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门市五三高级中学高三生物联考试题含解析

举报
资源描述
湖北省荆门市五三高级中学高三生物联考试题含解析 一、 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单细胞浮游植物杜氏盐藻是最耐盐的光合生物之一。研究发现,K+浓度对杜氏盐藻的生长繁殖具有重要作用。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 每天需定时对杜氏盐藻逐个计数以绘制生长曲线 B. 4mmol/L的K+对杜氏盐藻生长繁殖具有抑制作用 C. 杜氏盐藻的高耐盐性是其与环境共同进化的结果 D. 若将K+替换成Na+,则得到的实验结果也是一定相同 参考答案: C 【分析】 探究K+浓度对杜氏盐藻的生长繁殖的影响,自变量是钾离子的有无和浓度,不同浓度的钾离子浓度和空白对照相比,可以看出不同浓度钾离子的作用是促进还是抑制,不同浓度浓度钾离子之间相互对照,可以看出不同浓度的作用效果。 【详解】A、每天定时对杜氏盐藻取样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绘制生长曲线,A错误; B、空白对照0mmol/L相比,4mmol/L的钾离子对杜氏盐藻生长繁殖具有促进作用,B错误; C、杜氏盐藻的高耐盐性是与其环境共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 D、若将钾离子换成钠离子,培养液都是高盐溶液,则得到的实验结果不一定相同,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对于上述曲线的解读能力,理清自变量和因变量,并分析曲线变化的内在机制。 2. 核酸对紫外线的最大吸收峰在哪一波长附近           (      ) A.  280 nm     B.  260 nm      C.  200 nm     D.  340 nm 参考答案: B 3. 将某种植物置于CO2浓度适宜、水分充足的环境中,温度分别保持在5℃、15℃、25℃和35℃下,改变光照强度,测定CO2的吸收速率,得到图1所示的结果。处理图1中有关数据得到图2、图3。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当光强小于1时,温度是呼吸作用的限制因素,不是真正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 B.当光强大于7时,25℃ 比15℃条件下植物的有机物的合成速率大 C.图2表示在5℃—35℃下该植物最大光合作用速率的变化 D.图3表示在5℃—35℃下该植物呼吸作用速率的变化 参考答案: C 4. 下列有关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分析有错误的是(    ) A.种在湖边的玉米,长期被水淹,生长不好,其原因是细胞有氧呼吸受阻 B.陆生植物不能长期忍受无氧呼吸,其原因是产生的乳酸对细胞有毒害作用 C.人体成熟红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分解葡萄糖,产生乳酸,获取能量 D.人体在剧烈运动后,会感到肌肉酸痛,是因为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在细胞中积累导致。 参考答案: B 5. 下列关于基因、性状以及二者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的前端有起始密码子,末端有终止密码子     B.基因能够通过表达实现遗传信息在亲代和子代之间的传递     C.性状受基因的控制,若基因发生突变,该基因控制的性状也必定改变     D.通过控制酶的合成从而控制性状,是基因控制性状的途径之一 参考答案: D 6. 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来自食物中的糖原在内环境中被分解为单糖后,在被组织细胞摄取利用 B.处于寒冷环境中时,皮下血流量增加,将体内热量更多的带向体表,以维持体温 C.剧烈运动时大量流汗,需及时补充清水以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稳定 D.人体内环境酸碱度的调节,与细胞呼吸关系密切 参考答案: D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解答】解:A、食物中的糖原在消化道内中被分解为单糖,A错误; B、处于寒冷环境中时,皮下血流量减少,散热量减少,B错误; C、剧烈运动时大量流汗,需及时补充淡盐水以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稳定,C错误; D、人体内环境酸碱度的调节,与细胞呼吸关系密切,D正确. 故选:D.   7. 下列有关人体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内水分减少,代谢速度减慢是细胞衰老的重要特征   B.癌变是细胞的正常基因突变成原癌基因的过程   C.寄主细胞因病毒的增殖释放而死亡不属于细胞凋亡现象   D.癌细胞容易在体内转移,与其细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有关 参考答案: B 8. 生物实验中常用盐酸处理实验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盐酸解离根尖的同时也为龙胆紫染色创造酸性环境 B.盐酸处理染色质能促进DNA与吡罗红结合 C.盐酸浓度过高会破坏过氧化氢酶的空间结构导致其失活 D.盐酸处理细胞有利于健那绿对线粒体染色 参考答案: C 【考点】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分析】盐酸是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处理实验材料的物质.在观察有丝分裂实验中要用盐酸解离根尖,使细胞相互分离开来;在观察DNA和RNA分布实验中要用盐酸处理细胞,使细胞通透性增大;盐酸浓度过高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导致其失活. 【解答】解:A、在观察有丝分裂实验中要用盐酸解离根尖,使细胞相互分离开来;解离后要用清水漂洗,防止解离过度,A错误; B、甲基绿和派洛宁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其中甲基绿能使DNA呈绿色,B错误; C、酶的作用条件温和,浓盐酸能破坏酶的空间结构而使酶失去活性,C正确; D、健那绿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即线粒体的染色必需在活细胞中进行,而盐酸能破坏细胞的结构导致细胞死亡,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细胞中DNA、RNA 的分布、PH对酶活性的影响及观察细胞中线粒体实验中盐酸的作用,对于此类试题,学生需要加强对实验原理及操作过程的学习,明确实验试剂的使用目的与注意事项. 9. 处于有丝分裂过程中的动物细胞,细胞内的染色体数(a)、染色单体数(b)、DNA分子数(c)关系如图所示,此时细胞所处时期是(  ) A.后期和中期   B.中期和前期 C.后期和末期   D.间期和末期 参考答案: B 10. 6.人类遗传病发病率逐年增高,相关遗传学研究备受关注。据下图A和图B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图A中发病率的调查和图B中遗传方式的调查,都应该在人群中随机取样调查 B.图B中7号个体完全不携带这两种致病基因的概率是2/3 C.图示中有关遗传病均不能利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进行产前诊断 D.多基因遗传病的显著特点之一是成年人发病风险显著增加 参考答案: D 11. 关于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A.病毒是一种生物,在分类上属于原核生物 B.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细菌的遗传物质只有DNA C.由于病毒体内只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所以病毒需要营寄生生活 D.获取大量病毒的方法是将其接种在营养齐全的培养基上培养 参考答案: B 12. 下列有关种群及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的密度大小 B. 样方法可以精确测量种群密度 C. 群落的垂直分层有利于群落丰富度的提高 D. 弃耕的农田,若干年后一定会变成森林 参考答案: C 【分析】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生物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死亡率等。稳定型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内是处于动态平衡的或者说在近期内相对稳定。 群落: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由光照决定的,动物的分层现象由食物和栖息场所决定。 【详解】A、种群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不能预测种群的密度大小,A错误; B、 样方法是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之一,不能精确测量种群密度,B错误; C、 群落的垂直分层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有利提高于群落丰富度,C正确; D、 弃耕的农田,只有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若干年后会变成森林,D错误; 故选:C。 【点睛】1、种群密度:单位空间内某种群个体数量。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标志重捕法。 2、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即内因是群落演替的决定因素。 (2)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 弃耕农田在自然状态下不一定会变成茂密的森林,也要受环境条件约束,可能会停留在演替过程中某一阶段。 13. 某种蜗牛形成的上下相互叠压的群体中,位于下方的个体通常发育成雌性,而位于上方的个体则通常发育为雄性。这一事实不能表明环境因素会影响   (  ) A.雌雄性别分化      B.性染色体组成 C.遗传信息执行        D.细胞分化方向 参考答案: B 14. 下图是某DNA片段的碱基序列,该片段所编码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为“…甲硫氨酸-精氨酸-谷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缬氨酸…”(甲硫氨酸的密码子是AUG,谷氨酸的密码子是GAA、GAG)。则该DNA片段(      ) A.含有两个游离态的磷酸,5种碱基     B.转录的mRNA片段中至少有18个核糖核苷酸 C.转录的模板是甲链,其中的碱基序列代表遗传信息 D.箭头所指碱基对被替换,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不会改变 参考答案: B 15. 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可以使细菌死亡,HIV感染T细胞后可以造成T细胞大量死亡,那么噬菌体和HIV利用细菌和T细胞的物质中主要的不同是(  ) A.组成蛋白质的原料 B.构成核酸的原料 C.营养成分 D.无机盐 【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专题】教材经典实验;蛋白质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分析】1、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HIV的遗传物质是RNA.     DNA RNA 基本单位 脱氧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碱基 A(腺嘌呤)、C(胞嘧啶)、G(鸟嘌呤) A(腺嘌呤)、C(胞嘧啶)、G(鸟嘌呤) T(胸腺嘧啶) U(尿嘧啶) 五碳糖 脱氧核糖 核糖 磷酸 磷酸 磷酸 分布 细胞核(主要)、线粒体、叶绿体 细胞质(主要)   2、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解答】解:噬菌体利用细菌的脱氧核苷酸来合成自身的DNA,而HIV的遗传物质是RNA,其利用T细胞的核糖核苷酸来合成自身的遗传物质.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艾滋病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识记艾滋病病毒的遗传物质及繁殖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参考答案: B 16. Ca2+能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利于突触小泡和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将引起的效应是(  ) A.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 B.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减缓神经冲动的传递 D.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参考答案: A 【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由题意中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钙离子的通透性,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