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历史试题A卷

举报
资源描述
2022-2023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A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 1.西周时期,天子为了制衡异姓诸侯,将很多亲近的同姓诸侯分封在战略要地,如卫国,而将一些异姓诸侯分封在边疆地区,如楚国、齐国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处于边疆的异姓诸侯国渐渐发展成了强国。这一变化反映出西周( ) A.分封制得到了强化 B.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 C.中央集权不断弱化 D.战略结果出现了异化 2.战国时期,为君主分理政务和军事的相与将大量涌现,且将相分职趋势得到发展。这一现象反映出战国时期( ) A.士农工商结构趋于瓦解 B.社会转型的趋势 C.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 D.中央集权的加强 3.“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 ) A.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 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 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 D.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 4.汉文帝时,政府为南越王赵佗修治祖坟,给赵佗在故乡的兄弟以尊官厚赐,最终赵佗答应取消帝号,恢复藩属关系。据此可知,该举措( ) A.使南越首次被纳入中央管辖 B.成功地削弱了诸侯的势力 C.体现了“无为而治”政策 D.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 5.史载:“魏初功臣,姓皆复重奇僻。孝文太和中,变胡俗,始改之。(北齐人)魏收作《魏书》,已尽用新姓,不用旧姓。”这反映出( ) A.曹魏制度影响深远 B.孝文帝改革被北齐否定 C.北朝风俗变换频繁 D.民族交融成果得到肯定 6.贞观四年,突厥表示归附。唐太宗召集群臣讨论对其如何处置的问题,温彦博主张仿照汉光武帝将归降的匈奴安置在河套地区的做法,将突厥部落整体安排在河南(黄河以南),既保留他们原有的部落编制和民族习俗又远离本土,唐太宗最后采纳了他的建议。这一做法( ) A.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B.埋下了唐末藩镇割据的祸根 C.有助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促进了黄河流域经济的开发 7.唐高祖武德年间,政事堂设于门下省,供宰相集体议事;高宗永淳年间,政事堂迁于中书省;玄宗开元年间,政事堂被纳入中书门下进行管理,并先后将吏部、兵部、户部、刑部和礼部等机构引人中书门下,此后中书门下正式成为宰相的办事机构。政事堂的变迁( ) A.服务于君主专制 B.强化了中央集权 C.扩大了统治基础 D.使相权合三为一 8.唐代南禅寺、佛光寺塑像手法写实,表现了佛衣质感。菩萨衣着的覆盖面积极大地减少,胸膛、臂膀、手足等无不展现着一种裸露美。材料说明,唐代佛寺塑像( ) A.带动了市民文化的开放 B.折射出佛教的主导地位 C.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D.面相已带有汉化的特点 9.北宋时期,禁军一半驻京师开封,一半驻地方,“使京师之兵足以制诸道,则无外乱;合诸道之兵足以当京师,则无内变。内外相制,无偏重之患”。这一做法( ) A.防止了将领与兵士相结合 B.体现了重文轻武的统治策略 C.旨在分割中枢机构的军权 D.有利于结束武人专权的局面 10.元代行省完全一反过去汉州、唐道、宋路的划分方法,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元代这样做( ) A.体现出蒙古族对汉文化了解甚少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违背了地方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 D.促进了民族交融进入高潮 11.971年,宋太祖灭南汉后即在广州设市舶司。朝廷通过市舶“抽解”“博买官卖”等形式赚取了巨额利润。北宋中期,“皇祐中,总岁入象、犀、珠玉、香药之类,其数五十三万有余,至治平中,又增十万”。据此可知,宋代对外贸易的发展( ) A.得益于政府对经济的主导 B.推动了生产的区域化 C.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趋势 D.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12.宋代印本小说有两大消费市场:一是文言小说读者群,包括上至皇帝,中层的一般士宦,下至太学生与州县学生;二是包围其外的白话小说读者群,文人士大夫也进入了这一消费群体。宋代一般印本书每册仅约三四百文,小说定价还要低廉。由此推知当时( ) A.商业发展提高了文人社会地位 B.社会核心价值观发生了嬗变 C.印刷术发展助推世俗文学繁荣 D.印本小说成为主流文学形式 13.明朝初年,贵溪(今江西鹰潭)儒士夏伯启因自断手指拒绝出仕,而被拿至京师。明太祖亲自审问他,责以“人之生,父母但能生其身体而已,其保命在君……今去指不为朕用,是异其教而非朕所化之民”,乃将其押回原籍枭首,家产籍没。明太祖此举主要是为了( ) A.反对文人背离儒家的精神 B.塑造个人的专制权威 C.打压文人以加强中央集权 D.改变重文轻武的政策 14.下表是1793年《新订西藏章程二十九条》关于驻藏大臣职责的部分内容:( ) (二)今后邻近各国来西藏的旅客和商人或达赖喇嘛派往域外人员,须由该管主脑呈报驻藏大臣衙门签发路证,并在江孜和定日两地方新派官兵检验。 (五)关于军队编制,代本下设甲本、如本和定本等,由驻藏大臣和达赖喇嘛挑选年轻有为者充任。 (八)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收入及开支,驻藏大臣每年春秋两次进行审核。这表明清朝驻藏大臣 A.改变了清朝边疆总体治理方略 B.巩固了平定大小和卓的成果 C.强化了中央政府对藏区的管理 D.直接负责西藏宗教行政事务 15.郑振铎认为:“从乾隆五十七年以后,话本的作者,在实际上可以说是绝迹了……淫靡的作风是早已过去了的,随了正学的提倡的结果,连小说中也非谈忠说孝不可了。”这表明清代小说( ) A.改变了古代文学发展趋势 B.劝诫教化功能突出 C.创作取决于官方意识形态 D.缺乏民主启蒙意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计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孔子认为君主的为政之要首先在于自身具有较高的德性修养,也就是为君要有君道,为父要有父道。对于治理国家,当政者应“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即治理国家关键在于“敬事”“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在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中,勤政既是臣下基本的政德操守,也是臣下应有的政治担当。孔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给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连续的政治组织方法:依据需要设置相关职位,责成各级官员任事,分清权责,尽量避免“言出法随”的现象。 ——摘编自史庆春《从论语“问政”看孔子的德治思想》 材料二 商鞅将原有井田制,即土地归国家、诸侯宗氏所有,人民只是在井田上耕作,改为承认土地私有制。并且规定人民可以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由各人所占有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在政治制度的改革上,商鞅将全国乡邑合成三十一县,其管理人员都由中央任免,使君主能够直接掌握县的行政。他还通过一系列的利益激励,促使军人在战场上勇猛杀敌。 ——摘编自赵燕霞李怡《商鞅变法与秦国崛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政治主张的核心及其具体内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影响。(6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唐初宰相多至一二十人,重大事务都由政事堂会议讨论。唐玄宗时期,宠信个别宰相如姚崇、宋璟以及李林甫、杨国忠之流,这就使得唐朝前期的三省长官合议制向宰相专权化方向发展。前期的姚崇、宋璟德才兼备,他们的专权促成了开元之治。此后只知专委而不重选相,终于造成李林甫、杨国忠专权乱政。皇帝不亲理朝政,个别宰相专擅朝政,导致政局日趋败坏,最终引发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唐玄宗将中书省与门下省的职权合而为一,称之为“中书门下”,下设5房分主政事,有行使权力的“中书门下之印”。中书令是大权独搅的宰相,中书门下成为中央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货真价实的宰相府。门下省之名虽存,实际亡,已成为空壳,完全失去了它原本的审核封驳之权。唐玄宗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是变相恢复专职宰相,标志着三省长官合议被宰相专权取代,政事堂制度由此瓦解。 ——摘编自沙宪如《唐代政事堂制度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初政事堂的实质及其作用。(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书门下体制形成的原因,并对其做简要评价。(7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材料一:张载曾说“为万世开太平”,就是士大夫们表明自己的一种面向未来、治理现在的气概,一种家国天下的责任。他们通过发现和提出与过去不同的解释形成了新思想,比如《尚书·洪范》中,到唐为止一直以来的儒教认为是表现天帝赐王天命的句子,被解释成从尧到舜、从舜到禹的王者之间的王权转让。不论是王安石还是程颐,都拼命向皇帝进言,要以尧舜为榜样治国。他们强调经书中所要求的诚意、正心、修身等是皇帝和士大夫都应该具备的,换言之,皇帝成为与士大夫同样的存在,被要求具有同样的伦理道德。士人的人生理想当时是以优异成绩科举合格,然后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国家。他们主张自下而上,也就是通过家庭和地方组成社会秩序的基础,来促使王朝统治体系的安定。 ——摘编自[日]小岛毅《宋朝: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 材料二: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1483—1541)出身灶丁,早年以商贩为生,三十八岁始就学于王阳明门下。王艮虽然继承了王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命题,但他在学习过程中,“时时不满其师说”,提出一些颇具独创性的看法。王艮认为“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将神圣性的“道”与百姓的穿衣吃饭等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王艮的“格物”是以“安身立本”为核心,他指出:“物格,知本也。”在此基础上,他还进一步提出“尊身”的观点:“身与道原是一件。至尊者此道,至尊者此身。须道尊身尊,才是至善。”这种思想包含着维护个体生存权利和人性尊严的意义,对明朝中后期思想文化影响甚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士大夫群体参与治理的主要方式。(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艮心学思想独创性的表现并分析导致这些表现的原因。(7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宋明儒学。(5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周朝已开始出现“小行人、象胥、掌客、怀方氏”等具有周边民族事务管理性质的官职,秦朝正式在中央设置管理民族事务的“典客”。汉承秦制,汉武帝时期设置属国都尉,具体管辖归附及内属的边疆民族。唐朝边疆民族的首领可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但需向唐王朝缴纳贡赋,统于唐王朝的中央政府。此外唐王朝还在边陲地区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妥善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元朝在吐蕃采取“政教合一”政策,在中央设置管理吐蕃事务的帝师和宣政院机构;在元朝兴起之地漠北,设岭北行省,基本行政单位仍是蒙古传统建制,并部署军队,戍守的同时进行屯田。明朝靠近内地的少数民族统治区减少,明政府直接控制、委派流官的地区增加。清朝在边疆全面推行郡县制和修订相关法规,强化边陲管理的同时,还鼓励内地百姓外迁至边疆谋生与开垦。 ——摘编自谷家荣、罗明军《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历谱识认》 材料二:在清朝的前150年,领土较明帝国增加了一倍多,并大部分遗留给20世纪的后继者,被视为今日中国的疆域。中国自身历史的一些产物,被积极地移植到边疆地城,而作为文明人类社会的典范。 ——摘编自[加]卜正民等《哈佛中国史·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在边疆治理上的贡献。(6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据材料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时,把亲近的同姓诸侯分封在战略要地,而把一些异姓诸侯分封在边疆地区,希望达到控制异姓诸侯、巩固统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