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五三中学高三地理期末试题含解析

举报
资源描述
湖北省荆州市五三中学高三地理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2分) 1. 下图是我国中部某村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完成下面小题。 4. 关于该村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位于我国东部地区 B. 有大量外来人口涌入该村 C. 性别比例失调 D. 受经济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率高 5. 该村可能面临的问题有 ①养老服务难以保障②加重就业困难③劳动力短缺④土地养老杯水车薪⑤人口不断增长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③④⑤ 参考答案: 4. D    5. B 【4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村青壮年劳动力人口少,少年儿童及老年人口比例大,说明该地人口迁移以人口迁出为主,经济落后,不可能位于发达的浙江省沿海地区,应位于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这里经济落后,医疗卫生条件差,由于经济落后,收入低,大量年轻劳动力迁出到发达地区就业,受经济因素影响该地人口迁移率高,ABC错,D正确。据此分析本题选D。 【5题详解】 读图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该村人口迁出比例大,以中青年劳动力为主,当地劳动力短缺,养老服务难以保障,①对;由于大量劳动力人口迁出,当地就业压力小,②错;由于大量劳动力迁出,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不足,土地养老杯水车薪,③④对;由于大量劳动力迁出,导致该地人口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⑤错。据此分析本题选B。 2. 下图为1953-2015年我国总人口和儿童人口变化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5. 由图可知,我国(   )。 A. 儿童总人数持续下降 B. 儿童人口所占比重先升后降 C. 总人口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D. 2000年后,总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6. 根据上图推断,下列关于我国人口说法错误的是 (   ) A. 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 B. 青壮年所承担的养老压力越来越大 C. 儿童比重下降,所以要全面放开计划生育政策 D. 1982年后,儿童人口数下降,与计划生育政策有关 参考答案: 5. B   6. C 5.根据图示数值可知,儿童总人数先上升,后下降;儿童人口所占比重先上升,后下降;我国总人口的增长速度整体上是减慢趋势;2000年后,总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减慢,B项正确。 6.根据图示推断,我国人口老龄化整体上是越来越严重;人口老龄化严重,青壮年所承担的养老压力越来越大;儿童比重下降,但仍要坚持计划生育政策,应有计划调整,而并非全面放开;1982年后,儿童人口数下降,与计划生育政策有关,C项错误,符合题意要求。 3. 图18为太阳系(局部)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为距离太阳最近的大天体,椭圆为天体的运行轨道。读图回答51~53题。 51.属于卫星的天体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2.天体②的地表最高温度远高于地球,其主要影响因素可能有(   ) ①天体的公转周期长     ②天体的自转周期长  ③与太阳的距离较近     ④天体外围的大气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① 53.设天体①的公转周期为T,自转周期为t, 1昼夜(昼夜更替1次)为D,1周年(公转1周)为Y。若2T=3t,则(   ) A.3D=2Y          B.2D=3Y          C.D=2Y          D.2D=Y 参考答案: D  B C 4. 对大城市功能区中CBD(中心商务区)描述正确的是 A.应布置在居住区中心,靠近工业区 B.应布置在多种运输方式衔接地带 C.应布置在城市中心,靠近居住区 D.应布置在工业区、多种运输方式衔接地带 参考答案: C 5. 下图是我国某乡村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2. 上图示乡村的人口增长现状是 A. 少儿比重大,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 环境优美,老年人口迁入多 C. 医疗卫生水平高,人口死亡率下降    D. 受经济因素影响,人口迁出率高 13. 该乡村人口现状给当地带来的不利影响是 ①土地撂荒,水土流失加剧 ②养老服务难以保障  ③劳动力短缺 ④就业压力增加 ⑤环境人口容量提高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⑤    D. ①③⑤ 14. 上图示乡村可能位于我国的 A. 浙江沿海地区    B. 河南中部地区    C. 新疆南部地区    D. 上海郊区 参考答案: 12. D    13. C    14. B 12. 图示该乡村青年人口比重大,少儿比重小;受经济因素影响,大量的青壮年人口外出务工,老年人口留守乡村,导致人口迁出率高,老龄化高;随着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水平在提高。选D正确。 13. 大量的青壮年人口外迁,老年人口留守乡村,该乡村老服务难以保障,且青壮年劳动力短缺;总人口减少,环境人口容量提高。选C正确。 14. 该乡村应位于河南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慢,乡村心入低,导致青壮年人口大量外迁;浙江沿海地区,乡村经济发达,外迁现象少;新疆南部人口稀少,且多少数民族,外迁不明显;上海郊区都已经城市化。选B正确。 6. 下列四大高原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较频繁的是:            A.云贵高原        B.青藏高原      C.黄土高原    D.内蒙古高原 参考答案: A 7. 图10中a、b、c、d四点为甲地气旋过境时的风向。读图回答15~16题。 图10   15.图中甲地 A.位于北半球  B.位于南半球 C.天气晴朗  D.昼夜温差增大 16.图11中与a—甲—b一线上空等压面的剖面线相符合的示意图为    图11 参考答案: B C 8. 李白将乡愁寄予一轮明月,余光中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席慕容认为乡愁是一种模糊的惆怅……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都会寄乡愁于笔端,表达思乡之情,这些乡愁都是基于文化范畴的对故乡的思念与怀想。正如《人民日报》的评论所言:“记住乡愁,就是记住社稷。记住乡愁,就是记住祖宗。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恩情。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根本。”若从地理角度解读乡愁,其意蕴与内涵应有所拓展。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5. 乡愁产生的地理原因不包括 A. 人口迁移    B. 经济全球化    C. 城市化    D. 逆城市化 6. 下列地理现象中不能体现乡愁的是 A. 个别投资者因为个人偏好,选择在工业区位条件并不十分优越的地方建厂 B. 2017年2月2日,多条高速公路因为车流量太大短时间封闭 C. 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 D. 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民俗博物馆和民俗村 参考答案: 5. D    6. C 【5题详解】 人口迁移使身在他乡的人们终日被异域文化包围,身在他乡的游子能深刻感受别样乡愁;城市化使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使其生活方式改变,农村地区变成城市地区,使建筑等景观变化,城市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导致环境污染,人们怀念过去的青山绿水,产生田园乡愁;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的背景下,科技的较量,经济的比拼,文化的冲突过程中产生失落与焦虑,这是一种民族乡愁,故选D。 【6题详解】 民俗村民俗博物馆就是要记住我们的文化根脉,记住乡愁就是记住祖宗,记住根本,ABD项都反映了人们回乡思念家乡的理念,故选C。 9. 我国南水北调方案中涉及的某水源地总面积约94700km2,表1为该地区域部分土地覆盖类型面积构成,下图示意该区域部分土地覆被类型的地形构成据此完成 表1 部分土地覆被类型面积构成 类型 箭竹及灌丛 阔叶林 旱地 水田 石砾地、裸地 高山灌丛草甸 比重(%) 28.90 25.30 10.40 3.10 5.70     该水源地位于 A.长江三峡谷地        B.青藏高原        C.汉江谷地          D.江南丘陵 参考答案: C 解析该地为亚热带,且为调水的水源地、谷地。选C,汉江谷地。 10. 甲地位置40oS、120oE,乙地位置40oN、20oW,甲地在乙地的 A、东北方      B、西南方      C、东南方      D、西北方 参考答案: C 11. 阅读地理示意图回答 关于甲乙丙三图叙述正确的是 A.丙图是甲图垂直方向气流运动示意图 B.图乙中D处正受到图丙所示气流控制 C.图乙所示天气系统和图甲中AB所示天气系统相似 D.图乙中天气系统和图丙中天气系统形成的天气状况相同 参考答案: C 12. 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 图中①、②、③、④位于谷地的有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4. 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A. 在甲处可见乙、丙、丁三处的地物 B. 该地区地形破碎、沟谷发育 C. 丙地位于甲地的正北方向 D. 该地区最高地点海拔不超过2 600米 参考答案: 3. C    4. B 3. 谷地地势低于两侧,等高线应向数值高的地方凸出(凸高为低),因此①、④为谷地,①、③处为山脊(凸低为高)。C正确。 4. 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可知,该地区地形破碎、沟谷发育,B正确。甲与乙地之间有山脊;甲和丁之间为凸坡(上缓下陡),因此在甲处可不到乙、丁处的地物,A错误。依据图右上角指向标可知丙地位于甲地的东北方向,C错误。该地区南部(图的右下角)最高地点海拔超过2 600米,D错误。 13. 1.若右图是地球侧视图,MN为赤道,图示部分既是西半球又 是夜半球且北京正午人影将越来越长,则此时北京时间为: A.3月21日3:20       B.3月21日15:20 C.9月23日3:20       D.9月23日15:20 参考答案: D 14.   ] 下图为“某城镇年内风频统计及工业区划示意图”。读图,回答第7—8题。 7.对该城镇环境影响最小的工厂是 A.①       B.② C.③       D.④ 8.该城镇东南部适宜规划 A.仓储物流中心 B.高档住宅小区 C.中心商务区 D.休闲度假 参考答案: D  A 15. 美国农村人口大规模迁移始于20世纪20年代,结束于60年代,均为自发性的移民。1920~1930年农村移民主要迁往大城市,规模较小,且与教育程度呈正相关。1930~1960年农村移民与教育没有相关性,规模较大,与非农区经济呈正相关。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一般而言,农村人口大量离开农业地区将使原农村地区人民生活大为改善,但是这种现象并没有在1920~1930年的美国出现,可能是当时(   ) A. 大量中老年农村劳动力离开农村 B. 国家配套政策扶持农业经济发展 C. 美国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高 D. 美国城市工业以高精尖产品为主 2. 1930~1960年美国农村移民与教育没有相关性,其背景应该是(   ) A. 农业经济发展迅速萎缩 B. 非农区的经济迅速发展 C. 国家政策号召大量移民 D. 城乡经济水平差别缩小 3. 根据1930年美国前后农村移民规模的差异,体现出1930年前后美国(   ) A. 迁移距离的差异 B. 科学水平的差异 C. 交通水平的差异 D. 工业规模的差异 参考答案: 1. C    2. B    3. D 【1题详解】 由1920~1930年农村移民主要迁往大城市,  规模较小,且与教育程度呈正相关可知,这一时期不可能是大量中老年人离开农村,A错误;国家配套政策扶持农业经济发展,会促进农村发展,与题干不符,B错误;美国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高,农村人口大量增加,迁移量小,影响了原农村地区人民生活大为改善,C正确;这一时期美国正处在工业初级阶段,D错误。 【2题详解】 由1930~1960 年农村移民与非农区经济呈正相关且规模较大可知,非农区的经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