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第四单元15 白杨礼赞

举报
资源描述
15 白杨礼赞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 2.领会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并学会在写作中运用。 3.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征。 4.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对白杨树以及像白杨树一样的抗战军民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主要特点。 2.教学难点: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运用。 【课前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作者茅盾及本文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找出文中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 2.理清文章的抒情线索,学习欲扬先抑、烘托、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出示课件1)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柳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松的雄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到西北高原走一走,看看白杨树的勃发英姿。 教师引出新课,顺势写出课题: 15 白杨礼赞 (出示课件2) 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本文的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 教师要求:布置预习这课的作者,了解这课作者的情况,在课上交流。 预设:(出示课件4) 茅盾(1896—1981),作家、社会活动家。茅盾是他的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追求》)、《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有《茅盾全集》行世。 (2)写作背景 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课内容做准备。 预设:(出示课件5) 文章写于1941年。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他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 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 (1)读一读生字词。(出示课件6) 教师提示:注意“潜”“娑”“虬”的读音。 (2)分一分多音字。(出示课件7) (3)辨一辨形近字。(出示课件8) (4)解一解词语。(出示课件9、10) 坦荡如砥: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砥,质地较细的磨刀石。 潜滋暗长:暗暗地生长。滋,生长。 恹恹:形容精神不振的样子。 旁逸斜出: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婆娑:枝叶扶疏,形容姿态优美。 倔强:(性情)刚强不屈。 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秀颀:美而高。颀,修长。 对抗:抵抗。 参天:高耸在天空中。 鄙视:轻视;看不起。 妙手偶得: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教师提示: 注意成语“妙手偶得”,指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不能望文生义为偶然得到。 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 教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把本文的题目解析一下。(出示课件11)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1:“白杨”之华北平原的“白杨树”。 学生2:“礼”指“敬礼、致敬”。 学生3:“赞”指“赞美”。 教师指正:“礼赞”的含义是崇敬而赞美。题目的意思是以高度的敬意赞美白杨树。 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 教师: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勾画语句然后分析。) 语句呈现:(出示课件12)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教师:这位同学勾画出礼赞白杨树的语句,哪位同学把这句话分析一下? 学生:开门见山,点明文章主旨,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感情基调。 语句呈现:(出示课件12)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学生:第一次见到白杨树,对白杨树由衷的赞美。 语句呈现:(出示课件13)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学生:再次赞美白杨树。 语句呈现:(出示课件13) 第8段: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 学生: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说明“礼赞”白杨树的原因,点明全文的主旨。 语句呈现:(出示课件13)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学生:再次点题,首尾照应。 教师:同学们,文章从哪些方面来写白杨树的不平凡?(出示课件14) (学生默读课文,然后归纳分析。) 预设: 教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分析了白杨树的不平凡,下面我们来看看白杨的生长环境是什么样的?(出示课件15) 教师提示: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段,然后勾画分析回答。 学生1:“黄绿错综” 写其色彩 学生2:“无边无垠” 写其辽阔 学生3:“坦荡如砥” 写其平坦 教师总结:生长在高原上;雄壮、伟大;倦怠、单调。 教师:同学们,课文第2、3段描写白杨生长环境的不平凡,作者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出示课件16) 教师指导: 烘托,有三种意思:①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点染轮廓外部,使物象鲜明。 ②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③陪衬,使明显突出。 欲扬先抑: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 “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贬低、按下。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不是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欲扬先抑法,“抑扬”指控制和放纵感情,运用这种方法需要在结构上层层铺垫,“抑”为“扬”蓄足气势。 (学生默读第2、3段,然后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作者用了烘托和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教师追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归纳回答。) 学生1:白杨树生长的环境如此雄壮、伟大,那么生长其中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平凡的。这就对白杨树进行了很好的烘托。 学生2:当你刚刚觉得有些“单调”时,“像哨兵似的”白杨树出现了,并且让“我”“惊奇地叫了一声”,这就与前边的感受形成了对比,先抑后扬,情绪一下子高扬起来,更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教师:同学们,请齐读第5段,找出白杨树外形的“不平凡”。 (出示课件17) 教师提示:同学们可以从白杨树的干、枝、叶、皮外形方面和对应的“不平凡”品质方面去考虑。 学生1:白杨树的外形 干:笔直、丈把高、无旁枝。 枝:笔直、向上、靠拢。 叶:宽大、片片向上、不斜生。 皮:光滑、有晕圈、淡青色。 学生2:白杨树的品质: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屈不挠。 教师:读第7段,作者是如何写白杨内在品质“不平凡”的?(出示课件18) (学生默读本段,然后分析回答。) 教师提示:本段运用“欲扬先抑”手法来写白杨树内在品质“不平凡”的。 教师:我们来分析作者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 学生:作者先说“没有婆娑”的姿态、“屈曲盘旋”的虬枝,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欲扬先抑”中的“抑”。 教师:作者是如何“扬”的? 学生:作者连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等多个赞美词,对白杨树的内在气质给予高度评价。 教师补充:将“白杨树”比作“伟丈夫”,并将“树中的伟丈夫”与上文的“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进行对比,突出了白杨树的与众不同,自然引出下文对白杨树象征意义的揭示。 教师:作者写白杨树,只是为了赞美它的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等品质吗?(出示课件19) (师生讨论分析,最后教师指正。) 学生:我认为不是。 教师追问:为什么不是? 师生分析: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抗日的军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教师补充:通过四个“难道”层层深入地揭示出来:第一个“难道”通过反问引起读者思考,为由树及人张本;第二个“难道”点明“至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第三个“难道”点明象征抗日军民——“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进一步抽象化,点明“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教师指导:象征(出示课件20) (1)象征是借某一具体事物或形象表达某种意义,这意义不是事物本身具有的,而是作者借此事物所做的联想和寄托。 (2)象征不同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它们主要是着眼于局部的语言表达效果)。象征是一种写作技巧,大都表现在文章立意上,是借某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在表达象征意义之前,往往要对这一事物进行细致的描绘,突出其某方面的特点,为赋予它特定的象征意义做好铺垫。 (3)象征的作用主要是将作家想说而不愿直说或不能直说的思想、情志寄托于物,巧妙地传达给读者,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教师:把“四个难道”改成陈述句,大声朗读,体会两组句子的不同效果。(出示课件21) 预设:改成陈述句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你不觉得它只是树。 你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你也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你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学生讨论,教师指正。) 预设:四个反问构成排比,层层深入地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气势充沛,酣畅淋漓。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美文”,处处渗透着高尚的审美情趣。文章开头描绘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美”,雄伟壮阔的黄土高原,宛如并肩的远山的连峰,给人一种壮美之情。但西北之行所见的白杨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呢?作者借赞美白杨树到底要赞美什么?让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美。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合作探究,体会课文作者独特的语言魅力。 2.理解白杨树的精神品质,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 3.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课,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通过生长环境、外形特点、内在品质三方面学习了白杨树的不平凡。这节课,我们来继续领略白杨树的魅力。(出示课件22) 二、深读课文,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魅力。(出示课件23) 语句展示:(出示课件24)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教师:同学们,上句中红色字体的字运用有什么表达效果?(出示课件24) (学生默读语句,结合语境分析。) 学生:“扑”与“奔”相照应,写出了迎面而来的情景,形象而准确。准确表现了奔驰的汽车速度之快,也反映了高原的辽阔平坦、一望无际。 教师:从修辞手法角度对本句进行赏析。(出示课件24) 学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高原比作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生动地勾画出西北高原特有的景色。 语句出示:(出示课件25)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教师点拨:我们可以从句式运用角度分析。 学生: “虽……却……”和“哪怕……却……”两个句式将恶劣的环境与白杨树顽强的生命力作对照,突出了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精神,为下文由树及人、点明象征意义做了很好的铺垫。 语句展示:(出示课件26)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教师:同学们可以从词语运用角度对本句进行赏析。 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