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举报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第 1页,共 9页历史试题历史试题考试时间:考试时间:90 分钟满分:分钟满分:100 分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2 分,共分,共 48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表一为原始社会晚期部分墓葬出土情况,表中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遗址墓编号出土情况大何庄墓 14随葬三十六块猪的下颚骨半坡墓 152三岁女孩墓,随葬七十九件手工业产品,陶器六件,石球三个,青白色带孔玉石耳坠一件华县元君庙墓 458男性老人墓,随葬六件陶器,砾石围成石棺姜寨墓 7随葬尖底瓶、陶器和精美玉石耳坠共二十多件(表一)A 劳动生产水平日益提高B 氏族成员经济待遇的差异C 社会等级观念逐渐产生D 私人占有财物和贫富分化2.春秋战国时期,逐步形成区域文化格局。其中,三晋之地较之齐、鲁少传统宗法制约束,卿大夫多系异姓且实力强盛,不仅与公室争权,而且互相火并。各国锐意改革,强调耕战。据此推测,三晋之地是A 儒家发源地B 法家发源地C 墨家发源地D 道家发源地3.汉文帝即位后允许臣民“得雇租铸铜、锡为钱”,开放铸币权。同时,朝廷要求铸币必须按国家规范来,“铸铜锡为钱,敢杂以铅铁为它巧者,其罪黥”。这些措施A 打击了富商大贾的势力B 践行了轻徭薄赋的政策C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D 抑制了王国势力的兴起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与内迁边疆少数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交融。北方避战民众南下,推动了南方的初步开发,缩小了南北方经济差距。“三省制”形成。这表明该时期A 分裂动荡,矛盾众多B 为隋唐统一奠定基础C 制度创新,民族交融D 经济重心开始向南移辽宁省六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合考试历史试卷高三历史第 2页,共 9页5.图一中“?”处应为(图一)A 文景之治B 贞观之治C 开元盛世D 康乾盛世6.宋代流行“榜下捉婿”,即发榜之日各地富绅们争相挑选登第士子做女婿。苏东坡有诗云:“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王安石也说,“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郎”。材料意在强调宋代A 门第观念变化B 商品经济繁荣C 理学思想成熟D 女性地位提高7.表二为不同朝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统计表朝代曹魏西晋东晋隋唐北宋比例26%15%4%17.2%24.5%46.1%(表二)表二中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社会主流思想的变更B 制度的变革与创新C 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D 文化下移趋势增强8.元朝时,民间航海家汪大渊曾两次从泉州搭乘商船出海游历,向西远及埃及、摩洛哥、索马里、莫桑比克,向东南抵达菲律宾、澳洲等,所撰游记涉及国家和地区达 220 余个。旅行家、外交家列班扫马从大都随商队出访波斯、亚美尼亚,先后会见罗马教皇及英国和法国等国国王。这表明中国在元朝时A 航海造船技术领先世界B 对外交往范围空前扩大C 国家统一扩大国际影响D 政府重视经济文化交流9.唐朝在边疆地区设羁靡府州,元、明在西南等地区采用土司制度,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强化了对西南各民族的管理,同时中央政府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便形成了“苗疆、回疆、蒙古、西藏”几大自治区域,新中国成立前后,逐步建立起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说明A 中华文化多元一体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 各民族“长期共存”D 民族政策在历史传承中发展?618 年700 年800 年907 年高三历史第 3页,共 9页10.图二为清朝晋商经商路线图。据此可知,当时(图二)A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B 全国性市场开始形成C 中外贸易发展兴盛D 区域间长途贩运发达11.鸦片战争前,英国本土报刊泰晤士报对中英鸦片贸易的报道常常呈现出“愚昧”与“知识”、“无序”与“法制”的二元对立,在此过程中,英国常被赋予“文明”“现代”的标签,而中国官方和民间几乎处于“失语”的状态。由此可见A 社会舆论左右英国对华政策B 中国将面临英国更多的挑衅C 工业文明比农业文明更先进D 清廷意图和平解决中英争端12.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在战略上是否正确,史学界有着不同的看法。表三中所列观点“肯定南京建都”说南京为六朝古都,易守难攻,是建都的理想之地;南方经济发达,建都南京便于筹粮筹款,在经济上打击清廷;借助于有利地形,可长驱东下,迅速占领江南,立稳脚跟“否定南京建都”说推翻清朝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终极目的,定都天京给清廷以喘息机会;在军事上尚未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前,就匆忙建都,同时进行北伐和西征,分散了兵力;较早定都,易滋生保守、享乐思想(表三)A 因学者阶级立场差异而不同B 学者知识层次不同造成差异C 因研究角度不同而呈现差异D 都具有较强的个人主观色彩高三历史第 4页,共 9页13.表四为江南制造总局职役平均日工资统计表,据此可知职役平均日工资(银元)折合中等米(市斤)洋匠11.43357.28总办、提调、委员1.77355.41司事0.88627.69匠目1.74654.56工匠0.65220.38幼童0.2076.47小工0.1665.17(表四)A 外国工匠操控了洋务企业的经营活动B 江南制造总局生产上依赖于西方技术C 早期近代化企业殖民地化的色彩浓厚D 洋务军事工业照搬西方先进生产方式14.湖南是新青年较早进入的地区之一,但直到五四前夕,新青年在湖南仍“销行极少”。五四运动后,“湘人亦群起研究新文化”,新青年销量才大增,半年之内,该社销售新青年达两千本。由此可见,五四运动A 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之旅B 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转型C 促使湖南成为新思潮的中心D 提供了传播新思想的契机15.武昌曾在明代修筑起高大的城墙;1919 年,众多名人士绅从经济发展考虑,要求拆除武昌城墙,因争议较大而搁置;北伐战争中,高大的城墙给国民革命军造成重大损失;北伐胜利后,拆城工作迅速展开。武昌城墙拆除反映的时代特征是A 近代城市化快速发展B 封建帝制被彻底推翻C 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D 社会风俗已全面改良16.从 1918-1923 年,李大钊对中国革命有了新的认识。他主张中国有选择地走俄国式的革命道路,并在 1922 年指出:“只有一个方法,就是来到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实行暴力革命。”这表明李大钊A 认识到俄国革命的时代意义B 总结了中国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C 无产阶级革命思想亟待提升D 主张俄国革命道路完全适应中国17.1927 年2 月,瞿秋白撰文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鲜明的提出了关于中国革命的五个根本问题:“中国是否革命?中国是谁革谁的命?国民革命的联合战线里谁应当是革命之领袖阶级?无产阶级应如何去争取革命之领袖权?中国共产党过去是否争过革命之领袖权?”由此可知当时中共中央A 意识到革命领导权的重要B 将要调整国共两党关系C 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D 已清楚中国革命的性质18.1920 年到 1936 年,中国关内各省进口的棉纱及棉织品由进口净值的32.4%锐减为 1.7%,钢铁、机械、交通器材由 14.1%增长为 25.2%。这种变化高三历史第 5页,共 9页说明A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B 政府重视重工业的发展C 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D 近代工业布局明显改善19.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赢得了一次重大胜利,英国首相丘吉尔评论说:“诸君如忆及日军之活跃,即知中国抵抗敌人至五年之久,并予敌人以打击,为如何不可思议之事。”美国总统罗斯福也称:“盟军的胜利,全赖华军此次大捷(如图三)。”这场胜利最有可能是(图三)A 平型关大捷B 台儿庄大捷C 百团大战D 第三次长沙会战20如图四是新中国初期的几幅宣传画,意在说明,新中国的成立(图四)A 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成果B 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C 凸显了巩固政权的斗争卓有成效D 彰显了社会新风尚和社会文明21.1953 年 10 月起,我国实行粮食计划收购、计划供应;以后统购统销扩大到粮、棉、食油、糖、烟、茶、生猪、桐油、木材等农副产品。实际上是通过工农产品间的价格“剪刀差”为工业生产汲取了大量的农业剩余。此举增强了国家调控经济的能力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推动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A B C D 高三历史第 6页,共 9页22下列四幅图中,最能反映“文化大革命”期间工农业产值变化趋势的是ABCD(组图五)232017 年,俄罗斯科学院研究员亚历山大拉林指出:早在 20 年之前,很多人怀疑中国能否保持香港稳定与繁荣,但事实表明,中国政府成功地兑现了自己的承诺,香港仍然是最大的金融中心,它作为连接中国与外部世界之间经贸桥梁的地位仍然至关重要。这说明A中央给予香港持续经济援助B 社会主义制度有极大优越性C“一国两制”具有旺盛生命力D 香港回归前后没有本质区别2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领导人明确指出,新时期中国外交不仅要突出“随势”“顺势”,更要“谋势”“塑势”。转变运筹中美俄三边关系的策略,先把同俄罗斯和非洲部分国家的外交“阵地”巩固好,再去处理中美关系等重点问题。这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A 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B 倡导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C 重视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D 积极发挥外交领域的战略主动性二二、非非选选择择题题:共共 4 4 题题,共共 5 52 2 分分,均均为为必必考考题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 分)材材料料一一“中国”这两个字最早是在一件青铜器上发现的,考古学家称之为“何尊”。“中”“国”两字最早都是象形文字。“中”本来是一面特殊的大旗,是商朝人为召集他的部队和民众集合用的标志。由于集合时这面旗帜总是处于中间,以后就衍生出“中心”“中央”“最重要的”等意义。“国”(繁体为“國”)中间的“口”表示人,有几个口就是几个人,所以称为人口;“口”下面的一横表示一片土地,无论生活或生产都离不开自己的土地,所以还得有人拿着戈守卫;为了更安全,需要在四周筑上一道城墙。所以“国”实际上是有围墙的、有人守卫的一个居民点,一个聚落,一座城。商与西周的国都很多,春秋初期还有 1000 多个。在这么多国中间谁有资格称为“中国”呢?只有最高的统治者,他们居住的地方才有资格称为中国,“中国”是天子所在的国。到战国后期,只剩下秦、楚、齐、燕、韩、赵、高三历史第 7页,共 9页魏七国和若干小国,所以诸侯都开始以“中国”自居。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秦朝,称皇帝,自然便称“中国”了。以后历代王朝都自称为“中国”,“中国”概念从一个点扩大到整个国家,甚至包括边疆的少数民族的政权。比如契丹人建立辽朝,到辽朝后期,也认为自己是中国的一部分。南北朝时,南朝、北朝都称自己为“中国”,隋、唐统一以后它们都成了“中国”一部分。“中国”实际上成了这个国家的代名词。葛剑雄尊重地名就是尊重我们的文化历史材材料料二二大清一统志共三修,历康熙至道光五朝,展示了清朝从大乱走向大治达到鼎盛,又从鼎盛走向衰落的历史进程,蕴含着中国疆域一统之盛的理念。三藩战争结束后,每一地区均被载入一统志,以从观念上确认疆域统一,“奉命开馆纂修一统志书,适台湾、金门、厦门等处已属内地,设立郡县文武官员,请敕礼部,增入通志之内。”雍正朝,完成了对“大一统”理论的论证,雍正皇帝借曾静一案之机,提出“中外一家”,正面批判“华夷之辨”;嘉庆重修一统志,整个西北、北部地区完全纳入“大一统”疆域版图之。疆域一统之盛的理念是对“大一统”理念划时代的突破,也是“中国”概念演变的重要例证。摘编自李金飞清代疆域“大一统”观念的变革(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一词在不同时期的含义。(8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纂修大清一统志的意图并评析其纂修的意义。(7 分)26.决定社会走向,影响发展进程的,是历史的合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 分)材材料料一一20 世纪 40 年代后半期的中国,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事情发生。学者金冲及独具慧眼从 1947 年入手,写成转折年代。该著作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再现了 1947 年的中国社会面貌:有一份杂志刊载了一幅中美贸易的漫画,画的是长嘴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