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学科论文写作(第三版)PPT教学课件4

举报
资源描述
第七第七章章 文学文学学科论文的学科论文的研究研究胡适1952年在台湾大学关于治学的演讲之一“方法与材料”,首先提到英国的培根重视方法与材料的关系:他有一个很有趣的譬喻:他将做学问的人运用材料比做三种动物。第一种人好比蜘蛛。他的材料不是从外面找来,而是从肚子里面吐出来的。他用他自己无穷无尽的丝做成很多很好看的蜘蛛网。这种人叫做蜘蛛式的做学问的人。第二种人好比蚂蚁。他也找材料,但是找得了材料不会用,而堆积起来。好比蚂蚁遇到什么东西就背回洞里藏起来过冬,但是,他不能够自己用这些材料做一番制造的工夫。这种做学问的人叫做蚂蚁式的学问家。第三种人可宝贵了,他们好比蜜蜂。蜜蜂飞出去到有花的地方,采取百花的精华。采了回来,自己又加上一番制造的工夫,成了蜜糖。培根说,这是做学问人的最好的模范蜜蜂式的学问家。本章目录:第一第一节 资料信息的收集与占有料信息的收集与占有第二第二节 资料的研料的研读与整理与整理第三第三节 材料的分析与材料的分析与论点的形成点的形成第四第四节 研究方法的运用和提示研究方法的运用和提示第一节第一节 资料信息的收集与资料信息的收集与占有占有一、收集资料信息的要求二、资料信息的检索三、资料信息的采集四、实证性材料的采集一、收集资料信息的要求(一)需要收集几个方面的资料信息有关论题已有的研究成果。包括已出版的著作、已发表的论文。有关论题研究的学科基本理论知识。与论题有关的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包括横向比较的资料和相关的背景资料。研究论题所需要的原始材料,即研究对象的有关材料(二)强调占有几种类型的信息资料变化发展的材料互相联系的材料不同看法的材料二、资料信息的检索应熟悉文献资料检索的途径,掌握文献检索的工具和方法,按照文献资料检索的步骤,以快速、准确地收集到所需的资料信息。(一)熟悉检索途径:分类途径、书名途径、著者途径、主题途径(二)使用检索工具:目录、索引、文摘、复印资料、辞书、类书等(三)掌握检索方法:顺查法,倒查法,综合法,追溯法二、资料信息的检索(一)熟悉检索途径分类途径:按文献所属学科进行排列的检索途径。可按学科分类体系查找。书名途径:按书名或文章篇名的字顺排列检索途径。可根据书名或篇名查找。著者途径:按作者姓名的字顺排列的检索途径。可根据著者姓名查找。主题途径:按文献的主题词(关键词)进行检索。上网检索:速度快、效率高、内容新、范围广、数量大。二、资料信息的检索(二)使用检索工具1、目录检索出版图书的工具2、索引检索报刊论文的工具3、文摘检索文献主要内容的工具4、复印资料综合性检索期刊论文的工具5、辞书检索知识资料目录的工具6、类书检索古代诗文、典故、事物等资料的工具二、资料信息的检索(三)掌握检索方法1、顺查法 按文献发表的时间顺序,由远及近追根寻源的检索方法,用于检索理论性和学术性的文献资料。2、倒查法利用检索工具,按文献发表的时间顺序由近及远地查找文献资料。3、综合法综合法是顺查法和倒查法的综合运用,即按选择的需要,划出一定的时间范围,将顺查法与倒查法综合运用。4、追溯法追溯法是以文献后所附的参考资料及注释为线索,追溯查找原文的检索方法。三、资料信息的采集(一)采集的范围(一)采集的范围作者的小说作品作者的小说作品;作者的创作道路和生平作者的创作道路和生平;小说创作的背景材料小说创作的背景材料;与同时代作家作品可作对照的资料与同时代作家作品可作对照的资料;作品的影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的影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人们对作品的评价和研究人们对作品的评价和研究;研究过程中所需要涉及的理论材料和方法论材料研究过程中所需要涉及的理论材料和方法论材料;(二)采集的内容(二)采集的内容理论和方法论材料理论和方法论材料;论据性材料论据性材料;观念性材料观念性材料;(三)采集的方式(三)采集的方式摘摘录,直接摘录文献资料的原文;摘要,摘要,对文献的主要内容所做的摘录;索引,索引,做成自己的目录索引;四、实证性材料的采集(一)开调查会(二)个别访问(三)实地观察(四)表格或问卷调查(五)抽样调查第二第二节节 资料资料的研读与整理的研读与整理一、资料的研读(一)理论类资料的研读(二)文学作品的研读二、资料的整理(一)梳理归类(二)补充缺漏(三)核对材料(四)取舍优选一、资料的研读(一)理论类资料的研读1、吃透:对于基础性的理论,重在吃透。真正吃透了,就是掌握了理论,掌握了理论才谈得上用理论阐述观点,分析事实。因此,吃透了理论类材料,做起文章来就不会直接把理论当成标签硬贴在事例上,成为“观点加材料”。2、笔读:做读书笔记式的研读,把自己阅读时的思考记在笔记本或卡片上。在对别人的理论作研读时,我们自己可能会被触发出闪光的思想和精彩的语言。记下这些的“积极意义”是“可以促使我们在整理自己原始想法的过程中把思想系统化和深刻化,促使我们摆脱那种学而不思的状态”。一、资料的研读如何达到熟透的目的?这也没有什么成规。我只觉得我从前的老师冯文潜先生教我的西方哲学史,使我很受教益。他要我熟读柏拉图的理想国和梯利的哲学史,办法是每读完一章或一节,都要合上书本,用自己的话把原作的大意写成读书报告,个人的评论则写在正文的一侧或下方。冯老师嘱咐我,写读书报告首先要注意自己的概括是否与原意相符,但又不许照抄,要合上书本再写。在做读书报告的过程中,有时自以为读懂了,临到执笔,却又概括不起来,表达不出来,这往往是因为懂得不透的缘故,于是打开原书再看,再合上,再写。这样写完一次读书报告之后,原著的那一部分就不仅懂得比较透彻了,而且也记得比较牢固了冯老师评阅时,不太看重我个人的评论,主要是指出有失原意的地方。我当时暗想,老师有点“述而不作”,但是后来每一回想,越来越觉得从冯老师那里学来的知识最熟透最牢靠。张世英谈谈哲学史的研究和论文写作(二)文学作品的研读文学鉴赏读懂作品,受到作品思想的启示、情感的激发之后,再运用掌握的艺术技巧,进行批评或创造性的批评。文体意识各体文学有其独特的构成要素,表现出不同的审美功能。研究不同的文体,应该注意不同的要素,从富有特征的要素入手。二、资料的整理(一)梳理归类常用方法:如按事物发展的阶段来整理资料的“阶段法”、按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来整理资料的“方面法”、按一定的观点划分资料的“观点法”、按材料本身的属性划分的“内质法”等。分类时一次只能采取一个标准(即一种属性),以避免造成分类体系和层次的混乱。通过梳理分类,可使材料眉目清楚,又可形成基本的纲目通过梳理分类,可使材料眉目清楚,又可形成基本的纲目(二)补充缺漏梳理分类整体审视查漏补缺查看:各类材料是否均衡,材料有无重复,有没有薄弱之处,有没有重要的遗漏。整体审视还需注意,是否全面、充分占有了材料,是否占有了最重要的、关系最密切的材料,是否占有具有典型意义的、有代表性的材料,是否占有了变化发展、互相联系、不同看法的材料等。(三)核对材料凡是有可能写进论文里的材料,写作者都应对材料作进一步的核对,力求无误。常用的验证材料的方法有互证法、内证法、外证法。互证法是通过不同来源的材料相互印证以辨别真伪。内证法是通过对材料本身的逻辑关系进行验证,以鉴别材料的真伪。外证法是作者依赖自己的经验对材料进行验证,看是否合逻辑,是否合情理,也可用其他的类似的材料来检验。(四)取舍优选将材料互相联系起来作比较,选取新颖的、适用性强的材料。有针对性地选材。如选择其精华之处,增补自己的感受;选择其有争议之处,阐明自己的理由。材料经过检验,选取的都是有用的之后,还要汰粗留精,删繁就简,要优选代表性强、可信度高的材料。第三第三节节 材料材料的分析与论点的形成的分析与论点的形成一、概括材料,归纳总结二、分析材料,探究原因三、运用多种科学方法提炼观点四、切入点和创见的形成一、概括材料,归纳总结概括即归纳是我们做研究的重要科学方法。没有归纳就没有分析,我们要尽可能地先运用归纳的方法做科研工作。此外,在对一部分史实(材料)作总结或小结的概括中,往往需要从纷繁错杂甚至完全不相干的事物中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从事物的个性之中找出它们的共性,在对材料的概括中寻找它们的规律性。二、分析材料,探究原因概括不能停留在抓取材料现象中共同的东西,而要同时进行分析,探究其原因。这就是不但要明其然,而且要明其所以然,这样分析问题才可能有深度。在具体分析优选出来的材料时,要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把获得的零散的、表面的、片面的感性材料联系起来进行分析,从中发现未被人认识的新事物、新问题,或从已知的事物或问题中探寻出新的性质、答案与意义。三、运用多种科学方法提炼观点在对材料的分析与归纳中,可以运用多种科学方法提炼观点。可以采取比较法,将两种事物放在一起,通过寻求它们的异同来提炼观点;可以采用表里法,由表及里,透过现象探求材料中的思想本质,从不同角度提炼出与课题相关且有新意的观点等。比较法是比较好掌握,也是本科生做论文运用得较多的一种方法。比较可分为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运用比较法时应注意所比较事物之间的可比性。逆向思维法也是常用的方法,即以原来顺向思维所获得的结论为起点,反向进行思考,辩证地分析材料,提炼出与众不同的相反的观点,使用这种方法分析材料,往往能够实现突破,有所创新。四、切入点和创见的形成切入点:在讨论选题时涉及选题的角度,角度的确定这时还是一个“预设”,当然,围绕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有目的地采集材料,甚至通过这一角度把相关材料串联起来。当材料采集完成,材料的梳理分类就绪,这个“预设”可能就变成了清楚而具体的切入点。创见:创见的形成涉及许多主观方面的因素,如个人智慧、知识基础、研究方法、治学态度等,论文作者应注意培养好奇心与探索兴趣,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开阔的学术视野,从不同视角去思考问题,树立推进性研究态度,坚持发展性研究,参与争鸣性研究,就一定会有自己的学术创见。第四第四节节 研究研究方法的运用和提示方法的运用和提示一、社会历史批评等方法的运用二、精神分析等方法的运用三、形式主义批评方法的运用四、女性主义批评方法的运用五、比较文学批评方法的运用一、社会历史批评等方法的运用强调从文学与社会历史的关系中评价文学的社会性、历史性,从而揭示文学的本质和社会作用。常常不可避免地与审美批评、传记批评相结合,只是侧重点不同。采用研究方法的多少,要根据学科论文写作的需要,不要在一篇论文中夹杂运用数种研究方法,以致论文成了方法的中药铺,内容成了方法的证明书二、精神分析等方法的运用精神分析、心理批评以及传记批评等方法主要运用于解析作家作品!例如:华中师范大学盛中华的孤寂灵魂的苦吟论鲁迅的一种心态及创作一文。从鲁迅的童年不幸、家庭隔膜、思想影响、生活实践等方面探讨鲁迅孤寂的成因,并从作品题材选择、意象塑造、氛围营建等方面追溯孤寂对其创作的影响。作者运用了传记批评、精神分析的方法解析鲁迅的创作心理,揭示了作家深层的心理结构和心理动力。三、形式主义批评方法的运用20世纪80年代,北京大学的吴晓东在人们热衷于对鲁迅思想的再发现时,就关注到承载那些思想的形式,运用叙事学的批评方法,研究鲁迅小说中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以揭示视角本身的认识论价值,在鲁迅观照生活和反映生活的认识层面上把握鲁迅小说的基本特质。论文从反讽的第一人称叙述者、“归乡”叙事模式中的叙事者系列、第一人称叙事的美学特质“距离控制”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探讨叙事者与他所叙述的故事之间的位置关系,探讨反讽叙述作为一种叙事技巧作用于叙述者、作者以及读者,特别是对于读者接受的作用等等,深透地解析作品的视角带给作品的复杂性、丰富性、超越性。他指出鲁迅小说第一人称叙述者的复杂化,是现代小说复杂化的一个标志,在形式层面标志着文学范式的创造性转化。论文作者运用叙事学的批评方法破解“形式的秘密”,丰富了鲁迅文学批评的研究模式。参考:吴晓东的鲁迅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四、女性主义批评方法的运用女性主义批评作为一种开放型的、颠覆性的文学批评,多为中文学科的女性学生所运用,她们似乎比较热衷于这种批判性的批评理论,专注于女性作者特别是以书写女性意识、女性体验为主的文本,或者是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在女权批评和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