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母项目运营管理计划【范文】

举报
资源描述
泓域咨询/螺母项目运营管理计划 螺母项目 运营管理计划 目录 一、 统计质量控制 2 二、 过程能力分析与过程能力指数 5 三、 ISO9000:2015族标准的核心标准 7 四、 ISO9000:2015族标准概述 26 五、 三大著名质量奖 31 六、 卓越绩效模式及框架 39 七、 工作研究的步骤 40 八、 工作研究概述 43 九、 动作研究 47 十、 操作研究 53 十一、 供应链金融 54 十二、 供应链绩效评价 56 十三、 采购中的道德问题 59 十四、 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管理 60 十五、 产业环境分析 61 十六、 紧固件行业发展现状 63 十七、 必要性分析 64 十八、 公司基本情况 65 十九、 投资估算 66 建设投资估算表 68 建设期利息估算表 69 流动资金估算表 71 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 72 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 73 二十、 项目经济效益评价 74 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 74 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76 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78 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 80 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 82 一、 统计质量控制 1924年,来自贝尔实验室的美国数理统计专家休哈特制定了第一张控制图。1930年,同样来自贝尔实验室的数学家道奇与罗米格编制了第一批抽样数表。1931年休哈特的《工业产品质量的经济检验》一书问世,统计质量控制理论逐步形成。统计质量控制就是应用统计抽样原理,抽取一部分产品(零件),对这些产品的主要质量特性给予数量测定,并经过统计分析来判断产品质量的情况和趋向,借以预防和控制不合格品的产生。它的主要特点是,从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上看,由事后把关变为事前预防;从质量管理的方法论上看,广泛深入地应用了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 1、质量散差的原因 质量散差是指按一定标准制造出来的大量同类产品的质量所存在的差异。 质量散差有下列几个来源:人员、机器设备、原材料、方法、环境及测量等。要求上述条件绝对保持不变是不可能的,因此产品质量散差就必然存在。对于这几个来源的散差原因还可以归为两大类:偶然性原因和必然性原因。 偶然性原因又称随机性原因或不可避免的原因。这种原因所造成的质量散差比较小,如机床的微小振动、原材料性质的微小差异、刀具的正常磨损、夹具的微小松动、工人操作技术的微小变化等。这些因素的出现是带有随机性的,一般不易识别,且难以消除,即使勉力消除,往往在经济上也是不合算的。 必然性原因又称系统性原因或可以避免的原因。这种原因往往突然发生,对产品质量影响较大,且前后是一致的,如机床、刀具严重磨损,设备调整不准,夹具严重松动,或者材料中混入了不同材质、规格的原材料等。这类原因一般容易识别和查找,并且易于采取措施进行消除。 一般说来,偶然性原因引起的误差往往表现为产品质量特征值分布的离散性,而必然性原因引起的误差则反映在质量特征值分布的离散性与集中性,并且更多地表现在分布的集中性上。 假如生产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发生变化的原因全部属于偶然性原因,就称生产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是已在这个稳定过程中制造出来的产品,而且正在制造和将要制造的产品的质量都有可靠的保证;反之,若有必然性原因在起作用,影响着产品,质量的变异,那么就表示生产过程脱离了统计控制状态,应该及时发出警报,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确保生产过程重新回到统计控制下的稳定状态。 划分偶然性原因与必然性原因是相对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某些偶然性原因的机理或规律一旦被人们准确地掌握,就当作必然性原因对待了。 2、控制图 统计质量控制的主要工具是控制图。控制图是按样本序号或时间顺序绘制的有关产品质量的样本统计量图形。在图上有中心线及上下两条控制界限。中心线是产品质量特性的分布中心,即均值,上下控制界限是允许产品的质量特性在此间的变动范围。如果要求产品的合格率为99.7%,那么就可以选择平均数加减3g作为上、下控制界限。 3、计量特性值控制图 计量特性值控制图的管理和控制对象为长度、重量、时间、强度、成分及收缩率等连续量。这里介绍两种计量特性值控制图,即均值控制图和极差控制图。 4、计数特性值控制图 计数特性值控制图主要以不合格品数、不合格品率、缺陷数等质量特性来控制产品质量。 5、控制图的观察与分析 绘制控制图的目的就是根据控制图中样本点的分布形态推断生产过程是否处于受控状态。如果生产过程中只有偶然性因素在起作用,那么样本点就呈现出随机性分布。否则,生产过程就处于失控状态。 人们根据经验总结出来一些典型失控状态的表现形式,大致分为10类。要特别说明的是,不属于这10类,并不表示生产过程处于受控状态。一个总的原则就是:只要样本点的分布破坏了随机性,生产过程中就有必然性因素在起作用,因而生产过程就处于失控状态。 二、 过程能力分析与过程能力指数 1、过程能力 过程能力是指过程的加工质量满足技术标准的能力,它是衡量过程加工内在一致性的指标。过程能力取决于影响质量的六大因素:5MIE。 过程能力测定十分重要,这不仅对于加强质量管理,而且对于产品设计、工艺制订、计划安排、生产调度和经济核算等方面的作用都很大。只有在设计、工艺及计划等工作中,一方面考虑用户要求,另一方面考虑加工过程的过程能力,改善工艺水平,合理组织生产,才能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果。例如,分析过程能力后,合理使用设备,可以尽可能少地减少废品和返修品的产生,又不至于让高精尖的设备生产质量要求不高的产品,即可以减少两种不同类型的浪费和损失。就质量管理本身而言,过程能力的确定是一项质量管理的基础性工作。通过测定,掌握薄弱环节,开展革新与改造活动,可以提高过程能力。 2、过程能力指数 过程能力指数是表示过程能力满足产品技术标准(产品规格、公差)的程度。 3、不合格品率计算 当质量特性值的分布服从正态分布时,一定的过程能力指数对应着一定的不合格品率。 4、过程能力等级及工序能力评价 根据过程能力指数可把过程能力划分为五个等级。 根据过程能力等级,可以对现在和将要生产的产品有所了解,进而有重点地采取措施加以管理。当发现过程能力过高,例如过程能力等级为I级,即Cp>1.67时,意味着粗活细做,或用一般工艺方法可以加工的产品,采用了特别精密的工艺进行加工。这势必影响工作效率,增加产品成本,应该考虑改用精度较低但效率高、成本低、技术要求低的设备和工艺。当过程能力不足。 应当指出,表8—5中给出的过程能力指数及相应的评价不是一个统一的模式。通常所谓过程能力不足或过高都是对特定生产制造过程、特定产品的特定过程而言的。 三、 ISO9000:2015族标准的核心标准 1、ISO9000:2005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虽然ISO9000:2015修订版会有很多变化,但因为没有正式发布,本书仍然以ISO9000:2005为基础介绍ISO9000:2015族标准的基础与术语。 ISO9000:2005由引言(阐明了质量管理原则)、范围、质量管理体系基础、术语和定义四个主要部分组成。为方便和帮助使用者正确理解术语的定义和术语之间的相互关系,该标准给出了提示性的附录,在附录中首次利用概念图来说明术语之间的相互关系。 (1)八项质量管理原则 为了成功地领导和运作一个组织,需要采用一种系统和透明的方式进行管理。针对所有相关方的需求,实施并保持持续改进其业绩的管理,可使组织获得成功。质量管理是组织各项管理的内容之一。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已得到确认,最高管理者可运用这些原则,领导组织进行业绩改进。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组织依存于顾客。因此,组织应当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 2)领导作用。领导者确立组织统一的宗旨及方向。他们应当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 3)全员参与。各级人员都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知识和技能为组织带来收益。 4)过程方法。将活动和相关的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 5)管理的系统方法。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 6)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总体业绩应当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 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有效决策是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基础上的。 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组织与供方是相互依存的,互利的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ISO9000:2005修订版在质量管理原则上将会有所变化。主要的变化将是:由八项原则变更为七项原则,去掉了“管理的系统方法”这一原则,把“持续改进”更改为“改进”,把“与供方互利的关系”更改为“关系管理”。 (2)标准的范围 ISO9000:2005标准是ISO9000:2015族标准的基本标准。它阐明了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并确定了相关的术语。它不仅帮助生产不同种类产品和不同规模的组织为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提供理论基础,也适用于其他相关方。具体包括: •通过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寻求竞争优势的组织; •对能满足其产品要求的供方寻求信任的组织; •产品的使用者; •就质量管理方面所使用的术语需要达成共识的人们; •评价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或依据ISO9001的要求审核其符合性的内部或外部人员和机构; •对组织质量管理体系提出建议或提供培训的内部或外部人员; •制定相关标准的人员。 (3)质量管理体系基础 ISO9000:2005标准阐述了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这一标准把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应用于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着眼于指导组织如何以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来建立、实施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确保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和效率。 第1项基础: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论说明 本条目是质量管理体系基础的总纲,阐明了以下三个问题: •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是要帮助组织增强顾客满意; •在任何情况下,由顾客最终确定产品的接受性,由于顾客的需求和期望是不断变化的,以及竞争的压力和技术的发展,这些都促使组织持续地改进产品和过程; •质量管理体系方法鼓励组织分析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需求,规定相关过程,并使其持续受控,以实现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满意。 第2项基础: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与产品要求 ISO9000:2015族标准把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和产品要求区别开来。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是通用的,适用于所有行业或经济领域,不论其提供何种类别的产品。 产品要求可由顾客规定,或由组织通过预测顾客的要求规定,或由法规规定。在某些情况下,产品要求和有关过程的要求可包含在诸如技术规范、产品标准、过程标准、合同协议和法规要求中。 第3项基础:质量管理体系方法 ISO9000:2005标准为帮助组织采取合适的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并取得预期效果,特提出以下八个工作步骤: •确定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建立组织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确定实现质量目标必需的过程和职责; •确定和提供实现质量目标必需的资源; •规定测量每个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的方法; •应用这些测量方法确定每个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 •确定防止不合格并消除产生原因的措施; •建立和应用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 第4项基础:过程方法 任何使用资源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或一组活动都可视为一个过程。 为了使组织有效运行,必须识别和管理许多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过程。通常,一个过程的输出将直接成为下一个过程的输入。系统地识别和管理组织所使用的过程,特别是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过程方法”。 ISO9000:2005鼓励采用过程方法来管理组织。并提出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式,明确了质量管理体系的组成,以及与顾客和其他相关方之间的关系。 把顾客的要求作为输入,经过生产过程,输出产品,并达到顾客满意是组织的主过程。这一主过程又分为四个子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