, 引 出 本 节 课 内容。 研读赏析 1. 请学生闭上眼睛, 心里想着春天, 结合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描绘跃入脑海的第一幅春的景象。 (学生描绘) 2. 2. (结合学生的体会) 跃入脑海的第一幅春景一定是你最喜欢的。 那么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春景的呢? 你最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春景图? 3. 3. 四人一组, 分组讨论, 对喜欢的春景图进行探究、 研读。 4. (1) 通过对喜欢的字、 词、 句的圈画、 分析、 交流和讨论, 说说喜欢这幅春景图的原因。 5. 【示例一】春风图可从以下方面分析: 风本是无形的, 看不到、 摸不着, 但却可以感觉到它的强弱, 因此, 要写风就要借助其他事物。 课文从触觉、 嗅觉、 听觉三个角度写春风。 首先从触觉角度写春风的和煦。 引用志南和尚的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 既写出了春风的温暖(“不寒”, 不是热, 也不是冷) , 又写出了春风的柔和(“杨柳风”, 指春风) ; 接着用一个比喻,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抚摸”就是轻轻地摸, 而且是“母亲的手”“抚摸”, 这就巧妙地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 然后从嗅觉角度写春风特有的芳香。 春风本身是无味的, 但“新翻的泥土的气息”, 再“混着青草味儿, 还有各种花的香”, 这就使得春风带着一种特有的芳香了。 最后从听觉角度写春风吹送的悦耳的声响。 春风“轻悄悄的”, 本身也没有什么声响, 但作者又写了春天里特有的几种声响: 清脆、 婉转的鸟鸣声, 流水的声音, 牛背上牧童嘹亮的短笛声。 “应和”“也”这两个词使三种声音浑然一体, 组成了一支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乐! 6. 【示例二】如春雨图可从以下方面分析: “最寻常”和“一下就是三两天”, 先总写江南春雨之多。 “可别恼”一句, 亲切而有情趣。 接着作者用一个“看”字领起, 连用三个比喻“像牛毛, 像花针, 像细丝”, 表现了春雨细密、 亮泽、 绵长的特点。 “密密织着”, 上文已写春风, 一个“斜”字, 不说春风, 可已含蓄点出了春风; “织”与细比喻又相照应。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一层薄烟”这个比喻形象地表 7. 春雨细密迷蒙的景象; 一个“笼”字准确地写出了这层薄烟的情状。 对于雨中的景物, 只写树叶和小草。 “树叶子却绿得发亮”, “却”照应前文“一层薄烟”而转折叶经雨一洗, 灰尘没有了, 又沾了雨水, 所以不仅“绿”, 而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