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革项目运营战略竞争力与生产率分析【参考】

举报
资源描述
泓域咨询/人造革项目运营战略竞争力与生产率分析 人造革项目 运营战略竞争力与生产率分析 xx(集团)有限公司 目录 一、 产业环境分析 3 二、 人造革合成革行业的发展概况 5 三、 必要性分析 6 四、 通过运营管理赢得竞争优势 7 五、 运营系统的运行与控制 7 六、 管理科学与行为科学对运营管理的影响(1920~1970年) 9 七、 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初) 15 八、 运营系统 16 九、 运营管理及其重要性 17 十、 运营战略的制定 18 十一、 发展战略与运营战略 21 十二、 KANO模型 23 十三、 企业竞争力 24 十四、 生产率的计算及改良 25 十五、 生产率的概念 27 十六、 公司简介 28 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 29 公司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 30 十七、 项目简介 30 十八、 项目进度计划 35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一览表 35 十九、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36 建设投资估算表 38 建设期利息估算表 39 流动资金估算表 41 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 42 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 43 一、 产业环境分析 聚焦重点领域,按照三次产业联动、多业态融合的思路,坚持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重点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汽车及新能源汽车、家用电器、安全食品加工、文化和旅游等主导产业,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基本形成以战略系。 (一)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按照“龙头企业—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为突破口,引导人才、技术、资本、土地等资源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努力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7000亿元,产值超千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达到4个。 (二)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传统产业新兴化,通过技术工艺创新、信息技术融合和商业模式创新,深入实施“机器换人”行动计划、工业“强基”工程和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支持企业瞄准国内外标杆企业推进技术改造,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到2020年,传统制造业产值空间布局,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单功能的传统农业向多功能的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都市现代农业体系。 (五)大力发展信息经济 树立互联网思维,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产业转型升级和“两化融合”中的平台作用,以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创建中国软件名城、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宽带中国示范城市等为抓手,制定实施“互联网+”合肥行动计划,加快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创新产业组织、商业模式、工业链、物流链等,推动新技开发和共享机制,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共享,在重点领域和行业开展大数据应用示范,发展大数据信息安全产业。 二、 人造革合成革行业的发展概况 自20世纪50年代起,世界人造革合成革主产地逐渐由欧洲向亚洲地区转移。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我国逐渐成为生产人造革合成革产品的制造中心。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我国人造革合成革行业经历了从低档到高档,从仿形到仿真的发展过程,其特性和发展方向越来越接近天然皮革,产品广泛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服装、鞋帽手套、箱包、家居家具、文化体育以及交通运输等各个领域。随着基层材料、涂覆材料和制革工艺的改进,我国人造革合成革的性能和质量快速提升,消费量也随之大幅增加。2016年至2020年,由于我国人造革合成革行业面临下游需求放缓以及环保政策的压力,行业进入平稳发展阶段。 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对全球人造革合成革产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我国人造革合成革销量为38.1亿米,同比下降11.4%。目前,我国已成为是世界人造革合成革产业中心,行业内水性合成革、无溶剂合成革等生态功能性合成革的不断创新和普及,人造革合成革的环保性大幅提升,功能性进一步丰富,预计2025年中国人造革合成革产量可达54.2亿米,销量可达53.9亿米,2021年至202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约为4.4%和4.7%。 我国人造革合成革主要应用于鞋革、服装革、家具革、箱包革等领域,均为人民日常消费用品。2020年,我国人造革合成革销量最大的应用领域为鞋革,销量达14.6亿米,占比38.3%;其他主要应用为服装革、家具革、箱包革,分别占比17.3%、17.3%和11.8%。伴随未来我国人均可支配收上升、消费升级等因素影响,预计2025年鞋革、服装革、家具革、箱包革销量将分别增长至20.8亿米、9.4亿米、9.1亿米、6.2亿米。 三、 必要性分析 1、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项目的投资,引入资金的到位将改善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补充流动资金将提高公司应对短期流动性压力的能力,降低公司财务费用水平,提升公司盈利能力,促进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资金补力。 四、 通过运营管理赢得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就是与竞争对手相比所拥有的可持续的优势。企业竞争优势最终体现为更高的质量水平、更低的成本或者更高的准时交货率。 运营管理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企业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赢得竞争优势,例如通过人才的引进或培养来保持技术领先地位,通过资本运作来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途径都与运营管理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事实上,只有通过运营管理,企业才能保持赢得的竞争优势。 所以,企业赢得并能够保持竞争优势的唯一出路是从战略上重视运营管理,从行动上实现精细化运营管理。 从战略上重视运营管理就是要科学地制定运营战略,使所制定的运营战略与企业的使命、价值观、愿景、中长期发展战略相匹配。同时,制定更具体的运营策略和方案来支撑运营战略的实施。 精细化的运营管理就是要对运营系统进行有效的运行与控制,以实现质量、费用或进度等方面的管理目标。 五、 运营系统的运行与控制 运营系统的运行与控制的对象可概括为质量、费用和进度。 1、质量控制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质量控制的任务就是采用先进实用的质量管理方法与工具识别质量问题、分析质量问题、解决质量问题。 如果说从早期的质量检查到后来的统计过程控制实现了“三个转变”,即事后质量检验到事前质量控制、定性质量描述到定量质量分析、产品质量检验到过程质量控制,那么,从统计过程控制到全面质量管理和6σ则贯彻了“顾客满意、持续改进”的新理念。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有效运行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现实要求,是质量保证活动成功经验的总结,是质量管理发展的历史必然,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贯彻实施“顾客满意、持续改进”的必然选择。 2、费用控制 费用控制就是保证产品的价格既为顾客所接受,同时又为企业带来一定的利润。费用控制既涉及土地、人、物料、设备、能源等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还涉及企业资金的运用和管理,归根结底是努力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运营管理从库存费用控制的视角,说明库存的功能、介绍库存控制的手段与有效方案以及经济订货/生产批量。 3、进度控制 所谓进度控制,就是把运营中涉及的人员、物料设备、资金等资源在需要的时候组织起来、筹措到位,以保证适时适量地将产品投放到市场上。也只有控制货期上的变化。 六、 管理科学与行为科学对运营管理的影响(1920~1970年) 科学管理十分强调运营系统规划和设计以及运行与控制的技术因素,而人际关系学说则强调人这一因素的重要性。 1、数量模型与管理科学 20世纪20~70年代,以美国和欧洲的学者为代表的大师们创建了运筹学与管理科学,使运营管理真正建立在定量分析基础之上。 数量模型的提出和应用推动了工厂的发展。早在1915年,F.W.哈里斯提出了第一个模型:库存管理的数学模型。20世纪30年代,在贝尔电话实验室工作的三个人,H.F.道奇、H.G.罗米格和W.A.休哈特提出了统计过程控制的质量管理理论。 20世纪20~70年代,以美国和欧洲的学者为代表,包括众多数学家、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相继提出了各种数量模型,如数学规划、对策论、排队论、库存模型等,促成了运筹学的创立与发展。这些数量模型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勤组织和武器系统设计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也在工业生产组织中获得了广泛应用。战后,研究和改进数量方法的工作仍在进行,人们相继提出了预测技术、项目管理中的计划评审技术和关键路线法、MRP等。 2、行为科学 (1)梅奥霍桑实验 霍桑实验是由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梅奥主导,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心理学研究。 霍桑工厂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都比较完善,但生产效率不高,工人情绪低落。为了找出原因,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专家开展了实验研究。整个实验分为四个阶段,即照明实验、福利实验、访谈实验、群体实验。 第一阶段:照明实验。照明实验从1924年11月开始到1927年4月结束。实验通过改变照明条件来验证提高照明度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但实验结果表明:照明度的改变对生产效率并无影响。 第二阶段:福利实验。福利实验从1927年4月开始到1929年6月结束。从福利实验开始,梅奥开始参加霍桑实验。实验通过改变福利条件来探究福利条件与生产效率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①包括工资、休息时间、工作条件等因素的变化均不会影响工厂的产量;②被重视的自豪感对工人的积极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第三阶段:访谈实验。访谈实验从1928年开始到1931年结束。实验的最初目的在于就工厂的管理制度、工人的态度、工作条件等拟定好的访谈问题征求工人的意见。然而,工人对已经拟定好的访谈问题的兴趣并不大。了解到这一点后,访谈者将访谈计划更改为事先不设定访谈内容,不设定访谈时间。整个访谈实验进行了两年多。在此期间,工厂的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实验结果表明:工人的情绪和对工厂的认同感是影响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 第四阶段:群体实验。群体实验从1931年开始到1932年结束。该实验的具体做法是选择14名男工人在单独的房间里从事绕线、焊接和检验工作,并在这个班组实行计件工资制,以此来验证通过此类激励办法可以让工人更加努力地工作。实验结果表明:该班组的产量只保持在整个工厂的中等水平。同时,实验发现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非正式群体的存在以及它对人的行为所起的重要的调节和控制作用。 总结起来,梅奥霍桑实验得出了以下三个重要结论: •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社会和心理因素对工作效率有更大的影响; •组织应重视工作团体中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及其作用。 这些成果为行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运营管理注入了新的元素。 (2)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1943年,亚伯拉罕•马斯洛在《调动人的积极性原理》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 需求层次理论认为: •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 •人对不同层次的需求虽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