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第五单元20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举报
资源描述
20*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教学目标】 1.学习时间顺序与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2.了解在说明文中运用记叙的方法。 3.体会本文说明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 4.了解我国近百年的人民革命斗争史,激励学生继承光荣的革命传统,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努力奋斗。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及说明顺序。 2.教学难点:掌握时间顺序与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本文作者周定舫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立的历史背景。 2.学习运用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出示图片:(出示课件1) 教师郑重朗读:(出示课件2)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教师引出新课,顺势写出课题: 20*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出示课件3) 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 教师要求:布置预习这课的作者,了解这课作者的情况,在课上交流。 预设:(出示课件5) 周定舫(1931-1993),记者。浙江定海人。1953年8月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分配到新华社北京分社担任记者。他采写的和与人合写的《建设中的北京》《北京城里里外外》《北京公用事业的服务员们》《当你们熟睡的时候》《祖国的天常蓝水常清》等作品,分别被收入《北京在前进》《人民的好总理》等书中。 (2)课文背景 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课内容做准备。 写作背景:(出示课件6) 人民英雄纪念碑于1958年4月22日建成,期间经历5年8个月。本文发表于纪念碑落成第二天,可见人们对人民英雄的缅怀和崇敬之情。作者对纪念碑的介绍内涵丰富,情感深厚,突出了纪念碑的纪念意义。 课文背景:(出示课件7、8)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在天安门南约463米,正阳门北约440米的南北中轴线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纪念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纪念碑。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1949年9月30日奠基,1952年8月1日开工,1958年4月22日建成,1958年5月1日揭幕,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人民英雄纪念碑通高37.94米,正面(北面)碑心是一整块花岗岩,长14.7米,宽2.9米,厚1米,重60.23吨,碑基面积约3 000平方米,四周围绕着两层汉白玉栏杆。碑形庄严雄伟,具有民族风格。碑身正面是毛泽东的题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背面有毛泽东起草、周恩来题写的碑文。碑座四周镶嵌着10幅反映我国近百年来革命历史的巨大浮雕。纪念碑表彰人民英雄千古不朽的功勋,表达全国人民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缅怀之情。 (3)文体知识 预设:(出示课件9) 常见的说明方法 下定义 举例子 作比较 打比方 分类别 画图表 列数字 摹状貌 引用 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 (1)读一读生字词。(出示课件10) 教师提示:注意“溯”“衅”“髻”“卅”的读音。 (2)辨一辨形近字。(出示课件11) (3)解一解词语。(出示课件12、13) 瞻仰:怀着恭敬的心情仰望。 巍峨: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而雄伟。 矗立:高耸地立着。 挺拔:直立而高耸。 挑衅: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慷慨:充满正气,情绪激昂。 永垂不朽:指光辉的事业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进。 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 教师: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出示课件14) 1.概括本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出示课件15) (学生默读课文,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1:本文的说明对象:人民英雄纪念碑 。 学生2:特点:巍峨、雄伟、庄严。 2.阅读开头和结尾两段文字,说说作者瞻仰前的心情和瞻仰后的感受。(出示课件16) 教师:同学们阅读开头和结尾两段文字,说一说作者瞻仰前的心情和瞻仰后的感受是怎样的? (学生默读文章,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1:瞻仰前的心情──万分崇敬。 学生2:瞻仰后的感受──再一次默默致敬。 教师追问:课文开头和结尾两段文字介绍了什么? 学生3:开头一段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点:巍峨、雄伟、庄严。 学生4:结尾一段概括了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再现了新中国的“艰苦道路”,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代价”。 3.用图示的方式列出文章结构。 (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分析回答。) 预设:(出示课件17) 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 1.从总体上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为我们介绍纪念碑的?(阅读第2、3段,找出表明顺序的关键词语回答。)(出示课件18) 教师提示:同学们根据课文介绍,尝试在纸上画一画。 学生:(出示课件19) 教师:第3段交代建碑的材料有何重要意义?(出示课件20) (师生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花岗石的特征是坚强,汉白玉的特征是洁白。用这两种材料象征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  2.朗读第4-6段,理清介绍纪念碑的顺序(空间顺序)。作者在这里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出示课件21) 教师:同学们朗读第4-6段,理清介绍纪念碑的顺序(空间顺序)。(出示课件21) (学生朗读课文,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 教师追问:作者在这里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出示课件22) 学生1:碑的四周栏杆,碑的正面题词和背面碑文,碑身两侧、小碑座、碑顶的装饰与造型,大碑座四周的浮雕。 学生2:作者再次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突出了主题,毛主席起草、周总理手书的碑文,高度概括了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表现了 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是对“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主题的阐述。   3.默读第6-10段,分组讨论作者介绍了哪些浮雕,这些浮雕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出示课件24) (学生默读课文,分析归纳回答。) 预设:(出示课件23、24) 4.自由朗读第7—11段,大碑座四周的10幅浮雕是本文说明的重点,文章把它单独列出来,是为了突出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解放而付出的巨大代价。  (1)浏览这几段,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10幅浮雕的? (出示课件25) (学生浏览课文,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由东到南到西最后到北的空间顺序,同浮雕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相一致。即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 (2)为什么写浮雕不像写碑身那样从正面(北面)写起,却从东面写起呢?(出示课件26) (师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正面(北面)中间是最大的一幅浮雕“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与左边小幅“江北人民支援渡江”,右边小幅“全国人民欢迎解放军”,组成了一组浮雕,刻画了碑文中“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这是中国近代百年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斗争最激烈的、反帝反封建最彻底的史实,因而放在最突出位置,这正是纪念碑设计者的匠心所在,但在说明介绍时按历史发展顺序更合情理,因而作者从东面起,顺次介绍浮雕。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碑的构造、题字、碑文等,深切地感受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巍峨与雄伟,也从中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分析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细节内容。 2.掌握说明文中的记叙有什么作用。 3.从10幅浮雕中了解中国近百年的革命斗争史,进而理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伟大意义。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课,自然引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基本特点及大体构造。这节课,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细节部分。(出示课件27) 二、细读课文,精读细研 1.作者是怎样介绍浮雕的?(以第一、二幅为例示范)请根据老师列举的例子分析第四、五、六幅浮雕是怎样介绍的。(出示课件28) 教师举例:(出示课件29、30) 示例一:第一幅浮雕——销毁鸦片烟。(出示课件29、30) 作者用了四句话,分三层次来介绍:第一句是第一层,写明了事件(销毁鸦片烟)、背景(鸦片战争前夕)、时间(1839年6月3日)、地点(虎门)、人物(群众)──这是记叙部分。第二、三句是第二层,描述了画面,先详写销烟场面,作者抓住人物“愤怒”的神情,显现了他们对帝国主义的仇恨;用“运”“倾倒”等词表达销烟态度的坚决;用“一箱箱”“倾倒”与“一股股”“升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中国人民挺身而出,还击帝国主义的威风。第三句略写了炮台和待发的战船,烘托了两军对峙的紧张局势和中国人民严阵以待、毫不动摇的销烟决心。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以简明的语言点明了这幅浮雕的主题。 示例二:第二幅浮雕——金田起义(出示课件31) 第二幅浮雕的写法与第一幅相比稍有变化,三句话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先交代事件──1851年的金田起义;接着阐述历史意义——“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然后形象地再现画面——“大刀、梭镖、锄头、土炮”是农民起义的武器,“一群”汉族、壮族儿女“冲下来”,旌旗“迎风飘扬”显示了起义队伍人数众多、势不可当。 教师:同学们,自读课文,完成第四、五、六幅浮雕的分析。(出示课件32) 教师提示:作者介绍10幅浮雕的方法不同。有的直接从画面开始(如“销毁鸦片烟”、“武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有的从革命斗争的历史意义谈起(如“金田起义”、“五四爱国运动”)有的从历史历史事件的经过介绍谈起(如“五卅运动”、“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变化多姿,避免了行文的呆板。在介绍时作者正确选用了“碑身东面”、“碑身后面”、“碑身西面”、“碑身正面”等方位词,交代清观察部位,在介绍的顺序上巧妙地把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结合起来。  2.说明文中的记叙有什么作用?请举例说明。(出示课件33) (师生讨论,教师点拨。) 预设:说明文中以说明为主,如同记叙文以记叙为主,议论文以议论为主一样,但同时也不排除其他表达方式,常常是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同时兼用其他。 教师举例:例如文中对行踪的记叙:“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我越过广场,踏着橘黄色花岗石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仔细瞻仰纪念碑”等,直到离开纪念碑,把事情的整个经过交代得一清二楚。再如介绍10幅浮雕时,将每幅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人、时、地、事等记叙因素交代明白。总之,在说明文中运用记叙,增强了文章生动性和形象性。  三、深读课文,合作探究 教师: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出示课件34) 1.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一千八百四十年”的含义是什么?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哪些英雄?(出示课件35) (学生默读课文,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三年以来”是指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1946—1949年最后三年的解放战争时期;“三十年以来”是指从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整个历史时期;“一千八百四十年”是指1840年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