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1 消息二则

举报
资源描述
1 消息二则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作者体现在其中的情感与立场。 2.掌握消息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3.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4.感受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2)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品味语言,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 2.教学难点: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新闻知识的材料、本新闻的写作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真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2.能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语音沉重的朗读下面的文字,让学生收听,融入本新闻写作的意境。(出示课件1) 2022年是南京解放73周年。今天让我们走进那个历史时刻,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真切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教师板书课题:1 消息二则 (出示课件2) 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 教师以课件展示形式,补充学生预习时查阅有关作者资料的不足。(出示课件4) 毛泽东(1893—1976),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今属韶山市)人。他的主要著作编入《毛泽东选集》(4卷)和《毛泽东文集》(8卷)。 (2) 写作背景 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二则消息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课内容做准备。(出示课件10)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后,蒋介石一面玩弄和平的阴谋,一面加强长江防线,企图取得喘息时间,重整军备,卷土重来。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共双方和谈代表团拟定的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华东军区、中原军区部队共100万人,奉命于当晚发起渡江战役,在长达500余千米的战线上强渡长江,突破国民党长江防线。22日2时,新华社全文刊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占领长江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3)知识链接 教师以课件出示的形式,补充新闻基本常识,为同学们学习课文做准备。 新闻(出示课件5) 新闻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狭义上的新闻单指消息,广义上的新闻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论等。 新闻有传播性、真实性和时效性三个属性。 消息(出示课件6) 消息指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事情详细的经过和细节的一种文体,是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体裁。 消息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即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使事件的高潮在前,被称为“倒金字塔式”结构。 新闻的结构(出示课件7、8) 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导语: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新闻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背景:指发生新闻事实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依据内容需要,可有可无。 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的主要部分,背景、结语是辅助部分。 新闻的要素(出示课件9) 一篇完整的新闻作品应该具备六个最基本的要素:who(何人)、what(何事)、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为何)和how(如何)。这六要素常常被称为“五个W和一个H”。 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 (1)读一读生字词。(出示课件11) 教师提示:注意“要塞” 中的“塞”、“锐不可当”中的“当”是多音字,注意它们在不同语境中的读音。 (2)析一析多音字。(出示课件12) (3)辨一辨形近字。(出示课件13) (4)解一解词语。 (出示课件14、15) 经营:筹划、组织并管理。 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突破: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或反攻,打开缺口。 督战:监督作战。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业已:已经。 摧枯拉朽:文中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无法阻挡。文中形容解放军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阻挡。 教师提示:注意“摧枯拉朽”“锐不可当”的意思。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出示课件16) 三、 新课学习,整体感知 1.认真阅读这则消息,找一找这则消息的“六要素”。(出示课件17) 教师提示:新闻“六要素”与记叙文“六要素”有相似之处,也有少许不同,新闻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如何 。下面请同学们在阅读第一则新闻的基础上,找一下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学生1抢答:何时:1949年4月20日午夜至21日 学生2抢答:何地:芜湖、安庆之间 学生3抢答:何人:三十万人民解放军 学生4抢答: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学生5抢答:为何:发起渡江战役 学生6抢答:如何: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2.读完这则消息,你能找出它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吗?(出示课件18) 教师提示:同学们,先分析新闻的结构,然后讨论,最后来回答。注意区分新闻结构各部分的位置。 教师点拨:新闻结构一本分为本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预设1: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预设2: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预设3:主体:导语以下是消息的主体。 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 1.从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中,你获知了哪些信息?你认为消息的标题应具备哪些特点?(出示课件19) 教师提示:分析这则消息的标题,我们应用记叙文六要素分析法,再从语言运用表达效果方面去分析其特点。 预设1:获知信息:人物、地点、事件。 预设2:标题特点:简明、醒目,概括性强。 2.正文开头的黑体字是消息的什么部分?它的作用有哪些?(出示课件20) 黑体字: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教师:同学们,首先分清它是什么,再分析它在新闻中的作用。 教师指正:黑体字是电头,也称“消息头”。它是用来表示稿件发出的单位、地点以及时间的。 3.导语在文中起什么样的作用?(出示课件21) 教师:同学们,认真阅读这则消息,勾画出导语部分,并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学生1: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学生2:作用:从渡江时间及渡江人数两方面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总领了全文。 教师提示:注意,我们寻找新闻的导语,一般是从新闻的第1段中寻找。 4.讨论:我们该如何确定一篇消息的导语?(出示课件22) (师生讨论,教师点拨。) 教师点拨:我认为,我们确定一篇消息的导语,首先要注意导语的特征。 学生1:导语简明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 学生2:导语主要包括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干了什么事。 教师补充:导语还包括事件的意义等。 教师点拨:其次,我们要注意导语的位置。 学生3:比较短小的新闻(一段话),一般第一句话是导语。 学生4:比较长的新闻(多段话),一般第一段话是导语。 …… 教师总结:同学们讨论得非常好,知道如何确定一篇消息的导语了。 五、深读新闻,合作探究 1.这则消息报道的是一场大战,只用了不到二百字,你觉得效果如何?作者为什么不详细地描写渡江战斗的情景呢?(出示课件23、24) 教师提示:同学们,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从学习过的记叙文的详略方面去分析。 预设:本文不足二百字,却简而不陋,是大手笔,堪称经典。对于渡江和战斗的情景,作者没有详细描写,只是几笔勾勒,粗线条地介绍了渡江的时间、地点及事件的结局。因为敌军“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在三十万大军面前简直不堪一击,根本不值得去详细介绍。 2.浏览全文,体味消息的语言,说说它们有什么表达效果。(出示课件25) 教师:同学们,分析文章的语言,一定离不开语境,现在我们看看下面的语句,分析、体会消息的语言特点。 (1)语句呈现:(出示课件26)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学生1:“已”即“已经”,表明解放军已经渡过长江。体现了消息的准确性。 学生2:“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体现了消息的准确性。 (2)语句呈现:(出示课件27)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学生3:这句中的“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反衬出解放军的英勇。 学生4:这句用语简洁,突出了敌军的不堪一击,反衬了我军的英勇善战。 (3)语句呈现:(出示课件28)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教师:同学们,把这句话齐读一遍,如何讨论分析,下面我叫同学回答。 学生5:“直取对岸”表现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一往无前的战斗场景。 学生6:“不到二十四小时”显示人民解放军攻击强度之高,无坚不摧。 学生7:这句话指出了事件的发展方向和战斗正向纵深发展的可喜情况。 六、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新闻体裁的有关知识,分析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消息的要素、结构,了解了消息的语言特点,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与立场。课后要养成经常阅读新闻的习惯,不断更新自己对新闻的认识。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2.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 3.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 【教学过程】 一、 回顾上课,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9)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消息。1949年4月24日,《人民日报》刊载了另一则消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这则消息与第一则消息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板书课题:(出示课件30)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二、 新课学习,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浏览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六要素”。(出示课件31) (教师巡视,学生在课本上勾画,然后回答。) 学生1:何时:1949年4月20日夜至4月22日22时何地: 学生2:何地: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学生3:何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学生4:何事:我百万大军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学生5:为何: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学生6:如何: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三、 细读课文,精读细研 1.认真阅读课文,找出本文的导语,说说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出示课件32) 预设: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教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探讨,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 预设:导语从渡江作战的兵力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