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举报
资源描述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脑髓(suǐ)     一缕(lǐu)   虐待(nuè)    畏罪潜逃(qiǎn) B.狭隘( ài )    木讷(nè)    迷惘(wǎng)   咄咄逼人(duò) C.着落(zhuó)   筋骨(jīn)   秕谷(bǐ)    力不暇供(gōng) D.蹿升(cuān)    争执(zhí)   拗断(ǎo)     装模作样(mó)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暴怒    摇蓝    顷诉    截然不同 B.粗旷    睫毛    流转    花团锦簇 C.待弄    消释    殉职    大相径庭 D.热忱    安详    原委    魂牵梦萦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在中小学基础教育中,书法教育往往被忽视。如今,加强青少年的书法教育刻不容缓。 B.已经70多岁的他依然神采奕奕,在新书发布会上演讲了一个多小时。 C.北京的四合院与安徽徽派民居的建筑格局和风格大相径庭,这体现了南北方建筑理念的不同。 D.有人说,可经查证的身份信息将使评论者暴露在追踪和攻击的危险下,这纯属怪诞不经。 二、句子默写 4.诗文默写 (1)__________,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3)《诫子书》中阐释放纵懈怠和轻薄浮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时,孔子教导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 (5)__________,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朱自清《春》) 三、基础知识综合 5.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②一个人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 有可能自觉地承担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③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 (1)请将第①句的句子主干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第②句需补上一组恰当的关联词语,请将关联词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第③句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四、填空题 6.阅读《西游记》选段,按要求填空。 A捶了两拳,念个咒语,口里喷出火来,鼻子里浓烟迸出,闸闸眼,火焰齐生。那五辆车子上,火光涌出。连喷了几口,只见那红焰焰。大火烧空,把一座火云洞,被那烟火迷漫,真个是熯天炽地。B 慌了道:“哥哥,不停当!这一钻在火里,莫想得活;把我弄做个烧熟的,加上香料,尽他受用哩!快走!快走!”说声走,他也不顾行者,跑过涧去了。 A指___________(填人名),B指___________(填人名)。 五、名著阅读 7.请根据《西游记》第四回《官封弼马心何足  名注齐天意未宁》的故事情节,简析孙悟空的形象特征。 六、综合性学习 8.综合性学习。 为增强同学们厉行节约的意识,某学校开展以“节约粮食,杜绝浪费”为主题的宣传活动,请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项任务。 【活动一;我关注】 《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显示,我国仅餐饮业餐桌的粮食浪费每年就高达1800万吨,相当于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这其中人均浪费量为每餐96克,浪费率高达11.3%。而浪费粮食的大军中最显著的人群就是中小学生,他们每年食物浪费的比例达到了供应量的三分之一,人均浪费食物量为每餐高达130克。 学校就“浪费粮食后,你会产生负罪感吗?”这一问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如表: 选项 人数 比例 A 会 282 22% B不会 998 78% (1)从以上两段材料中各提取一条信息。 【活动二:我采访】 (2)校报记者小郁针对食物浪费现象,采访了某餐馆经理杜亮,请补充其采访内容。 小郁:杜经理,您好!①____________________ 杜亮:我们餐馆里的食物浪费情况确实令人痛心。 小郁:您餐馆的食物浪费现象主要有哪些? 杜亮:②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郁:这样看来,实在太浪费了……感谢您接受采访。 村亮:不客气,再见! 【活动三:我倡议】 (3)请以学校学生会的名义,向全校同学发出节约粮食的倡议,并拟写一份倡议书。倡议书 ______________ 学生会 2021年6月24日 七、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荷叶·母亲 冰心 ①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②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③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④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漂在水面。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天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⑤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⑥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⑦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⑧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⑨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一九二二年七月二十一日 9.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请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填写在括号中。 ( ) ——不适宜——( )——感动 10.文中②③两段从记叙的顺序来看是什么?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11.在⑥⑦两自然段中,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作者通过什么写母爱? 12.“心中的雨点”指的是什么?能否联系实际说说你“心中的雨点”。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人间烟火气 王文一 ①早晨上班,车载音响的随机循环播放突然唱起了《青花瓷》,“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听到这句的时候正好路过一家早餐店,包子出笼,整个店面都冒着蒸汽,我忽然想起了几十里外那个小村子里的炊烟。 ②故乡多山,虽不大却也将大地切割得支离破碎,家家户户都藏在山坳里。一条公路沿河而行,在路过村庄的时候,能看到的都只是片瓦只檐,只有偶尔顺着那条进村的小路往里延伸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原来村庄的内涵如此丰富,小路可以一直延伸到山沟沟的最深处,而村里的家家户户,就在这小路的两边,挨挨挤挤、泾渭分明地做着邻居。 ③炊烟是不分彼此的。每到亭午日暮,或者晨光熹微,炊烟都会在家家户户的烟囱上轻轻巧巧地飘出来,这时候无论家宅广阔还是茅檐草舍,无论炊烟出来的渠道是敞亮的琉璃瓦烟囱还是泥坯堆砌的小筒,都不影响大家彼此温柔地打着招呼,然后炊烟融洽地汇聚到一起,变成一抹轻柔的云,低低地飘在村庄的上空。炊烟是不记仇的,就像村里的乡亲,虽然彼此偶尔会有一些口角,但是情绪从来不会隔夜。早晨起来烧火的时候你招呼我一声,我打趣你一句,情绪很快便随着柴火进了灶膛,一把火烧过,就随着烟气杳无踪迹了。 ④炊烟是农村最美的一张名片。薄雾轻笼的早晨,一根根或细长或短粗的烟囱里,冒出淡淡蓝蓝的细烟雾,这烟雾一缕一缕地汇聚起来,弥漫在农家小院的房舍屋檐上,萦绕在原野的庄稼树木上,更笼罩在整个村子的上空,凝结成一片小云,小村仿若仙境。风吹过,这些仿佛蜃气好像雾霭的轻烟渐淡,最后消散无踪。这时候,村子终于脱去了如纱般的睡衣,彻彻底底清醒了过来。跳脱的鸡,蹒跚的鸭,稳重的牛,以及乱窜的猪狗,上学的稚子,劳作的大人,都在彰显着村庄的活力,生机盎然又醉人眼目。而黄昏的炊烟,又有一种别样的艳丽。红彤彤的夕阳给小村镀了一层金边,这个时候,从错落有致的房顶袅袅升起丝丝缕缕,在晓霞的照射下,缭绕在炊烟里的小村落,升腾着一种朴实,一种单纯,这烟就像这越发落寞的村落,古朴、恬静、温暖。在炊烟的呼唤下,人们或者行走,或者“突突”地开着蹦蹦车,从山涧、田里、河畔顺着村道走回来,炊烟的方向,就是家的方向。 ⑤乡亲们或许不会关注司空见惯的炊烟,就像他们可能没有关注家里面那个总是起得很早、睡得很晚的女人,那个女人是老婆,是母亲。她们默默地见识着村庄最冷清的晨,熬着村庄最深沉的夜,却从来不会为自己的辛勤和劳累辩驳夸耀。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女人的存在,这些小房子才会按时升腾起炊烟,才会有温暖的被窝和可口的饭菜,那是家的味道。 ⑥难怪中国古代文人无论桀骜还是恬淡,无论身归山野还是向往庙堂,在诗句中总会提及炊烟,悄悄地织构美好。比如陶渊明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范成大有“指点炊烟阁莽苍,午餐应可寄前庄”,蔡襄有“孤舟横笛向何处,竹外炊烟一两家”……炊烟就是人,就是家。有炊烟的地方,才是人间。 (选自《中国青年作家报》2019年12月17日,有删改) 13.文章第一段引用《青花瓷》的歌词有何作用? 14.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③段的画线句。 (2)赏析第④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5.阅读第④段,分别用本段中的一个词概括早晨炊烟和黄昏炊烟的不同特点。 16.本文第⑤段与链接材料都写到了妻子(老婆)与母亲,试分析其情感表达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链接材料】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莫怀戚《散步》 八、对比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常一人居外( )      (2)及其家穿井( ) (3)若屈伸吸 ( )      (4)因往晓之( ) 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宋之丁氏 B.有闻而传之者 C.夫君子之行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19.请将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20.《穿井得一人》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1.“杞人忧天”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哪一类人? 九、诗歌鉴赏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小  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2.请描绘诗歌前两句的画面。 23.“小荷才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