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必修下册(五)课文梳理课文12《六国论》(含详解)

举报
资源描述
课文12六国论单篇梳理7复习重点1.积累并记牢120个实词中的“兵”“得”“患”“殆”四字及次常用字“向”。2.背诵全文,翻译重点句子。(第1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1.解释加颜色的词语或()互()率()盖()完()有人相继全都,一概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保全2.理解性默写文章开篇即摆明观点,通过“先破后立”的方式直入主题,点出了六国灭亡的原因:“_,_,_。”作者把中心论点分成两个分论点加以论述,这两个分论点分别是“_,_”“_”。3.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灭亡,并不是因为兵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得分点:兵、弊、道)(第2段)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4.解释加颜色的词语其实()固()厌()弥()判()至于()颠覆()事()犹()得()它的实际数量本来同“餍”,满足更加决定,确定以至,以至于灭亡侍奉如同,好像适宜,得当5.理解性默写本文观点鲜明,论据充足,论证方法丰富多样,其中使用了比喻论证来指出赂秦的诸侯国的国君对于祖先打下的江山毫不珍惜的句子是“_,_,_”。文中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出了诸侯割地越多,秦国侵略得越急的句子是“_,_”。文中“_,_,_,_”几句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6.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想一想他们的祖辈父辈,暴露在霜露之中,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得分点:厥、祖父、暴)(第3段)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 孤 危,战 败 而 亡,诚 不 得 已。7.解释加颜色的词语始()义()始()速()却()洎()智力()起初坚持正义方,才招致使退却及,等到智慧和力量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向使()数()理()当()较()易()假使天数、命运天数、命运通“倘”,假使,如果较量轻易8.理解性默写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文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_,_,_”。9.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它亲附秦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得分点:迁灭、与)(第4段)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10.解释加颜色的词语事()礼()服侍,侍奉礼待11.理解性默写文中“_,_”两句,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说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12.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为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得分点:积威、劫,“使”后省略“之”,被动句)(第5段)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13.解释加颜色的词语势()势()苟()下()从()故事()势力,力量态势如果降低身份跟随旧事14.理解性默写文章结尾指出“_,_,_”,这几句体现了文章借古讽今的特点。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国下矣苟以天下之大是又在六【记忆导图】1.120个实词积累、识记(1)兵兵兵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兵”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斤”字,像古代一种斧形的武器;下边是“廾”字,像左右双手。合起来像双手拿着兵器。表示兵器。义项例句非兵不利,战不善斯用兵之效也而秦兵又至矣草木皆兵伤害,杀伤左右欲兵之(史记伯夷列传)策略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孙子兵法谋攻)士兵兵器战争,战事军队【识记方法】“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策略”“战略、战术”等义。【阅读小迁移解释加颜色字】陈涉初起之时,用兵()之道不及秦国之谋士,而能斩木为兵(),以疲惫之兵(),遂灭秦。得天下后,其幼时之友触其颜面,左右欲兵()其友,勿劝。兵法兵器军队伤害(2)得得得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得”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貝”字(即贝),表示钱财,下边是“又”字,像人手。合起来指手持钱财。表示取得、获得。义项例句此言得之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促织)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谏太宗十思疏)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兰亭集序)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对,正确取得,得到能够应该收获实现得意,满足同“德”,感恩【识记方法】“得”的本义为“得到”。“得到”就有“收获”,也说明“能做到”,“实现”目标,此外还可表达“事情做对了,正确”的意思。由“正确”的意义引申出“得当、合适”,进一步虚化为“应该”。【阅读小迁移解释加颜色字】一书生游学得()古籍一册,乃先贤所著。曰:“吾得()珍宝视之。”读之,快然自足,多有所得(),以为先贤所言得()之。获得应该收获得当(3)绝患患小篆隶书楷书“患”是形声字,小篆从“心”部,毌(gun)声(声母相近,韵母相同)。表示忧虑、担心。义项例句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屈原列传)毛病,疾病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讨厌(韩信)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淮阴侯列传)忧患,祸害担忧,忧虑【识记方法】“患”的本义是“担心、发愁”(患,由“串”和“心”组成,一串串的“心”,说明心事重重。自然是有发愁的事),引申出“忧患、麻烦”。【阅读小迁移解释加颜色字】古时有师徒二人,师授其徒捕虎之法。其徒学之,不几日便以为得法,自诩于人前。其师患()其未得要领。一日,以其徒上山捕虎,令其以法试之,未得。归之,训曰:“人之患()在自诩,此或终为患()也。”担忧毛病祸害(4)殆殆殆小篆隶书楷书“殆”是形声字,小篆从“歹”部,台声(声母相近,韵母相同)。表示危险。义项例句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石钟山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思而不学则殆(论语)接近,差不多大概,恐怕危险懈怠,精神疲倦而无所得【识记方法】“殆”的本义是“危险”,它与“精神疲倦”“懈怠”的意义有着因果关系,它们之间是一种因果引申。后又虚化为表猜测的副词。【阅读小迁移解释加颜色字】归有光家遭火,势急殆(),物件殆()尽,唯余项脊轩。归有光以为殆()有神助,后重修之。危险接近大概2.通假字例句本字及意义暴霜露暴秦之欲无厌同“曝”,暴露同“餍”,满足3.古今异义词词语例句解析(古今义)祖父 思厥先祖父古义:_今义:父亲的父亲智力 可谓智力孤危古义:_今义: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泛指祖辈、父辈智谋和力量词语例句解析(古今义)其实 其实百倍古义:_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不行 刺客不行古义:_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故事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_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它的实际数量不去行刺旧事4.多义实词词语例句意义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又北向,不能得日(项脊轩志)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兰亭集序)与向之噌吰者相应(石钟山记)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假设,如果朝某一方向行进朝着,面对往昔,从前刚才接近5.词类活用例句活用类型及释义义不赂秦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不能独完始速祸焉李牧连却之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名词作动词,礼遇形容词作动词,保全形容词作动词,招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6.特殊句式例句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苟以天下之大洎牧以谗诛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判断句标志词:非定语后置句标志词:之被动句诛:被诛杀被动句标志词:为所7.文化常识(1)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一是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_的见解和主张;二是史论,通过评价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_提供治国借鉴。六国论就属于_。(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_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须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时政当时统治者史论国君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道,秦国战争以外所得土地远远多于战争所得,因此“_,_”,本来就不在于战争。(2020年新高考卷)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特别小练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管仲相威公注,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节选自苏洵管仲论)【注】威公,即齐桓公。A.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B.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C.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D.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功之成”与“祸之作”是对称结构,“非成于成之日”与“不作于作之日”也是对称结构,故“功之成”与“非成于成之日”之间要断开,“祸之作”与“不作于作之日”之间要断开,排除B、D两项。两个“所由”分别作“起”“兆”的定语,组合成偏正结构共同作两个“有”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A项。故选C。【参考译文】管仲为相辅佐齐桓公的时候,齐桓公称霸于诸侯,排斥打击了夷、狄等少数民族。管仲一生都在为使齐国国富民强而努力,诸侯不敢再叛乱。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相继得到重用。齐桓公最后在宫廷内乱中去世,五位公子开始争夺君位,祸乱蔓延开来,直到齐简公时期,齐国没有一年是安宁的。功业的完成,并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祸乱的发生,不是发作时所产生,也会有一定的根源和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说是因为管仲,而说是因为鲍叔牙;齐国发生祸乱,我不说是因为竖刁、易牙、开方的原因,而说是因为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这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