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石壕吏》教学设计

举报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 唐诗三首—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反复诵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丰富内涵,体会语言中蕴含的战乱之苦、家国之痛。 3、感受诗人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点】 在字里行间仔细揣摩文中所体现出来的“苦”,家苦、国难、诗人苦闷的灵魂。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在忧国忧民中所体现出来的复杂情感和矛盾心理。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赏析法、表演法、归纳法等。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搜集杜甫的资料,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排练课本剧。老师搜集资料,制作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显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请学生分析这副对联是在歌颂谁?(杜甫) 2、关于杜甫,我们初中阶段已经学过好几首杜甫的诗了,大家能回忆起来吗?老师给大家一些提示,九宫格里你能不能选几个字组成一句诗呢?(出示九宫格提示)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很巧的是,这几首诗刚好对应了杜甫不同的人生阶段。(显示杜甫人生四个阶段的数轴图)后人把杜甫的一生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青年漫游、困居长安、安史之乱、西南漂泊时期,大家可不可以从这些诗作中看出,在杜甫人生不同的时期,诗作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吗?明确:青年时期——满怀豪情、雄心壮志战乱时期——心怀戚戚、忧国忧民漂泊时期——博大胸襟、济世情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同样创作于安史之乱时期的叙事诗《石壕吏》,看看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诗人留给我们怎样的波澜。(板书课题、作者) 二、初读,定基调 1、学生读生字词,教师予以指导、正音。 2、听录音范读,听准字音、听准节奏、听出情感。 3、听完这首诗,大家会发现这是一首什么感情基调的诗呢? (悲伤、凄凉、悲痛、沉郁......) 所以读的速度要怎样? (缓慢一点) 那么请大家有感情地自由诵读课文,一会我们找同学读一下。 4、学生范读。 5、读完课文之后,大家能不能在课文中圈点勾画出一些叙事要素,完成下列表格(显示),并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明确:在石壕村的夜晚,有官吏捉人服役,老妇无奈被抓应役。 三、细读,重品味在那样一个苦难的时代,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让我们把目光聚集到这小小的石壕村,看看老妇一家究竟经历了哪些事情。 1、齐读第一段老师把原文修改了一下,大家赏析一下究竟是原文好呢,还是改文好? 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改文:暮投石壕村,有吏来征兵。 老翁爬墙走,老妇出门看。 明确:原文好。“夜捉人”体现此次征兵是强制性的,百姓们并不愿意去;“夜”写出了官吏晚上趁百姓放松戒备的时候来抓人,写出了他们的阴险狡诈。 明确:“逾”比“爬”好,“爬”感觉老翁比较吃力,“逾”表现出老翁动作熟练,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官吏已经不是第一次来了。 2、一边是官吏的深夜捉人,一边是老翁逾墙逃命,在那样一个苦难的时代,官和民的矛盾无疑是尖锐的。让我们一起齐读第二段。 (1)这句话使用到了什么写作手法?(对比) (2)哪两个正面人物的对比? 明确:官吏和老妇(板书) (3)还有哪些关键词能形成对比? 明确:怒、苦;呼、啼。(板书) 3、这个苦命的家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去听一听老妇的致词。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三段。 (1)这一段的内容能否用第二段的一个字来概括一下? 明确:苦。 (2)那么请大家思考:老妇的苦体现在哪些方面? 找出关键语句,细细品味。 明确:老年丧子之苦、家庭贫困之苦、无奈应役之苦 (3)这几个苦在读的时候情感都是怎样的? 明确:悲痛——哀求——无奈 (4)教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重读,拉长音调,点明情感是层层递进的。 (5)学生范读。 4、大家看到这里有疑问吗?不是说“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为什么只看到了老妇的致词,官吏的呵斥在哪儿呢? 明确:隐藏在了老妇的致词中,藏问于答,明暗结合。 小活动:补全官吏和老妇的对话,排练课本剧。 (找学生出演) 四、悟读,感情怀 目睹了石壕村这对夫妻的生离死别,诗人睡着了没有? 从哪一句诗可以看出? 明确: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1)请大家展开合理想象:深夜里的哭声,那是____(谁)的_________(怎样)的哭声? 明确:孩子的母亲——悲痛、迷茫老翁——不舍、难过邻居——悲痛、不舍诗人——悲痛、同情 (2)唐朝曾经是一个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的朝代,为何会变成这样?明确:安史之乱(PPT出示写作背景)(板书) (3)诗人面对山河破碎的景象,面对家破人亡的百姓,他的内心无疑是悲痛的。可是,面对官吏残暴的行径,杜甫为什么一直保持着沉默呢?(显示杜甫生平) (4)杜甫矛盾的点在哪里?明确:一方面杜甫不希望看到国家灭亡;另一方面他也同情百姓,不想他们上战场牺牲,但是却又无可奈何。因为他深知:有国才有家。 五、课文总结 在国家陷入这样一场空前灾难的时候,杜甫用他自己的心去感受战乱中生命的痛苦,所作的“三吏”“三别”真实地记录了人民的苦痛,这些诗篇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浩大的历史画卷。所以后人称杜甫的诗叫做——诗史。 六、沉淀情感,齐读课文学生配乐朗读。 七、拓展练习 这首诗叙事冷静,藏而不露,还隐去了多个场景,比如作者投宿所见、老翁老妇作别、作者老翁道别等等。请你任选一个场景,将其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出来,可以使用环境、对话、动作等描写。 八、板书设计 石壕吏 杜甫 吏 —————— 妇 战乱 怒 —————— 苦 一.选择题(共 2小题)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按“暮”到“夜”,再到“夜久”,最后到“天明”的时间顺序来叙述故事的发展变化。 B.诗开篇两句直叙其事,点明投宿的时间和地点,其中“捉”字写出了官吏手段的强硬,表现官吏的霸道和凶残。 C.诗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形成强烈的反差,形象地写出“吏”与“妇”的矛盾。 D.“独与老翁别”的“独”字,写出了诗人天明告别时孤单失落的感受,流露出他对后面旅程充满担忧的惆怅心情。 2.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老翁早已超过服兵役的年龄,但仍然要被“抓丁”,由此可见世道的混乱及横征暴敛的祸害。 B.“呼”“啼”“怒”“苦”,把矛盾的尖锐性揭示出来,表现了差吏如狼似虑的狰狞,以及老妇悲苦痛哭的凄惨。 C.诗中“更无人”与母、孙的存在,在逻辑上存在矛盾,表现了老妇的机智;不想让官吏把人都抓走。 D.一个“久”字,不仅说出这件事折腾了很久也表露出诗人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心酸、悲哀、无奈、同情、激愤。 二.基础知识(共 4小题) 3.杜甫(712年﹣770年),字_________,自号_________。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_________”,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4.“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三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别”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石壕吏》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间接地反映了当时人民生活的贫困、社会的黑暗,抒发了诗人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6.给划线的字注音 戍 ( ) 老妪 ( ) 幽咽 (  ) 7.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吏: (2)投:  (3)逾: (4)一何:  (5)前致词: (6)戍:  (7)附书至: (8)新:  (9)已: (10)更无人:  (11)乳下孙: (12)去:  (13)完裙: (14)老妪:  (15)幽咽:  三.默写8.诗句默写。 (1)吏呼一何怒,_________! (2)_________,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3)夜久语声绝,_________。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4)《石壕吏》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渲染出了县吏的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 (5)《石壕吏》中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 (6)《石壕吏》中杜甫借老妪之口道出的关于生死的哲理性思考的句子: _________, _________ 《石壕吏》教学反思 对于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起初心里是真没底。要展现一堂优质的、互动多、氛围好的课堂,现代散文是首选,古诗文实在不是上佳选择,况且又是一首充满悲痛和凄凉的叙事诗。整个过程真可谓再三修改完善,几易其稿,期间多次请教研组的老师们观课磨课,才最终定稿。直到真正讲课的那天,心中仍旧是忐忑的。在这里把这堂课的一些教学思路和课后反思记录下来,以使自己能够更好的审视文本,审视自己的教学。 1、主问题的设计《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古体叙事诗,虽然篇幅不算长,但较之于学生之前学的唐诗,可讲内容还是很多的。如果满堂问,或者碎碎问,那么学生很容易满头雾水,抓不住重点。主问题就像文本中的桥梁,贯穿全篇,主问题的设计既要言简意赅,抓住重点,又要有一定的厚度。在对文本的进一步研究中,我确定了以“寻找老妪的‘苦’。”这一主问题贯穿全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仔细揣摩文中所表现出来的“苦”。在课堂中,学生很自然的就抓住了“新”、“已”“完裙”等词语或者句子来体会战乱之苦、贫困之苦、应役之苦等的家庭之苦,从而进一步引申到安史之乱后国家之灾难,诗人之情感。这样,整篇课文就被紧密的贯穿联系起来。 2、朗读的层层推进《石壕吏》语言朴实而真挚的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副凄苦的画面。只有层层推进的朗读,才能让学生进一步感知那个特定年代的悲苦画面,与诗人心灵相通。在朗读的设计上,我主要设置了三个环节。 一)、读准字音是基础; 二)、读出节奏是提高; 三)、读出情感是升华。第三个环节的设计并没有明显的在课件中展现,而是贯穿于整个课堂中。先初读,了解文章的感情基调;再细读,品味文章中的苦;最后悟读,感悟诗人简洁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浓厚情感。特别是让学生充分赏读了文中的“苦”,体会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后,学生带着感知来读,虽然没有读得悲天悯人,读得怆然泪下,但是在情感的进一步解读升华中,学生从关注技巧读升华到关注情感读,读的也是真情流露,入情入境,动情动心。 3、情感的细致揣摩对于本文的情感,学生们比较直观的认识是作者对老妇人一家的同情和对差吏的憎恨。如果仅限于此不免显得肤浅。在此,我自然而然的用问题引导学生们自主质疑:“既然杜甫对老妇人一家非常同情,对差吏非常增恨,却为什么一直保持沉默呢?”,并借助杜甫生平的介绍,由此引发学生有深度的思考交流。因为当时国家在战乱之中,需要用兵,作者虽然同情人民,但是也是希望战争赶紧结束,所以没有制止。所以,此时此刻,杜甫的内心是极其矛盾的,国家需要征兵,人民也需要安定,他把国家和人民都放到了自己的内心,这就是杜甫忧国忧民的心。由情感的矛盾升华情感,对诗人情感的解读变得更有深度了。4、课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