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示儿》教学设计

举报
资源描述
《示儿》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示儿》为陆游的临终遗嘱,作于宋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诗人辞世前念念不忘的,唯有驱逐胡虏、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真挚而又强烈的爱国情怀感人至深,是古代爱国诗的典范之作。 小学生阅读古诗,旨在对诗句含义的理解和诗人情感的真切体会。这二十八字间的爱国情感为何如此感人?则是学生读诗的难点所在,也是教学的重点。 欲体会爱国之情,先须知爱国之人。因此,“知人论世”是教给学生解读《示儿》的一把钥匙。结合陆游一生的报国壮志及曾经的西北从军经历,可以对诗句的含义做出更加深入的理解,对诗人抵御外族入侵的民族立场和“国家至上”的情感有更为完整的体认。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思路: 1.教学目标: (1)借助注解和诗人的背景资料,准确理解诗人的遗愿“北定中原”。 (2)借助“矛盾”,还原诗人的临终心境,体会爱国情怀,感情诵读。 2.教学思路: 从明暗两条线索“知人论世”,由浅入深地解读。明线:陆游临终对儿子说了什么?暗线:陆游诗中对我们说了什么?前者理解诗句所言的意义,后者了解诗人未尽的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准确理解诗人的遗愿“北定中原”,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方法: 讲述法、情感共鸣法 五、教学工具: PPT 六、教学过程: 板块一:读诗题 解读题目。 出示“示儿”,理解“示”在诗题中的意思。并引出诗人写作背景。 引读:临终前对儿子们说些什么? 要求学生自己朗读诗句,借助注解理解诗句意思。 板块二:解诗句 1.指名朗读诗句,要求读正确,读出七言古诗的节奏。 2.小组讨论:借助注解,一行一行地解读:诗人临终对儿子们说了些什么? 适时点拨:理解“元、但、乃”的意思。 交流归纳:死后无牵无挂;挂念国家没有统一;盼望早日北定中原;祭奠时告慰统一的消息。 3.逐句缩减,理解遗愿。 如果陆游只能对儿子们说三句话,留下哪三句?(2、3、4) 如果只能说两句话,留下哪两句?(3、4) 如果只能说一句话,留下哪一句?(4) 陆游的遗愿是什么?“告乃翁”,即在九泉之下也要知道“北定中原”的消息。  板块三:感诗情 1.还原语境,沿情四问: (1)一个人临终前,在自己的儿女面前,一般会留什么样的遗言?而陆游的遗言有何不同? 以此体会陆游“国”重于“家”的“国家至上”的伟大情怀,非常人所能做得到。 (2)一个人知道自己将要辞世,心情一般会万分悲哀,而陆游的“悲”有何不同? 以此体会陆游“悲”情背后的复杂情感:为“不见九州同”而“悲伤”;为“遗民泪尽胡尘里”而“悲愤”;为“王师北定中原日”而“悲壮”;为“家祭告慰”而“悲欢”。 (3)既然说死后万事皆空,为何独独要“悲”? 从这“空”与“悲”的矛盾冲突中,感受陆游超越个人生死、超越个人情感、超越家庭悲欢的伟大情怀。这个“悲”是民族之情,是国家之爱!犹如“灵魂”飞出了人的身体,照耀着山河,令人肃然起敬! (4)既然人死后万事都不可知,为何还要“告乃翁”? 从这一“不可知”与“告乃翁”的矛盾冲突中,感受陆游对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志愿矢志不渝、至死不改、终成遗愿的伟大情感,九泉之下仍然不忘北定中原,此情感天动地、可泣鬼神!爱到此境,直抒胸臆最感人! 2.有感情地诵读诗句。 板块四:知诗人 1.爱国诗及爱国诗人灿若星辰,为何朱自清说陆游“才配称为爱国诗人”? (1)出示陆游的家世简介,学生自由阅读。 由此知晓陆游从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及忠君爱国的教育。 (2)出示陆游的一生经历,学生自由阅读。 由此知晓陆游毕生志向及西北从军的经历,感怀其屡遭罢黜不改其志,及至老年依然壮怀激烈的报国之情。 (3)出示陆游一生多个阶段的爱国诗作,学生自由阅读。 十 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听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从诗作中看到陆游爱国的一生。 七、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习到了什么? 八、作业布置 背诵、默写《示儿》 ----相----信----学----习----你----也----行---- 学习方法分享 一个人学习成绩的优劣取决于他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包括三个要素:规范的学习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的学习方法。有了规范的学习行为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形成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三者是相辅相成的,规范的学习行为是前提,是基础。 实践证明:一个行为持续30天以上,就会形成稳定的行为,超过100天就可以形成习惯。 过程不变结果不变,过程改变结果巨变,过程合理成绩斐然! 学习能力的三要素又可分为八大学习环节,即学习管理八环节:1、计划管理;2、预习管理; 3、听课管理;4、复习管理; 5、作业管理;6、错题管理; 7、难题管理;8、考试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