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锦华实验学校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举报
资源描述
班 班级 考号 姓名 _______________ …………………………………………………………………… ………………………………………..………装 订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锦华实验学校2019-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卷 七 年 级 语 文 〔考试时间:100分钟 总分值:100分 命题人:黄思漫 审题人:谭周波〕 一、 根底〔18分〕 1.诗文默写。〔10 分〕 〔1〕李白托月送友 ,表达对友人被贬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心的的诗句是: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 , 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3〕不知何处吹芦管 ,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4〕 ,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5〕 ,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6〕在?论语?中 ,孔子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论语?十二章〕 〔7〕?次北固山下? 中流露出作者对家乡、对亲人思念之情的句子是: , 。〔?王湾?次北固山下? 〕 2. 根据文意与拼音 ,填入恰当词语。〔2分〕 〔1〕我暗暗地在那里 nì xiào〔 〕,却一声不响。 〔2〕其中似乎què záo 〔 〕只有一些野草了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3〕后来发生了fēn qí 〔 〕 ,我的母亲要走大路 ,大路平顺。 〔4〕他总是微笑起来 ,而且将头仰起 ,摇着 ,向后面ǎo( )过去。 3. 以下语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2分) A、虽然这儿人迹罕至 ,可是对我来说可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 B、商店的珠宝首饰琳琅满目 ,美不胜收。 C、小明经常向老师请教问题 ,真是不耻下问啊。 D、听到珠港澳大桥正式建成的消息 ,我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4.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为哪一项〔 〕〔2分) A为了防止酒驾事件不再发生 ,深圳市加大了整治力度。 B学校开展地震平安常识教育活动 ,可以增强同学们的平安自我保护。 C“我读经典〞系列阅读活动 ,对改善青少年阅读现状有着重要的意义。 D我们在心里由衷地感谢老师多年来的默默付出。 5. 按照前后句的思路及句式特点 ,将划横线的句子填写完整。〔2分〕  爱是鲜花 ,能给人带来芳香和美丽。爱是太阳 ,能给人带来光和热。 ___ _ , 。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 二、阅读。〔39分〕 〔一〕?论语?十二章(节选)〔11分〕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6.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2分〕 〔1〕不亦说乎  〔 〕   〔2〕人不知而不愠〔 〕 7.翻译以下句子〔4分〕 〔1〕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8.“吾日三省吾身〞从忠、信、      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          的修养。〔2分〕 9.经过了两千多年 ,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荣。请根据“温故而知新〞这句话 ,结合现实 ,谈谈你的理解。〔3分〕 〔二〕〔5分〕 ?论语? 子曰:“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何有于我哉。〞——〔?述而?〕 10. 解释加点词。〔2分〕 〔1〕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 默而识之 11.“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与?论语?十二章中哪句话意思相近?两句的共同点有哪些?〔答出一点即可〕〔3分〕 〔三〕〔5分〕 不必说__①_的菜畦 , _②__的石井栏 , __③__的皂荚树 ,___④___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书叶里长吟 ,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轻捷的叫天子〔云雀〕突然从草间直窜向云去了。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 ,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 ,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 ,倘假设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 ,便啪的一声 ,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 ,木莲有莲房一般果实 ,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 ,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 ,吃便可以成仙 ,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 ,牵连不断地拔起来 ,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 ,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小块像人样。如果不怕刺 ,还可以摘到覆盆子 ,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又酸又甜 ,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2.按课文内容在文段的空缺处填上修饰性的词语。〔2分〕 ①____ ② ③ ④______ 13.请对“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进行赏析。〔可从用词、修辞、感官角度、句式等方面品味〕。〔3分〕 〔四〕〔13分〕 蔷薇几度花 丁立梅 ①喜欢那丛蔷薇。 ②与我的住处隔了三四十米远 ,在人家的院墙上 ,趴着。我把它当作大自然赠予我们的花 ,每每在阳台上站定 ,目光稍一落下 ,便可以饱览它了。这个时节 ,花开了。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 ,躲在绿叶间 ,素素妆 ,淡淡笑。眼尖的我发现了 ,欢喜地叫起来 ,呀 ,蔷薇开花了。我欣赏着它的点点滴滴 ,日子便成了蔷薇的日子 ,很有希望很有盼头地朝前过着。 ③也顺带着打量从蔷薇花旁走过的人。有些人走得匆忙 ,有些人走得沉着;有些人只是路过 ,有些人却是天天来去。 ④看久了 ,有一些人 ,便成了老相识。譬如那个挑糖担的老人。老人着靛蓝的衣 ,瘦小 ,皮肤黑 ,像从旧画里走出来的人。他的糖担子 ,也绝对像幅旧画:担子两头各置一匾子 ,担头上挂副旧铜锣。老人手持一棒槌 ,边走边敲 ,当当 ,当当当。 惹得不少路人循了声音去寻 ,寻见了 ,脸上立即浮上笑容来。呀!一声惊呼 ,原来是卖灶糖的啊。 ⑤可不是么! 匾子里躺着的 ,正是灶糖。奶黄的 ,像一个大大的月亮。久远了啊 ,它是贫穷年代的甜。那时候 ,挑糖担的货郎 ,走村串户 ,诱惑着孩子们 ,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只要一听到铜锣响 ,孩子们立即飞奔进家门 ,拿了早早备下的破烂儿出来 ,是些破铜烂铁、废纸旧鞋的 ,换得掌心一小块的灶糖。伸出舌头 ,小心舔 ,那掌上的甜 ,是一丝一缕把心填满的。 ⑥现在 ,每日午后 ,老人的糖担儿 ,都会准时从那丛蔷薇花旁经过。不少人围过去买 ,男的女的 ,老的少的 ,有人买的是记忆 ,有人买的是稀奇——这正宗的手工灶糖 ,少见了。 ⑦便养成了习惯 ,午饭后 ,我必跑到阳台上去站着 ,一半为的是看蔷薇 ,一半为的是等老人的铜锣敲响。当当 ,当当当——好 ,来了!等待终于落了地。有时 ,我也会飞奔下楼 ,循着他的铜锣声追去 ,买上五块钱的灶糖 ,回来慢慢吃。 ⑧跟他聊天。“老头!〞我这样叫他 ,他不生气 ,呵呵笑。“你不要跑那么快 ,我追都追不上了。〞我跑过那丛蔷薇花 ,立定在他的糖担前 ,有些气喘吁吁地说。老人不紧不慢地回我:“别处 ,也有人在等着买呢。〞 ⑨祖上就是做灶糖的。这样的营生 ,他从十四岁做起 ,一做就做了五十多年。天生的残疾 ,断指 ,两只手加起来 ,只有四根半指头。却因灶糖成了亲 ,他的女人 ,就是因喜吃他做的灶糖嫁给他的。他们有个女儿 ,女儿不做灶糖 ,女儿做裁缝 ,女儿出嫁了。 ⑩“这灶糖啊 ,就快没了。〞老人说 ,语气里倒不见得有多愁苦。 “以前怎么没见过你呢?〞 “以前我在别处卖的。〞 “哦 ,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我这样一说 ,老人呵呵笑起来 ,他敲下两块灶糖给我。奶黄的月亮 ,缺了口。他又敲着铜锣往前去 ,当当 ,当当当。敲得人的心 ,蔷薇花朵般地 ,开了。 一日 ,我带了相机去拍蔷薇花。老人的糖担儿 ,刚好晃晃悠悠地过来了 ,我要求道:“和这些花儿合个影吧。〞老人一愣 ,笑看我 ,说:“长这么大 ,除了拍身份照 ,还真没拍过照片呢。〞他就那么挑着糖担子 ,站着 ,他的身后 ,满墙的花骨朵儿在欢笑。我拍好照 ,给他看相机屏幕上的他和蔷薇花。他看一眼 ,笑。复举起手上的棒槌 ,当当 ,当当当 ,这样敲着 ,慢慢走远了。我和一墙头的蔷薇花 ,目送着他。我想起南朝柳恽的?咏蔷薇?来:“不摇香已乱 ,无风花自飞。〞诗里的蔷薇花 ,我自轻盈我自香 ,随性自然 ,不奢望 ,不强求。人生最好的状态 ,也当如此罢。 14.挑糖担的老人具有怎样的品质?( 2 分) 15.第⑥段中的“记忆〞和“稀奇〞分别指什么?(2分) 16.“蔷薇〞在文中的作用有哪些?〔3分〕 17.赏析句子。( 3分) 敲得人的心 ,蔷薇花朵般地 ,开了。 18.作者认为人生最好的状态是“随性自然 ,不奢望 ,不强求〞 ,而有人认为“努力、拼搏、追求〞才是人生最好的状态 ,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五〕名著阅读〔5分〕 一日 ,见那老树枝头 ,桃熟大半 ,他心里要吃个尝新。奈何本园土地、力士并齐天府仙吏紧随不便。忽设一计道:“汝等且出门外伺候 ,让我在这亭上少憩片时。〞那众仙果退。只见那猴王脱了冠着服 ,爬上大树 ,拣那熟透的大桃 ,摘了许多 ,就在树枝上自在受用。吃了一饱 ,却跳下来 ,簪冠著服 ,唤众等仪从回府。迟三二日 ,又去设法偷桃 ,尽他享用。 “师〞之概念 ,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那么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 ,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 ,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 ,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 ,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 ,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 ,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 ,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 ,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 ,“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 ,更重于传播知识。19.选文出自 〔作者〕的长篇小说? ?。〔2分〕 唐宋或更早之前 ,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 ,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 ,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 ,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