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班班通”促进农村教师教研研究》课题研究报告(结题报告)

举报
资源描述
利用“班班通”促进农村教师教研研究利用“班班通”促进农村教师教研研究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研究报告(结题报告结题报告)现阶段的“班班通”功能强大,在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整合的突破过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充分发掘和拓展“班班通”应有的功能,才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革命性影响,特别是在我们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的农村学校.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农村教师对“班班通”运用能力、教研特点,应用班班通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本课题中“班班通”指学校计算机教室网、校园网、因特网和其它丰富的教育资源库;班班通的涵义可下理解为学校每个班级里具备与外界进行不同层次的信息沟通、信息化资源获取与利用、终端信息显示的软硬件环境,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日常教学的有效整合,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一本课题的核心概念界定、相关研究文献综述、选题的背景和研究价值(一)本课题的核心概念界定“班班通”,即学校的每个教学班装备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以投影机、电视机或电子交互白板等为终端显示的设备,每个班级都能同时上网,网络和教学资源共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校园局域网、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网和互联网相连。(二)现实状况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与趋势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刚起步,能实现网上开放和共享的数字化资源更少,相当部分资源不能适应课程改革需要,不能支持学习方式的全面变革。由于缺乏信息资源标准,各地教育资源建设自成体系,无法实现有效交流和共享,大量低水平重复开发工作带来了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而且多是依据旧课本,按照旧的统一的科目教材开发的教学资源,已不能适应新的时代要求。随着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我国各地意识到教学资源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纷纷加大力度进行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科目学科凭借其学科特点能更好地将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多媒体与教师的教研能力促进的研究,即使有也是一些常规的做法,没有系统性和改革创新性,很多教师在利用班班通时,就是为了方便捡便宜,从网上下载相关课件,拿来便用,不根据实际情况,研究的只是好的方面,从有利方面出发,不考虑教师的能力提升问题。要改变教师的利用习惯,必须改变教师利用多媒体的模式,所以,对“利用班班通提升农村教师教研能力研究”十分必要。(四)选题意义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当代的社会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技术迅速的参与并改变着我们的教育教学,影响着课堂的各个方面,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就目前情况,还存在着以下的几个问题:1、网络上教育资源还是较少,大多是试题,教案等文本及零散的多媒体素材。2、网络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与网络资源建设滞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与新课程配套的资源更少。3、网络教育资源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模式,重复性、低水平开发资源现象严重,不但带来人力物力的浪费,影响了资源的有效交流和共享。4、网络教学资源缺少具体的实践环节,制约了资源的实用性。(五)选题的背景和研究价值现阶段的“班班通”功能强大,在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整合的突破过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充分发掘和拓展“班班通”应有的功能,才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革命性影响,特别是在我们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的农村学校。而班班通的提出与实施,实际上就是现阶段教育信息化的延伸与发展。我国基础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与之相适应,教育信息化的难点与重点也在农村。因此,农村初中“班班通”的实施措施关乎整个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有效推进,也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我校各班分别安装多媒体设备,学校要求所有教师必须合理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科学合理的利用班班通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教学研究能力水平,又能对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题的选题适应时代发展和信息化社会的要求,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开发资源,开发的资源又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检验和完善,实行动态管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本课题研究的主要价值有:通过开发、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用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建立较长时间可用的初中科目新课程教学资源;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二、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与内容(一)研究目标1、现代共享育技术的发展,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对我们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去探索、研究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新课程教学,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更丰富广阔的教育教学资源,以适应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实施,适应教育的“三个面向”的要求。2.通过有效性比较研究、分析、评价国内、外在初中科目新课程改革教学资源建设及应用方面的水平、方式、效果差异,寻找适合于我校初中科目新课程改革的学科教教育教学资源整合方案。3.开展比较国内外在信息技术与初中科目新课程整合成功模式的实验研究,对初中科目的各种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进行更合理有效的整合,建设一个比较完善的学科教育资源库。4、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的研究,通过实验研究,结合学校实际形成新型学习模式,把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改变教师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的方式,努力把计算机多媒体信息贯穿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始终,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益,实现教学的最优化。5.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科目新课程教育资源建设应用的评价体系比较研究,通过实验,确定评价的标准、原则和可操作方法,为新课改的实施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6、提升办学品位。通过课题研究,使学校现代化教育设施更趋完善,形成特色;培养一批优秀教师,成为宣化县一流名校。(二)研究内容1 当前初中科目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现状和前景的调查研究。2、网络环境下科目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3、基于网络环境下初中科目新课程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4、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初中科目课堂教学基本结构和教学基本组织形式的研究5、关于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及分析。6、关于教学资源整合应用平台的研究。(三)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一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开发资源;二是学科资源的开发和整合与教学同步,以年级组学科教师共同备课的方式进行开发资源,所开发的资源都是开放的,可进行再加工,进行循环建设;三是资源不但体现教师怎样教,更突出学生如何学,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三、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一)研究思路我们构想的网络环境下的初中科目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网上查阅、协作论证课堂小结”几个环节,各小组依据各自创设情景进行实验论证,总结提炼,形成实验结果;课题研究分两期,前期以实证性研究为主,后期以应用性研究为主,逐步形成系列成果。(二)研究方法 2)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主要有:(1)对教学资源的应用评价采用对比实验法;对学生应用网络资源学习采用行动研究法;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应用采用个案研究法。3、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学校建立项目管理、评价和激励机制,落实分工,明确任务。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重视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再加工。学校从人力、物力、时间、经费等方面给予保证,为课题研究创造优良的实验条件。适时提供外出参观、培训的机会,进行理论、业务学习和课题研究。主动与上级教学科研机构和电教主管部门联系,争取专家指导。(5)问卷调查:通过设计问卷调查内容,对调查对象进行调查。座谈了解:通过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了解教师利用班班通的基本情况即形成原因。讨论法:通过召开讨论会,集中集体智慧,群策群力、设计调查内容,讨论分析,找出原因、形成对策。分析法:通过分析,找出原因、依据。(三)实施步骤本课题研究计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 2015 年 6 月到 2015 年 12 月,学习、收集课题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写作课题研究综述,确定课题研究的方向。邀请相关专家,对课题的意义和实践价值进行论证。第二阶段 课题设计阶段 2016 年 1 月到 2016 年 6 月,课题论证申请,制定课题研究计划,确立研究策略、方法和研究步骤,计划好研究的分课题和研究方向,组建研究团队。第三阶段 组织实施阶段 2016 年 7 月到 2016 年 12 月,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有效科目课堂教学方式,收集研究案例,分学科进行阶段成果的总结。在本学科教学中对选择、发现的有效教学方式进行实践检验,调查、测量其有效性和对主体发展的价值。完善相关的教学模式,对该研究进行理论探讨,撰写“网络环境下的有效科目课堂教学模式”专著。第四阶段 结题阶段 2017 年 1 月到 2017 年 6 月,对相关的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总结本教师研究成果,形成“利用班班通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报告。邀请专家和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对成果进行鉴定。(四)实施过程本课题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两年多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已形成了阶段性的成果,下面介绍一下本课题的研究实施过程。第一阶段:开题后,针对本课题组成员电脑多媒体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先利用两个月的时间要求各成员进行电脑培训,必须熟练掌握办公软件的使用,熟练掌握使用 PowerPoint 制作课件,经过半个学期,课题组成员的电脑水平得到相当提高。本课题组认真讨论课题研究方向、研究核心、成果呈现形式。第二阶段:为了研究不同层次学校学生、不同年龄学生对科目学习的态度和实际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探讨初中科目教学中科目体验性学习的操作方法,研究得出初中科目教学学生体验性学习特点、教学设计要点、不同年龄学生对科目知识、实验的理解能力特点,中学生科目课堂教学有哪些异同点,初中科目教学体验性学习设计,初中科目实验学生体验的操作性论证。第三阶段:课题研究组织实施阶段。制定课题结题计划,归纳、总结前阶段课题研究成果,按年级由专人收集、整理研究材料、汇总,形成后阶段总结性论文。花半个学期的时间,筹备、讨论,在课题组内经过广泛讨论、研究,得出科目体验性课堂教学的普遍操作手段,通过利用“班班通”讲公开课、示范课、研究课等方式展示“体验性课”,整理中学科目教学中可体验内容并总结设计方案和操作流程。第四阶段:整理材料,写结题报告,应用课题研究成果指导教学。四、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1、使用面广、使用率高,课堂效果好。及时更新“畅言”教学资源,为老师教学带来了便利,学生学习更直观、清晰;即便没有此教学资源的学科,授课老师也能通过上网,收集相关资源,丰富知识,提高兴趣;名师来我校开展“我给孩子上堂课”活动,我校相关班级老师就班班通设备与名师们课前及时交流,活泼生动、流“合肥网”等网站给予了热评;在我校的青年教师展示课中,所有上课老师均熟练使用班班通设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经验,在一节节的 40 分钟课堂得以充分展示与交流;晨读课,老师将诵读内容通过班班通呈现,既背诵又识字,有实效;“相约中国梦”等主题班会,设计的课件图文并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2、开发实用资源,提高信息技术能力。老师们在使用“班班通”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会出现一些技术上的障碍,通过摸索、相互交流等方式充分的利用“班班通”设备,提高了老师们信息技术的水平。如,我们在网络应用中,发现了“中国儿童资源网”“百度文库”等网站资源丰富、实用性强,通过培训、学校QQ 群的交流等形式,为老师提供公共的登陆方式,如“儿童急走”用户名,便于老师随时随地浏览、收藏、下载。多样的课件可供老师自由下载、整理、使用,节约了老师备课时间,提高了时效性、应用性;复习期间,老师查阅到实用的习题资料,通过一体机放大,免去浩大的抄写。3、工作,学习更高效;学生作业反愧试卷分析等,通过班班通呈现,无声胜有声,对学生有直接的触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动力;老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了,班级布置通过班班通与学生交流,图文美观,品味更高。4宣讲班班通教学的明显优势。在课堂上,我们为学生呈现更多的学习资源,无论是相关视频还是相关资料,都方便快捷,而且资源呈现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食品饮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