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举报
资源描述
基于核心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基于核心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随着“双减”的实施,以及强调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政策背景下,素质教育被推向了话题中心。而随着不同的艺术科目纳入必考,素质教育也从“非刚需”走向了“刚需”,成为综合评价中的重要一环,也成为了家长们必须重视的一环。教育和树人必须要谈孩子的核心素养,孩子发展核心素养是他们适应当今与未来发展的最关键的一种素养。教育它是一个相当长期的行为,我们要回到教育的初心,反思教育的根本目标。很多时候,孩子们缺的不是课本上的知识,而是做人方面的知识,这就说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了。作为父母,不仅要让孩子成才,还要让他们成人,成为真正的“人才”!孩子的童年只有次,评价人生的方式绝不仅仅是赢在起跑线,能够跑完马拉松的才是高手。而减负减不掉孩子的成长,成长是需要父母与孩子共同完成的场修行。“双减”的目的,不仅仅是简单为了替学生减负,而是要让教育聚焦学生的全面发展,更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生成与身心健康的发展。减的是无效低能的题海训练,要变革的是被动低效,延时加量的课堂教学。“双减”的最终目的,仍然是要不断提升我们的教育质量,而不是降低我们的教育标准。只是这一质量不是通过加班加点、.2补课延时,以牺牲师生家长的身心健康,单纯地去追求“考试成绩”的那种单面分数指标,只有能全方位衡量孩子成长发展的各项重要指标,才是真正的教育绿色质量。可要追求这一绿色质量,要从最基本的日常教育单元着手,每天师生共享共生的课堂,才是“双减”能否真正落地的关健之处。“双减”是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自我空间,让他们有更多的个体发展的选择与尝试,改被动式的“管、卡、压”到主动式的自我认知和自主发展。教师的教,要从原有简单的知识传授过渡到“赋能驱动”,学生学习的动能,由外在“考试”的压力转化成探索发现自我与世界的内驱力。过去我们的教学状态是:重教法轻学法、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素质轻素养、重技巧轻通法、重效率轻效益。在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的大班教学中,淡化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以教师讲解知识为主。教师则是参照考纲要求,考什么就教什么,把学生培养成了一个个会考试的“人才”。而核心素养下的教学新常态是:德育为先、素养为重、以生为本、多学少教、能力素养并重。比如:在物理学科中,从“双基”教学目标到“四维”的核心素养,强调科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科学的态度与责任。让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坚实根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学校是传承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课程变革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关键所在。在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融入学校课程建设刻不容缓。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课程体系的发展与成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课程体系的发展与成熟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以“教育浸润生命”为核心理念,以“为幸福与高尚的人生奠基”为教育目标,多年来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实践创新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我们从整体出发,聚焦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生命成长,努力推进基础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立了“培育身心健康、自主理性、具有科学素养和艺术涵养、传统文化底蕴和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的育人目标,构建和形成了以“生命浸润”为内涵的多元立体、开放和个性化的课程结构体系,并不断地丰富和完善。1.融入學校课程目标的建构教育浸润生命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育人目标的核心要素之一是“传统文化底蕴”的培育。我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的核心理念、育人目标和课程体系当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取向,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校课程文化的底色,形成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融入和教学变革结构图(见图 1)。.4“立足本土、立足传统文化根基,放眼世界和未来,培育传统文化底蕴和国际视野”是学校课程建设内涵宗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也将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作为重要融入点开展实践探索。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教学方式的变革推动学习方式的变革,落实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提升学生学习品质和效益。在师生共同成长中,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新内涵。2.融入学校课程内容的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三大部分,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基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和学校课程建设育人目标,我们将爱国、处世、修身三个方面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按照以下脉络进行相关教育:一是开展以“爱国情、强国梦、兴国志”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培养学生做有志向、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二是开展以“同理心、包容心、友善心”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培养学生做存善念、有爱心、讲文明、乐奉献的中国人;三是开展以“诚信观、规则观、荣辱观”为重点的人格 .5修养教育,培养学生做有情趣、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各学段的侧重:小学低年级重启蒙、培养亲切感;小学高年级重认知、提高感受力;初中阶段重认同、增强理解力;高初中阶段重理性、增强自信心。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和覆盖学校教育的全过程。3.融入学校课程形式的设计基于学校“生命浸润”课程体系类别的校本划分,我们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课程建设的四种途径(见图 2)。一是融入国家课程。主要是研读指导纲要和国家各学科课程标准内涵,理解和界定实施的价值目标,系统梳理各学科相关教育资源,探索相关结合点和融入方式,开展相应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践活动。二是融入特色校本课程(群)。主要是根据学校资源条件和学生兴趣爱好差异,充分利用学科拓展和兴趣活动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题或特色课程如古典阅读、本草医药、武术太极、民族音乐等,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选课需求。三是融入融合性实践课程。主要是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优势,选择特定资源或特定主题开展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活动,从而让青少年经历和体验传统文化,自主与传统文化对话,开阔眼界,培育情感、加强理解和认同。.6四是融入校园文化隐性课程。主要是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校园文化的精神和物质环境中,无论是校园布局修饰还是校园文化活动开展,都要突出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作用,发挥传统文化特有的育人功能,处处彰显学校对传统文化的关怀和诠释。4.融入学校教学方法的选择“浸润”是我校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我校教育的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学校课程、深入学校课堂,需要借助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达成,其核心的教学方法是“浸润”式教学。“浸润”式教学是指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创设特定的教学环境,使教学主体“泡”在便于理解、乐于接受的教学环境中,逐渐渗透知识教学、技能培养和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教学方式。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浸润”式教学包括“创设情境适时融入循序渐进协调发展”四个教学环节,对应的是“情境和氛围浸润知识和技能浸润活动和实践浸润情感和价值浸润”四种实施方式(见图 3)。5.融入学校课程评价的制定课程评价是教育质量评估的重要一环。基于我校以发展性评价为核心的课程评价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课程的制定要以培育学生传统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为最高目标,重视被评价者的起点与发展过程,重视被评价者的差异及发展的多样性,并要重视定期回馈,以评价促发展。.7以对学生的评价为例,课程评价内容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一是对学生文化情感价值的评价。主要是指具有文化自信,具备坚定不移的民族文化情感和民族精神,热爱国家文化,始终不渝地传承和弘扬国家文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对学生文化知识掌握的评价。包括学科统考和中高考相关内容考查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技能的掌握,包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接受心理,更包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态度和风气。三是对学生文化能力实践的评价。主要是指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能力如“慎独”“坚毅”等,用传统文化的力量来帮助自己规范言行、践行品德,实现人生境界的提升,这一评价需要他人和社会评价的介入。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研究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研究我们选取了不同学科、不同内容进行分类,按照以下步骤开展实验研究。首先,把与传统文化直接相关的文科(语文、历史、地理、政治)和间接相关的理科(物理、化学、生物)、英语等学科进行分类研讨。文科重在研究融入文化内容、文化发展过程及精神价值的影响;理科重在融入过程、嵌入时机和西方科学研究方法的异同,培育学生对科学真理的追求和探索的内在兴趣;英语学科重在英语语言应用实践中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拓宽文化沟通与交流视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 .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综合实践活动有主题式、专题式、问题式、社团式、项目式等多种形式,包括单学科实践活动、多学科融合实践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等多类别。实践活动要注意整体规划、综合协调、拓宽领域、丰富内容、有效实施。我校相关活动主要通过以下多种途径开展。一是通过校园大型主题教育活动开展。近几年来,我校一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学校大型的主题教育活动中,通过主题实践活动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的全面实施与落实。二是通过学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开展。近年来国家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依托我们国家地域优势和名胜古迹,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学旅行也成为各学校课程开发的重要内容。我校课程的开发和实践有六大专题古朴的中原、厚重的北京、优雅的江南、漫漫丝绸路、美丽的台湾、巍巍齐鲁,已形成系列。三是通过年级班级或学科组专题式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我们充分发挥年级班级或者是学科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尝试开发与学科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研究性学习,引领学生自主去学习、探究、体味、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典型活动有以民俗文化传统节日为主题的活动等。四是通过学校社团活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重视学生的兴趣特长、自主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组建多样的传统文化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 .9重要的解决方式。我校在普及大量传统文化社团的基础上,重点打造四大优秀精品社团。实践表明:利用综合实践活动的优势,在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是突破传统教育的困境,创新教育手段,弥补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相对单一、时空有限的不足,从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丰富体验、综合感知、深度学习、传承和传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经过近三年的实践研究,我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得到系统、有效地落实。该研究丰富和完善了学校“生命浸润”课程体系,涵养和培育了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为教师搭建了专业成长的新平台,实现了学校特色、内涵和可持续发展。本项研究虽然取得显著的进展,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性感受与精神本质的挖掘把握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领悟和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国际视野的融合等方面的研究不够;二是对学生的阶段性、各学科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掌握的评价标准还未完全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促进和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实践研究是一个持久浸润、不断改进与探索的过程。下一阶段我们将重点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以 .10期为中小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贡献微薄之力,坚定追寻教育者的生命价值与教育理想。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