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金山区2019届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控(二模)语文试题

举报
资源描述
金山区金山区 20182018 学年第二学期质量监控学年第二学期质量监控高三语文试卷高三语文试卷(时间 150 分钟,分值 150 分)2019 年 4 月第一部分第一部分积累应用(积累应用(1010 分)分)1.1.填空。(填空。(5 5 分)分)(1)执手相看泪眼,_。(柳永 _)(2 分)(2)_,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孟子鱼我所欲也)(1 分)(3)琵琶行第二段中“_,_”两句描写,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弹奏琵琶技艺的高超。(2 分)2.2.按要求选择。(按要求选择。(5 5 分)分)(1)小明做事好高骛远,老师劝诫他,以下名句选用恰当的一项是()(2 分)A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B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D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 分)诗是心感于物的结果。_,_。_,_,它必须经过思想或心灵的综合。非此意象不能生此情趣,有此意象就必生此情趣有见于物为意象,有感于心为情趣诗的境界是一个情景交融的境界这交融并不是偶然的,天生自在的A.B.C.D.第二部分第二部分阅读(阅读(7070 分分)一、一、阅读下文,完成阅读下文,完成 3-73-7 题。(题。(1515 分)分)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新技术当真是最伟大的“改变者”。如果以山峰为喻,从山脚的村歌社鼓,到山巅的阳春白雪,不同层次、不同人群、不同类型文化构成的群落,拼贴出文化中国的四季春秋。而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文化的层峦叠嶂架起了高速索道,不必费力攀爬,便可悠游其间、览尽风光。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既有痛心质问“传统文化怎么了”,也有娓娓道来“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美国”;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脑残体”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实体书店和报刊亭逐渐凋零,城市正在失去文化之肺;地铁上的“低头一族”,看的不是书报而是手机商业和消费主义冲刷之下的大众审美河床,最低水位正在下降,有些地方甚至裸露出干涸的河底。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1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尼采曾对报纸的出现怒不可遏,认为这意味着忙乱、廉价的“短暂之物”取代了“永恒之物”。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这样的感叹固然有其价值,但放宽视野却会发现,从印刷术的普及,到声光电的传播,再到信息技术的兴起,任何一次传媒工具的重大变革,都会带来文化话语权的转移。新中国“17 年文学时期”全国仅发表长篇小说200 部左右,谁又能想到如今某一文学网站号称有 123 万个作者,其中很多以每天1 万至 3 万字的速度写作?正是报纸、影像、网络等技术手段的普及,让人类的文化空间拓展了而不是枯萎了,让知识和文化更能服务大众而不是被一小群精英所垄断。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6 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有人做过统计,在当代中国,活跃在网上的知识分子只是知识界的表层,更庞大的群体基本不在网上发声,比例甚至低于领导干部。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正如学者所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对于有数千年文化的中国来说,信息化和技术时代带给我们的冲击更为猛烈,产生的问题也更加复杂。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注定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对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文化的建设者固然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吾道衰也”,也不能闭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但更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一代代士人无不“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理应是当代文化人的历史使命。古人云:“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条件如何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选自人民日报(选自人民日报 20142014 年年 0101 月月 0606 日)日)3第段中的加点词“繁花”和“野稗”在文中分别指(2分)4联系上下文,分析第段在文中的作用。(3 分)5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信息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和文化时尚的制造者。B新技术转移了我们的文化话语权,也让我们的文化生活变得很肤浅。C当代文化人要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这是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D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因为时代变迁和技术条件升级而改变。6阐释第段画线句的含义。(3 分)7联系文章标题,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评析本文最具特色的论证方法。(4 分)2二、阅读下文,完成二、阅读下文,完成 8-128-12 题。(题。(1717 分)分)盈满盈满凸凹那时的故乡,虽然贫瘠,但遍地是野草、荆棘和山树,侍炊和取暖,内心是从容的,因为老天给预备着无数的柴薪,无须急。但也有性急的邻人,待到草木枯黄的时候,整天到山上去,树枝和山草,都背回家里,把柴棚堆得满满的。母亲也催父亲去打柴草,父亲笑着说:“不急。”直到天阴欲雪,父亲才不得不打了一些柴草,离盈冬之需,尚差得远。母亲忧凄地说:“你就不能多打一些?”父亲对母亲说,这里也有生活的道理他的柴棚越是盈满,越说明他心性之空,咱的柴棚虽然空,但整个山场都是咱的柴棚,你可以随用随取,而且也不担心失火,咱这才叫真正的盈满。母亲摇了摇头。父亲去世之后,县上拆迁移民,母亲来到了平原。公家资助,个人筹集,我给她置备了一座小院。侍炊用煤气,取暖有蜂窝煤,过上了城市居民一样的日子。但她总是发出感叹,说,生活虽然方便了,但心里总是不踏实,感到不盈满。问她为什么,她说,虽住在了平原,但究竟是外来户,老居民都有煤气本,咱没有,做饭要烧高价气,而我又没有收入,就指望你。还有那蜂窝煤,也要用钱买,依旧是指望你。闲下来一想,原来自己成了儿女的累赘,再也活不出自己了。我说:“养儿防老,自古使然,你老不要多想。”她凄然一笑,说:“也只能这样。”她沉吟了一下,又说,“让你再破费一次,给妈买辆三轮车。”一辆三轮车让她找到了自己每天朝阳初上,她就骑车出门。街巷、旷野、田畴、垃圾场、建筑工地,都能见到她的身影。她捡破烂,又捡柴草,每次都不放空。破烂变卖成现钱,买米面油盐,柴草则堆进庭院,不久就堆得盈满如山。后来她在小院的一角垒了一座泥灶,用捡来的柴草生火做饭,煤气炉灶干脆被她闲置了。一天晚间,弟弟来看望她,老人家正窝在被窝里看电视,电视里正是我的一个专题访谈。看一眼西服革履、侃侃而谈的我,弟弟说:“妈,我给您提一条意见我哥是官面上的人,特别注意形象,而您整天去捡破烂,就有点儿不般配了,所以您还是待在家里享享清福为好。”母亲黑了一下脸,说:“叫得再响的大公鸡,也是卵孵的,脸子要是长得白,再浑的水也洗得透亮,这个道理你哥比你懂。”弟弟把这个情形告诉了我,对我说:“你去劝劝妈,你是老大,她听你的。”到了她的住处,院门竟落了锁。等了很久的时刻,也未见归来,便驾车去寻。平原乡村的田间土路四通八达,不好确定方向。便循着岸树成排的地方走,果然就寻到了。三轮车停在路旁,她正在树荫里捡落枝。落枝稀疏,要捡满那爿车斗,是要有足够的耐心的。我心里一热,她哪里是在捡拾让炊烟升起的柴草,分明是在捡拾她残余的生命时光!我走下车来,轻轻地叫了一声妈,就像黄口小儿叫的第一声那样,既含混,又清晰。母亲分明是听见了,但没有应声,只是静静地看着我,一点也不感到吃惊。我感到我们娘儿俩一下子回到了过去,内心盈满。我望了望头顶上的树冠,有不少枯枝期待在那里,便下意识地攀上树去,即便是西服革履,也无一丝犹豫。折下的枯枝,很快就装满了母亲的车子。母亲说:“咱们回吧。”我说:“回。”3母亲骑三轮在前边走,我则驾车跟在后面。年近古稀的一个老人,骑三轮的姿态竟是那么轻盈,还不时回头笑笑,一派怡然自得的样子。母亲开了院门,对我说:“咱先把柴草抱进来,再慢慢说话。”庭院的柴草果然像弟弟说的那样,堆得盈满如山,以至于新捡来的柴草再扔上去,也不见增长。我说:“柴草已如此盈满,您干吗还那么急切地捡?要是父亲还在,他一准会骂您,骂您贪心。”“即便他在,他也是骂不出口的。”母亲说,“他那时是站在山场上说话,有盈满的底气;咱现在是站在庭院里,眼前虽盈满了,却没有身后的山场,心里的妥帖,还得靠捡。”我感到,父母那代人,不仅活在日子里,更活在他们自己的人生哲学里,所以,我无话可说。(21)母亲用泥灶给我烧了开水,沏了一壶老家的亲戚捎来的用黄芩焙制的山茶。她把两只红薯放到烧水生成的炭火中,一边陪我说话,一边给红薯翻个儿。不久,烤红薯的芳香就袅袅地弥漫开来,直沁心田。不知不觉地,被世事弄皱褶了的心叶,竟情不自禁地伸张、舒展,竟至有了新芽的模样,翠绿晶莹,不挂尘埃。这时,所有的欲望都简化成一个欲望:好好品味一下红薯。(22)烤到一定的火候,母亲便把红薯拨到一边的冷灰里,说:“让它收收性子。”所谓收收性子,就是让烤过的红薯从焦脆返回到柔韧,托在手心里,虽体温热烈,却可以承受。红薯的口味也绵长也筋道也甘甜,一吃就吃得很本质了。(23)也许吃相有些贪婪,母亲说:“别急,两个都是你的。”(24)我甘心享受这种照拂,说:“知道。”(25)那天,我在母亲那里待得很晚。本来一个场面需要出席,对方也不断来电话催促,我还是推掉了。(26)这天我突然感到,世间本简单,一个老母亲,两只烤红薯,就很盈满了。(有删改)(有删改)8.分析第段画线句在结构上的作用。(2 分)9.第 段和 第 段通 过母 亲的 语言描 写表 现出 她前 后心 理的 变化。请结 合内 容加 以分 析。(4分)10.分析第(21)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 分)11.文章最后以烤红薯吃红薯的事收束全文,凸显了主题,请对此作简要评析。(4 分)12.全文围绕“盈满”进行构思,新颖独特,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4 分)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513-15 题。(题。(8 8 分)分)上巳召亲族上巳召亲族(南宋)李清照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注】这是李清照南渡后的作品。【注】这是李清照南渡后的作品。13下列关于本作品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1 分)A.本词的词牌名是江城子。B.本词属于长调。C.本词风格豪放,语言清丽。D.题目中的“上巳”是指中国民间传统节日。14下列对本作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长安”借代汴京,词人梦及,可见其忆念之切,但一个“空”字表达其无奈失望。B.“为报”二字点明了春天的消息是从他人处听来的,而不是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农业工程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