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高三上学期9月第二阶段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

举报
资源描述
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9月第二阶段检测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48分) 1 .孔子在社会伦理上强调尊卑有别,等级分明,但在教育上却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这一差异表明孔子 A.重视教育对社会秩序的作用 B.努力维护教育公平 C.有意推动私学的兴起和发展 D.具有人道主义精神 2 .1976年考古工作者发掘了安阳殷墟商王武丁妻妇好墓,出土大量精美随葬品,有青玉簋、玉琼、玉璧、玉圭等礼器。据科学鉴定300余件玉器大部分采用新疆的和田玉。这可以佐证 A.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 B.商是青铜文明的鼎盛时期 C.商朝势力范围己达到西域 D.中原与西域交往历史悠久 3 .春秋时期北方的铜镜传至楚国,到战国时期楚国的铜镜后来居上,传播广远,甚至在阿尔泰山西麓的古代遗址中发现了堪称标准的楚式四山镜。材料表明 A.华夏观念认同 B.青铜冶炼发达 C.文化相互交流 D.丝绸之路贯通 4 .据成书于战国中后期的《周礼》记载:“五家为比,十家为联;五人为伍,八闾为联。使之相保相受,刑罚庆赏,相及相共,以受邦职,以役国事,以相葬埋。”这可以说明当时 A.已构建完善的基层管理制度 B.郡县制度已经形成 C.基层自治与国家统治的融合 D.宗法制度深入基层 5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这体现了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 A.道家的“辩证” B.儒家的“仁爱” C.墨家的“兼爱” D.法家的“法治” 6 .商周时代的音乐创作达到一个高峰,当时乐舞作品的评价标准是“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西周天子每年正月初一向全国颁布的教学纲要“十有二教”中,第四项就是以“乐礼教和,则民不乱”。这表明商周时期的音乐 A.凸显宗法等级秩序 B.是社会治理的工具 C.是典型的贵族文化 D.体现平民的价值观 7 .汉宣帝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四夷宾服,史称“孝宣之治”。汉宣帝以尊崇的态度对待儒学,但在政事的操作方面仍然比较注重任用有实际管理能力、熟悉法令政策的“文法吏”,以刑名为基准考核臣下。这体现汉宣帝治国理政的特点是 A.以法为教 B.崇德尚贤 C.分权制约 D.儒法结合 8. 睡虎地秦简记载,父亲控诉亲子“不孝”,可以请求政府将其杀死或断足流放,政府会予以照办。同时,法律规定父亲私拿亲子财物的行为属于家事领域,会被当作无罪来处理。这说明,秦朝 A.注重宗法伦理 B.刑罚制度严苛 C.社会秩序混乱 D.基层管理严密 9 .东汉末年,中央政府已失去对西域的实际控制,但西域于阗国仍坚持发行国铸有汉字的货币“汉怯文二体钱”,并两次遣使入朝牵献。这反映出 A.中西文明之间交流频繁 B.丝绸之路保持长期畅通 C.对中华文化的身份认同 D.西域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10.下图是东晋顾恺之《列女图》的摹本(局部)。该图是顾恺之根据汉代刘向所著(古列女传》人物故事而创作.内容是颂扬与标榜妇女的美德。该画作 A.具有审美和教化的双重功能 B.反映出魏晋时期妇女地位的提高 C.体现了顾恺之写意画的精湛 D.表明魏晋时期绘画题材广泛多样 11 .唐德宗在位期间(779- -805年), 方镇取代了州的地位,拥有实际上的一级行政区的职权。表1从侧面反映了唐德宗时期 表1唐德宋建中元年(780)中央与地方钱税和粮税分配表 项目 收入总额 支出总额 中央提成额 地方留成额 钱税 3139.8万贯 1089.8万贯 2050万贯 粮税 1615.7万贯 215.7万贯 1400万贯 合计 4755.5万贯 1305万贯 3450万贯 A.赋税制度根本变革 B.白银成为法定货币 C.藩镇势力日渐增强 D.经济重心加速南移 12 .“镇”最初是县城之外军事要塞的专称。宋代以后,一些镇的工商业逐渐发展起来,朝廷在那里“设官以镇防”的同时,还兼管“火禁,或兼酒税事”。到明代中叶,市与镇的分野消失,市镇成为县城以下乡村地区工商业集镇的统称。由此可知,宋代以后镇的发展 A.表明中央放松了对地方的军事控制 B.巩固了传统的乡村社会秩序 C.体现了政府对商业活动监管的松弛 D.便利了农村居民的物品交换 13 .“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材料主要表明长安 A.宗教纷争频仍 B.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 C.社会生活奢靡 D.已成为国际时尚之都 14 .公元1051年,宋仁宗下诏:“诸路提点刑狱司廨(xiè)舍与转运使副同在一州者,并徙他州”。如当京东路转运司与提点刑狱司治所都在青州时,提点刑狱司的治所则需迁往密州。据此推断,这一诏令旨在 A.践行宋代重文轻武基本国策 B.预防地方官员的贪污行为 C.节制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D.提高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 15 .宋元时期,一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A.植根于民族发展的差异 B.承袭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C.实现了疆域内民族平等 D.巩固了国家疆域的统一 16 .朱熹坚持“存天理,灭人欲”,将人的欲望扼杀在封建伦理道德的牢笼之中,王阳明坚持“存天理,去人欲”,注重通过自身修养达到去除不良欲望的目的,明后期读书人皆读阳明之书,两者的不同主张 A.表明了封建君主专制的日益加强 B.说明了阳明心学对朱熹理学的反对 C.体现了理学日益僵化而备受质疑 D.反映了宋明时期经济领域出现变动 17 .明代中期以前,内阁大学士和以翰林学士身份入职内阁者,人们称之为阁臣或阁老。中期以后,内阁大学士多加六部尚书、侍郎等衔,凡大学士兼六部尚书者,则被尊称为“阁部”。这说明 A.内阁己转变为行政机构 B.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部门 C.内阁大学士趋向年轻化 D.阁部人员的职权得到扩大 18 .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19 .明朝中叶,福建泉州农民“往往有改田种甘蔗者”,广东东莞、番禺、增城和阳春一带出现了“蔗田几与稻田等”的现象,闽、粤地区荔枝和龙眼等水果的种植也成为农户重要经济来源之一。这种现象反映了明朝 A.传统小农经济的瓦解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C.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 D.农民饮食结构重大改变 20.《清会典》将军机处称为“办理军机处”,无公署,办公的地方不称街署,仅称“值房”。军机大臣的值房称为“军机堂”,开始仅有板屋几间,后来才改建瓦屋,军机章京的值房,最初有屋一间半,后来才有屋五间。这些情况 A.彰显了清政府的简朴作风 B.反映了军机处的临时性质 C.体现了皇权对中枢的管控 D.源于中央机构之间的矛盾 21.《红楼梦》第一回云,“《石头记》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誉誊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据此可知《红楼梦》 A.开创了章回体小说的先河 B.否定了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C.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体现了古典现实主义风格 22.顾炎武指出:“今天下之大患,莫大乎贫。”“古之人君,未尝讳言财也。...民得其利,则财源通而有益于官;官专其利,则财源塞而必损于民。”认为自万历中期以来,正是由于“为人上者”只图“求利”,导致“民生愈贫,国计亦愈窘”的局面。这体现出顾炎武 A.倡导学以致用 B.推崇民本思想 C.主张均分财富 D.强调居安思危 23 .明清之际,思想界高扬起“批判”和“变通”的旗帜,对旧道统进行批判,发出了时代的呐喊。文学家们批判现实,更有些学者把目光转到经济与社会问题上来。上述现象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士人引领社会风潮能力削弱 B.儒家信仰体系得到了巩固 C.经世致用思想受到社会关注 D.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嬗变 24 .有学者认为,以大历史观审视,明至清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与文化无疑具有阶段性的总汇性质;也必须注意到,这一时期为传统中国迈入近代社会培植了活性因子,准备了运作机制。下列项中,能体现“活性因子”的有 ①市民阶层的壮大 ②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 ③商品经济的繁荣 ④近代民权意识的勃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汉学与宋学是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和两大学术形态。汉代儒学的兴起有赖于帝王主宰的庙堂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儒学的资源是《五经》,而宋代学术思想的兴起是由于相对独立的儒家士大夫群体,宋学的形成首先是通过自下而上的民间学术和民间教育(如书院),其思想资源是《四书》,重心已经从汉代的“外王”转向“内圣”。宋代儒学在兴起的过程中不仅批判汉学,还着力批判吸取佛老思想,以建构新的学术体系,将天理引入儒家人伦,强化儒家伦理的绝对地位,推动儒家人伦本体化、哲理化。 ——摘编自朱汉民等《宋代士大夫与唐宋学术转型》 材料二 宋代儒学把对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发展为一种精神”,并“很快地便在宋代新儒家之间得到巨大的回响,一个崭新的精神面貌浮现于宋代儒家社群之中”。应当说,与以往各朝代相比,宋代士大夫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仕以行道、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风貌,为后世树立了道德人格典范。宋代儒学不仅对中华思想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宋儒对朝鲜、日本及越南等东亚各国的文化传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