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境人员集中隔离后闭环转接工作指引(第二版)

举报
资源描述
广东省入境人员集中隔离后闭环接转r 作指引(第1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和省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疫情防控工作要求,从严从紧做好入境人员集中隔离后闭环接转工作,严密防范境外疫情输入,制定本指引。一、适用范围本指引适用于经广东口岸或外省口岸入境人员,实行集中隔离结束后从我省隔离酒店或交通站场转至目的地居家健康监测的接转工作。航空公司入境机组人员和香港、澳门入境人员另按有关规定政策执行。二、压实四方责任第一入境地新冠肺炎防控指挥办要高度重视集中隔离后的闭环接转工作,落实信息推送、交通站点送达、人员接转等环节对接,强化人员、车辆、经费和物资保障,不得要求入境人员承担集中隔离后闭环接转费用。省内各交通站场现场指挥部承担接转分流现场安全管理和疲情防控的主体责任,各地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挥办承担本市接转分流工作安全管理和疫情防控的主体责任。接转分流运输单位(企业)承担接转分流司机和车辆的疫情防控主体责任。接转分流工作人员承担个人防控责任。三、明确部门分工2-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管行业必须管疫情防控”原则,履行接转分流的部门监管责任省卫生健康委牵头制定集中隔离后闭环接转工作指引,做好“一码通”相关应用的运维保障和功能完善;省公安厅负责入境人员相关信息推送,指导各地市做好集中隔离后闭环接转交通安全和事故处置;省交通运输厅、民航中南地区管理局、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协调指导督促集中隔离后闭环接转交通运输工作,交通站场转运点设置和管理,加强对承担转运任务的运输单位(企业)的指导与监督,配合协调涉及交通运输部门有关闭环接转的运输工作。第一入境地机场、高铁站等交通站场要落实相对独立临时休息等候区设置及消毒工作,指定专人负责对接闭环接转工作,加强人员候机(车)安全健康管理。四、落实信息推送(一)入境地及 目的地均为本省的入境人员,在集中隔离第8天起由隔离酒店依托“一码通”系统,将其旅居史、目的地等信息推送至目的地所在社区;目的地所在地市要及时确认,明确接转工作人员落实信息沟通和接转工作。(二)入境地为本省、目的地为外省的入境人员,由隔离场所督促其集中隔离第8天起如实在“一码通”系统填报旅居史、目的地、返程购票等相关信息,当地新冠肺炎防控指挥办安排专人在“一码通”系统填写接转信息,将相关信息推送至相应交通站场。省公安厅及时将旅居史、目的地、返程购票等相关信息推送给目3-的地省份公安部门。(三)入境地为外省、目的地为本省的入境人员由省公安厅对接各省公安部门收集集中隔离人员返粤信息,及时推送名单至目的地所在地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挥办,相应地市要及时确认,明确接转工作人员落实信息沟通和接转工作。各地新冠肺炎防控指挥办督促入境人员提前自主中报(“粤省事-入粤申报”或“粤省事-粤康码健康中报”)入粤情况(姓名、联系电话、票务信息、目的地等),并及时核对、核查居家隔离条件,确认上报信息,与交通站场做好信息沟通和对接,在“一码通”系统“转运分流”填写相关信息,完成人员交接后及时更新。五、分类实施闭环接转(一)入境地为本省、目的地为北京的入境人员全部实行21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后自行离开。(二)入境地为本省、目的地为外省的入境人员完成14天集中隔离后,由隔离场所所在地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挥办安排专门车辆闭环接转至离省第一出发机场或高铁站等交通场站,不得在省内中转。(三)入境地为本省、目的地为隔离酒店所在地市的入境人员14天集中隔离后,符合严格的居家健康监测条件,由本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挥办12小时内安排专车接转,实现从隔离酒店到家门闭环接转。(四)入境地为本省、目的地为省内其他地市的入境人员解除隔离后,由目的地所在地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挥办24小时内安排4专车接转。特殊情况不能及时接转的,目的地新冠肺炎防控指挥办要及时与相应隔离场所地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挥办及入境人员沟通确认。(五)入境地为外省、目的地为本省的,由省公安厅推送信息,目的地所在地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挥办到本省第一抵达地交通站场接转(不允许自驾车接转)。目的地所在市与入境人员及时沟通,根据入境人员票务信息安排专门车辆、工作人员,提前24小时告知交通站场解除隔离人员票务信息,提前到达交通站场,实现从交通站场到家门闭环接转;省外入境人员信息未能提前推送的,人员到达后立即推送信息,原则上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清远、惠州、江门、肇庆等市接到信息后不超过4个小时,其他地市不超过8小时到达外省入境人员所在机场、高铁站等交通站场。各地要提高解除集中隔离后闭环接转的效率,不得以任何借口拖延或者拒绝入境人员接转,对入境人员未及时接转的地市将予以通报。六、入境人员交通和接转车辆要求入境地或目的地为外省的,不能使用中转交通工具。14天集中隔离后返省外或从省外返粤的入境人员原则上选择飞机、高铁或动车(建议不购买一等座和商务座),不允许搭乘长途客运公共汽车、普速列车方式返程。接转车辆要相对固定,尽量落实专车专用。车上应配备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或KN95颗粒物防护口罩、快速手消毒5口液或免洗手消毒液、一次性手套、垃圾袋、消毒剂、饮用水、消毒湿巾、干毛巾和抹布等必需用品,准备一套防护用品(隔离衣、医用防护口罩、乳胶手套、护目 镜)各用。接转时按照间隔就坐的原则,注意保持人员距离。加强接转车辆通风、清洁、消毒,严格落实一车次一消毒,车辆消毒采用含氯消毒剂或季铵盐消毒剂进行表面喷洒或擦拭消毒。非空调车的车窗应尽量打开,保持车内良好通风状态;密闭的空调车要开启换气扇及空调排风装置,以增加空气流通。每批旅客转运结束后及时对车厢重点部位进行清洁消毒,并做好清洁消毒工作记录和标识。七、落实接转手续人员接转各环节,包括隔离场所向省内目的地移交、隔离场所送至交通站场移交、交通站场向国的地移交,均 要做到人对人、面对面办理交接手续,落实交接单和交接人。机场、高铁站等交通站场应为隔离接转车辆提供停车便利。八、科学做好防护规范接转司机、工作人员、入境人员个人防护。司机及随车工作人员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或KN95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并做好手卫生。随车工作人员加戴一次性手套,尽量靠前就坐。入境人员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或KN95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接转全程做好个人防护,建议隔位乘坐,相互之间尽量保持一定距离,严禁中途无故逗留,严禁在站场餐厅用餐。乘车人员应全程佩戴口罩,非必要不摘下口罩。乘车途中产生的垃圾,应自行扎口,再套上一层塑料袋打结按照生活垃圾处理。接转司机、工作人员、6-入境人员在行程中应加强手卫生,行程结束后需及时进行手卫生,可选用有效的含醇速干手消毒剂,有条件时应使用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九、规范接转途中休息接转车辆进休息站时,所有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接转的入境人员确需要进食的,由司机或工作人员购买,在车上或室外空旷地进食,与他人保持l 米以上距离。司机或工作人员可以在休息站场餐厅进食。接转的入境人员接转途中上厕所,需全程佩戴田罩,做好手卫生。十、接转过程中应急处理接转的入境人员发生发热或呕吐时,应迅速采取相对隔离措施,将病人转移至最后一排座位。用含氯消毒液作用30分钟后擦(拖)布擦(拖)拭被污染表面及其周围,处理污染物前要做好个人防护,穿戴工作服或隔离衣、医用防护口罩、乳胶手套、护目 镜等。发生应急事件时应及时报告接转专班负责人,组织风险评判,采取相应措施。出现症状的入境人员要转送到目的地定点医院或隔离场所,待排查后方可实行居家健康监测。十一、严格7天居家健康管理入境人员在第一入境地(分流地)隔离 14天 后,目的地为省内的,一律由目的地接转至当地开展7天严格的居家健康管理,开展健康监测,赋黄码管理,对不适宜实行居家健康管理的,实行集中健康管理。判定为密切接触者或次密切接触者的,由入境地(分流地)按相关要求落实。7-(一)原则上按照“两符合三要三不要”要求实行严格的居家健康管理。即符合“单人单间单卫”,符合加装电子门磁。居家健康管理人员要落实自我健康管理责任,每日早晚两次进行体温和身体状况监测并在健康码进行健康申报,有异常情况及时向当地社区报告;要按时开展核酸检测,第1天和第7天要进行核酸检测,由社区安排医务人员上门采样,第7天核酸检测阴性后,健康码转绿码、解除居家健康监测;出现发热、干咳等十大症状,要主动报告“社区三人小组”,及时闭环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排查。健康管理期间不要外出、不要接受探视、不要和他人接触。(二)以下3类不适宜实行居家健康管理的人员,由目的地实行7天集中隔离。包括不具备“单人单间单卫”居家健康管理条件的人员、不同意安装电子门磁的人员、不愿意按照要求开展居家健康管理或在居家健康管理时违反相关要求的人员7天集中健康管理人员要与入境人员或密切接触者相对分开隔离。(三)5类特殊人群管理。7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14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孕产妇、严重基础性疾病患者、直系亲属近期病危(去世)的人员等5类特殊人群,7天健康管理原则上实行严格的居家健康监测。十二、强化接转工作人员管理接转工作人员按照应接尽接的原则,要求全程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并及时加强免疫接种,没有全程接种疫苗的,原则上不得从事接转工作。接转了集中隔离后入境人员后,按照“两做好一避免一及时”做好个人健康监测:即做好健康监测,每天测量体温;8按照每7天开展2次核酸检测;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佩戴口罩;避免参加聚集性活动;出现发热、干咳等十大症状,及时向单位和“社区三人小组”报告。十三、强化宣传引导要向入境人员宣传国家、省和当地的疫情防控政策措施,及时释疑解惑,引导他们 自觉遵守疫情防控规定,支持配合开展“14+7”健康管理政策。要提醒入境人员及时了解 目的地防控政策,按照前往当地的规定条件和健康码规则购买机(车)票。目前经航空田岸入境人员需集中隔离21天后方可进京。-9-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