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word版)

举报
资源描述
济宁市微山县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负责交涉《南京条约》的官员认为战前广东的苛捐杂税是引起战争的原因之一,而条约明文规定收税标准是一个釜底抽薪的办法。但新的税收标准比旧的还要高一点,所以他们认为这次交涉是成功的。这反映清代官员(   ) A.寻找到了解决“华夷矛盾”的方法 B.试图通过以夷制夷缓解危机 C.顽固坚持“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 D.尚未形成近代国家利益观念 2.太平天国的斗争……是一场悲壮的斗争。其悲剧意义不仅在于他们失败的结局,更是在于他们借助宗教猛烈冲击传统却不能借助宗教挣脱传统的六道轮回。反封建的人没有办法洗净自己身上的封建东西。由此可以得出太平天国运动(   ) 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B.客观上刺激了洋务运动的出现 C.具有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 D.引起了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3.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20年。”这次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表现在(   ) A.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B.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C.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促使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 4.某条约规定:“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各省抚督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以下关于该条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900年签订的《辛丑条约》 B.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 C.禁止中国人民反帝斗争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5.1903年清政府颁行的“癸卯学制”基本上照搬了当时的日本学制,只是将学科名称作了改换,如将“理科”改称“格致科”,“古文书学”改称“金石文字学”,“经济学”改称“理财学”等等。这反映了晚清政府是在 A.借鉴日本学制,复兴传统教育 B.坚守传统教育,抗拒制度变革 C.回应改革诉求,兼顾文化尊严 D.顺应世界潮流,追求全盘西化 6.作为身体的一部分,头发在清末民初社会变革中,再次成为政治的一个目的。在激烈的政治、社会变革中,王国维从不公开发表政见的知名学者,但他的辫子却显然公开发出了一种不和谐的声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王国维留辫子只为表达他对大清的效忠 B.王国维留辫子纯粹是为了标新立异 C.王国维留辫子说明他动了复辟帝制的心 D.王国维的辫子被赋予一种理性的意义 7.文学革命期间,陈独秀曾给胡适写过一封信,信中有这么一段话:“鄙意容纳异议,自由讨论,固为学术发达之原则;独至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文学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根据材料可以得出(   ) A.陈独秀彻底背离了“民主”“科学”精神 B.反对者信奉封建伦理道德 C.新文化运动带有激进主义的色彩 D.西方的新文化适合于现代社会 8.如图为1800~1850年中国白银、制钱购买力变动图。其中,1840~1850年间两者变化的相关性反映出 A.传统制钱逐渐退出流通领域 B.中国出口贸易规模持续扩大 C.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不断加强 D.民间对白银的使用偏好增强 9.有学者认为,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的宣传者和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倡导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高明”的共同之处是(   ) A.借助传统文化外衣 B.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D.建立政党宣传新思想 10.1890年,马建忠在《富民说》中指出:“治国以富强为本,而求强以致富为先……欲中国之富,莫若使出口货多,进口货少。出口货多,则已散之财可复聚:进口货少,则未散之财不复散。其或散而未易聚也,莫若采取矿山自有之财。”材料反映了(   ) A.清政府鼓励民间设厂 B.外国资本输入不断加剧 C.发展民族实业的主张 D.求富以自强政策的改变 11.有材料记载:“1895年之后的几年时间里,外国资本就像钱塘大潮一样涌进中国,过去几十年中国人无法梦想的增长迅速实现,开平煤矿等资源很快得到发展。”根据推断该材料的观点(   ) A.甲午战争使中国遭受到严重的经济侵略 B.西方经济侵略阻碍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西方侵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D.西方资本涌入促进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 12.下表是一些学者对辛亥革命的看法,以下材料可以看出几位学者都认为辛亥革命 观点 出处 辛亥革命开创的政治、经济生活新局面是中国共产党得以产生发育的社会条件。 郑艳凤《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辛亥革命促进了社会主义的初步传播,为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马列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 吴建红《不同视角下辛亥革命史教育价值刍议》 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准备和培养了干部,教育和锻炼了群众。 卢淦明、李俊宏《浅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贡献》 A.完成了民主主义革命任务 B.与社会主义道路前后相继 C.具有与时俱进的发展特点 D.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列主义 13.1897年,梁启超在湖南时务学堂任总教习时,强调学生要进行“体操锻炼”。严复根据进化论原理,在《原强》中写道:身体“逸则弱,劳则强”。这些主张(   ) A.重视发展近代体育事业 B.深化洋务运动的核心思想 C.保障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有利于君主立宪政体确立 14.下表中的《时报》评论反映出当时报人 1911年10月12日 倘政府不善对付议员……则今日为议员以不见容于政府,安之明日不可投身于革命? 1911年10月14日 为政府之敌者,不在革党而在响应之民。究其终极,而在政府之自失民心。 1911年12月30日 满清之君主于今日默认退位,民国之总统于今日实行选举。……凡我国民,安可以不纪念也? A.保持政治立场中立 B.参与民主社会建构 C.积极鼓吹暴力革命 D.注重追求新闻真实 15.1902年,清政府官员铁良检阅安徽武备练军,"见其“多系举人、廪贡、秀才之优秀分子”。1905年12月22日《大公报》报道,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由上述现象可知 A.社变动引发了价值观念变化 B.维新变法解放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C.西学传播开启了军队近代化 D.科举制废除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 16.民国时期,民族资本家周学熙认为企业“无政治之力,则不易推动;有官僚之习,则将成腐化,故必以商业化之方式,而佐以官厅之督导。”这反映出 A.官商勾结严重阻碍中国近代化 B.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C.政府全面干预经济发展 D.奠定了官僚资本产生的基础 17.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党人希望帝国主义保持善意的“中立”或授助中国革命。直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革命党人仍对帝国主义拖有幻想.对帝国主义拥护和支持袁世凯破坏革命的行径,从未有过明确、坚决的表示。这反映了 A.袁世凯企图窃取革命果实 B.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的强大 C.革命党人坚持共和的决心 D.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 18.1879年,郭嵩焘出使英、法归国后,指出:“天地自然之利,百姓皆能经营,不必官办督率。若经由官开采,则将强夺民业,烦扰百端。”他极力主张官府不要采取行政手段干预工商业,只要“创置器械推行之各省,俟民之择而从焉”即可。郭嵩焘的这一认识 A.奠定了洋务运动的思想基础 B.顺应了实业救国的思想潮流 C.反映了民族企业发展的要求 D.推动了民族工业的独立发展 19.清末民初,江苏无锡男聘结一女,以择日迎娶。女方收信告之男方,说“这门婚事是家见一人之意”,本人死不顺从。男方知晓真相,退还庚贴(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的八字帖),这件事被当时的报纸称为“婚姻文明之滥觞”。这反映出,当时 A.婚姻中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 B.男女平等成为社会共识 C.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被打破 D.进步青年崇尚婚俗简约 20.1880年8月9日《申报》刊登的《劝捐直隶丁赈启》写道:“南中人士无一不被圣天子厚恩,直省灾黎无一非同中国赤子,此时欲为报国计,不妨先为恤灾计,忍竟不为报国计乎?”“各善堂绅士或簪缨世族,各劝心力,迅速筹募,舍此塔尖,拯彼乃溺,内以苏畿甸之民,外以壮中国之气”。这体现出当时的赈灾理念是(   ) A. 宣扬圣天子的皇恩浩荡 B.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 C.主张赈济与报国相结合 D.呼吁南方绅士的援助 21.1911年12月5日,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向英国政府报告:“中国所有口岸的海关税收现已完全置于海关税务司的控制下,供偿付和赔偿之用。”27日,英国第3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安格联说:“各地革命政府都已确认自己的义务,把关税全部汇解总税务司账内,清政府也把北方各口岸税收交给税务司管理。”这表明(   ) A. 辛亥革命取得了英国政府支持 B.英国意图维持在华的独霸地位 C.关税主权成为列强争夺的焦点 D.政局变化未触动英国在华利益 22.1900年9月,上海一家外国报纸评论说:“中国的被发现,晚了整整一个世纪,如果上海不是在1842年,而是在1742年就被占领,那么,今天就不会有义和团……不会有过去几个月里面中国所蒙受的永恒耻辱。”这一观点(   ) A. 深刻地揭示了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根源 B.全面评价了西方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C.大肆渲染中国的闭关锁国而否定其近代转型 D.片面宣扬西方的文明而掩盖了其侵略的实质 23.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国民革命的作用 B.民主科学的影响 C.文学革命的兴起 D.传统文化的衰落 24.如表是晚清时期一些国人的思想主张,由此可知当时 人物 思想主张 冯桂芬 洋务为国家招携怀远一大政……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 李鸿章 处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 郑观应 目击时艰,无可下手,而一言以蔽之日:莫如自强为先。 张之洞 方今万国盟聘,事变日多,洋务最为当务之急。 A.洋务思想引发世人关注 B.变法图强成为朝野共识 C.纲常伦理受到严重挑战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 25.清末民初,企业吸收储蓄存款的方式由之前的私下招揽到开始利用广告公开招揽,吸收储蓄存款对象则由以往的熟人向社会公众转变,一些企业设立储蓄部专司吸收社会储蓄存款事宜。企业吸收储蓄存款的这些变化(   ) A.抵制了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 B.瓦解了中国自然经济 C.推动了民族工业的稳定发展 D.冲击了传统金融秩序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0分) 26.(18分)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外形势的变化,有识之土纷纷就“立国”“富强”提出各自的经济主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67~1870年,游历英国的早期改良派代表人物王韬主张以商为“国本”。他说:“迁拘之士动谓朝廷宜闭言利之门,而不尚理财之说。中国自古以来重农而轻商,贵谷而贱金,农为本富而商为末富。如行泰西之法,是舍本而务末也。…盖富强即治之本也。”“泰西诸国以通商为国本,商之所至,兵亦至焉。 担任过洋行买办、长期从事洋务企业经营管理的郑观应指出:“中国以农立国,西洋以商立国。…今也不然,各国并兼,各图利己,借商以强国,借兵以卫商…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安得谓商务为末务哉!”“状元实业家”张謇认为:“立国之本不在商也,在乎工与农,而农为尤要。盖农不生则工无所作,工不作则商无所鬻。相因之势,事所固然。” ——摘编自张霞《民国时期“三农”思想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晩清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