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历史总复习必考重点复习提纲(精华版)

举报
资源描述
2023年中考历史总复习必考重点复习提纲(精华版) 一、古代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 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 政治上:(1)采用皇帝称号,创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的皇帝制度; (2)从中央机构的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负责行政;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太尉:负责军事)到地方郡县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建立了一整套官僚体系。 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便于经济交流) 文化上:统一文字(便于文化交流);焚书坑儒(加强思想统治) 2、中央集权的发展 汉:政治上: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经济上:收回铸币权,盐铁专营权(为巩固大一统奠定物质基础) 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治) 唐: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重视人才。 经济上:实行租庸调制。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巩固唐王朝的统治。 文化上:实行科举制。科举制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元:建立行省制度。 明:政治上:废丞相,权分六部,建立厂卫制度。 清:军机处的设置(军机大臣只能传达皇帝旨意,无决定权)---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统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二、古代经济制度:建立在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基础上的封建制生产关系。 1、秦、汉、唐见上面整理的内容。 2、宋:(1)两宋时期出现“苏湖熟,天下足”标志经济重心南移正式形成。 (2)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专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 (3)出现适应市民阶层文化需求的各种生活形式。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肆”。 (4)科技:宋制成指南针,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条件;火药开始广泛应用于军事上;毕昇发明活字印刷。 (5)文官制度的建立。 3、明: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4、清:闭关政策实施: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三、民族边疆及统一问题 民族关系呈现的主要形式为战争与和平,它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表现。中国民族关系的主流是民族融合(和平)。 我国古代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和相互融合 1、秦朝对匈奴:派蒙恬北击匈奴;修长城抵御匈奴。 2、汉初汉元帝时期与匈奴和亲,昭君出塞,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汉武帝时,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学习汉族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4. 唐朝的民族政策:开明平等、恩威并施的民族政策。唐朝民族融合的主要途径①和亲——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唐蕃“和同为一家”②会盟——821年,唐与吐蕃会盟③册封——唐玄宗册封回纥、靺鞨、南诏首领 ;讨伐厥,俘获其首领不杀,还授官赐宅。④设置机构,加强管辖——唐太宗设置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域,武则天设置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 5. 元朝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逐渐形成了一个新民族——回族。设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的行政区域。 6、清朝前期,乾隆粉碎大小和卓叛乱后,设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统治。顺治册封达赖,康熙册封班禅;雍正时,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乾隆时创立“金奔巴瓶制度”。大大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管辖。 7、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基本统一。 8、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原则立场:一个中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担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四、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近代化的含义:近代化也叫现代化,是指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并由此引起的一系列变化。近代化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思想文化上的大众化。 近代化的起步 (1)起步阶段:(1840年—1895年)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洋务派(地主阶级)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只限于“器物”层面,是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是经济领域的近代化。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军事工业是安庆内军械所,规模最大的军事工业是江南制造总局,设备最齐全的船舶修造厂是福州船政局。洋务派创办的最大的民用企业是上海轮船招商局(也是第一家航运企业、第一个民用企业);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厂是汉阳铁厂。创办最早的一所新式学校是洋务派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同时又促进了文化和军事领域近代化的起步。对外国经济侵略也有一定的抵制作用,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1927年) 由“器物”层面发展到“制度”层面,再上升到“观念”层面。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不仅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更要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使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 1895年的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诏书,宣布变法,标志戊戌变法即百日维新开始。戊戌变法在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不仅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还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准备了条件。失败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表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1894年孙中山创立了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的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机关刊物为《民报》,政治纲领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被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它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又称辛亥革命。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用暴力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但其共同目的都是要发展资本主义。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作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失败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中外反对势力相互勾结共同镇压革命。教训: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忙于战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一个短暂发展。 北洋军阀政府在文化领域极力推行尊孔复古政策,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进行了新文化运动,把矛头对准封建正统思想。口号:民主与科学【称“民主”为“德先生”;“科学”为“赛先生”】 内容:“四提倡、四反对”作用:是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之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注:新文化运动的最大功绩是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以宣传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思想)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3)曲折前进阶段:(1927年—1949年) 中国近代化步履维艰。在官僚资本主义、日本帝国主义压迫下,在战争的破坏下,民族工业纷纷破产。但在同时,中共根据地、解放区的新民主主义经济产生,出现了近现代化进程的新曙光。 (4)新中国的现代化:(1949年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外交、社会生活等各方面获得了全方位的发展。政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逐步健全。经济:1953年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由于“左”的错误等影响,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遇到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2、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过渡时期是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时期。 (2)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1950—1952):1950年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巩固了新中国政权。 (3)1953—1957年 “一五”期间,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改变,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形成。交通运输业也发展迅速,武汉长江大桥提前建成;通往西藏的三条公路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初步建立独立的工业化体系。 (4)从1953年开始,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农业合作化,引导农民走集体化的道路。建立了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进一步提高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期间,涌现了许多先进人物。有克服重重困难打出大庆第一口油井的“铁人”王进喜;有解放军好战士雷锋;还有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他们共同的最可贵品质是:艰苦创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6)1958年由于“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大炼钢铁、浮夸风、共产风、平均主义、大锅饭),加上三年的自然灾害和苏联的背信弃义的行为,造成了1959~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1960年,党中央决定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从1962年开始,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1966—1976十年文革,以阶级斗争为纲,民主与法制遭到破坏,经济发展缓慢。 教训(启示):①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②经济建设要立足国情,尊重客观经济规律。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1935年的遵义会议;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是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2)1978年开展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形成了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3)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主要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②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崛起改变了农村单一的产业结构,推动了城镇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此后,农村改革日益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农村改革的成功,带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其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它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增强了国有企业活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5)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变了单一公有制经济的结构,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结构;改变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形成了政府宏观调控、以间接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6)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三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