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主题读写 养浩然正气祛内外邪气

举报
资源描述
2022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 (第1765期) 本期主题:养浩然正气,祛内外邪气 【作文导写】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扶正祛邪”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扶正”指扶助、补益人体虚弱不足的正气,使身体恢复正常状态;“祛邪”指祛除使人体发生疾病的一切外在致病因子。中医疗治坚持“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非常重视对“正”即人体自身机能的生发保护。 以上文字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扶正祛邪”,原意指邪正的发展、转化。疾病的发生、变化在于邪正的盛衰变化。正气充沛,则抵抗力强,疾病自然减少、消失;正气不足,则疾病就会发生、发展。所以,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扶助正气,祛除邪气。 中医哲学观带给我们的自然不仅仅是祛除身体疾病的力量,更在于对于我们人生价值观念的引导。当今世界,正是价值观念剧烈冲突、碰撞的时候,青少年成长成才之际,如果不擅长培育浩然正气,则容易在“精神”上出现疾病,误入歧途。另外“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也告诉我们,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国家发展,不能容忍“致病因子”的存在,有了小问题必须及时处理,不能酿成大祸,伤及自身之“正”;在处理问题时既要敢于下手,又要注意不能“伤正”。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结构,从中医治病需要“扶正祛邪”,再到青少年成长中的“扶正祛邪”,到国家发展的“扶正祛邪”,逐步深入论述。可以谈为何要“扶正祛邪”,采用正反对比手法论证“扶正祛邪”的重要性;可以谈如何“扶正祛邪”,通过涵养正气低于邪气侵袭,有了“邪”不能讳疾忌医,要敢于暴露并“动刀”将其祛除。 参考立意: 1.扶正方能祛邪。 2.邪不压正,自古如此。 3.祛邪需要勇气,扶正则要正气。 佳作品读 【佳作赏析】 养浩然正气,祛内外邪气 “扶正祛邪”乃是中医扶正固本、祛除邪祟的治病救人之法。治疗身体之疾如此,养护人生又何尝不是?面对红尘滚滚,世俗纷纷,当如何抵御邪气侵袭,唯有养一身浩然正气才能强基固本,不入“病”途。 “乱花渐欲迷人眼”,多少名利现在大行其道,张牙舞爪。一众网红热衷于赚流量、博眼球,一众少年贪享乐、重安逸。少男少女高呼“颜值即正义”,浓妆艳抹、搔首弄姿,只为在某些视频平台引流,粉丝数、点赞量成了他们心中最崇高的追求。金钱、名气,轻易攻陷这些少年的心。为何?只怪其正气不足,精神空虚,才会让社会的歪风邪气肆意侵袭。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世界总有人即使身处黑暗,也常心向光明。纵遭人冷眼,雷海为却热爱诗歌,终于在诗词大会中脱颖而出;常被人歧视,宋彪却苦练技能,终于在世界技能大赛中斩获金牌。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其处境有多少艰难困扰?其周围有多少歪风侵袭?其生平又有多少无眠长夜?面对人生之迷途,现实之枷锁,唯有一身正气者赢,唯有一生要强者胜。 个人如此,社会又何尝不是?唯有一代代青年人,无数个个体,都养一身正气,方能让这土地上长满庄稼,而非滋生野草。 为何某知名女主播因偷税漏税被处罚后,网上会一片叫好?为何某公知发表侮辱英烈言论后被处罚时,群众们齐声点赞?又为何反映志愿军精神的电影《长津湖》上映后,票房会不断刷新纪录?天下苦流量久矣,厌邪气久矣。一个健康的社会,是不能容忍宵小之辈一直跳脱下去的,正气终有压倒邪气的一天。 当今世界局势动荡,俄乌冲突加剧,香港疫情爆发。越是这种时候,越需要国家社会正本清源,扬社会正气,祛社会邪风,形成一股正能量的全社会的认知。 其险也若此。人若正气不足,则脾胃虚弱,易遭邪气入侵,易有身体之疾;心若正气不足,则精神空虚,易受名利干扰,会有心理之疾;国若正气不足,则思想混乱,易受外部势力蛊惑,会有动荡之忧。 吾善养浩然正气,唯有养得了正气,才有人生的底气,才有面对未知的勇气,方可一往无前,无往而不利。 为人处世 人生是一场直觉   《源氏物语》最著名的两个中文译本,一个是丰子恺版,一个是林文月版。   林文月的表弟是连战,外祖父是连横,老师是台静农,她家中的客厅里常常往来林海音、董桥等人的身影。台湾大学有一座“望月楼”,有人开玩笑说——望的就是林文月。   1978年12月的某个冬夜,林文月终于翻译完成《源氏物语》全本54帖。丈夫和一双儿女已经沉沉睡下,从窗口远眺过去,整个台北都在安眠,只剩下稀稀落落的灯光。     “我当时感觉紫式部就站在我身后。”   从1973年开始,历经五年半,这部日本平安时代的巨着终于被林文月翻译成为中文。   这五年半以来,她的写字桌桌面布局从未改变:书桌正中间放着《源氏物语》古文的底本,在一边放着3种日本现代文译本,古文底本下面则放着两种英译本。     平时她备课或给家人老师写信,就直接压在这层层叠叠的各种《源氏物语》书籍之上写。     2012年10月底,林文月第一次来到北京。站在北大的讲台上,她并没有多谈《源氏物语》的翻译,反而是讲了她的两篇回忆性的散文:《江湾路忆往》和《我所认识的刘呐鸥》,回忆她童年时期在上海日占区的生活。     没有礼节性的寒暄,她的开场白是:“教书的时候我都是站着的,今天我还是站到不能站为止吧。”全体鼓掌。这一年她已79岁。     我到底是哪里的人    小时候,长期生活在上海日租界的林文月以为自己是个日本人。    父亲在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做事,而在当时的上海,台湾人一律入日本籍,是日本公民。在家中,林文月和父亲说日语,和母亲偶尔讲一点点台湾话,和家里的娘姨则讲上海话。而“正式场合,全家对外讲的都是日本话”。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13岁的林文月跟着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听着广播,     大家一起抱头痛哭。     没过几天,林文月忽然被告知:自己是战胜国一方。日租界里的台湾人,每人都分到一面中国国旗,人们奔走相告:赶紧把日本的太阳旗烧掉。     直到家门口挂上中国国旗,林文月才懵懵懂懂地明白:哦,原来我是中国人。     1945年夏天的日租界一片混乱,趾高气扬的日本人变为丧家之犬。这一切在林文月眼中,是那么虚幻而又真实。     由于父亲在日本公司供职,林家门上被贴上封条,上书“东洋鬼子的走狗”。父亲觉得无法再留在上海,于是带着全家匆匆远渡台湾,连在上海的房产都未来得及处理,林文月甚至没来得及和任何同学告别。     到了台湾,“身份”依旧是林文月的一个困扰。     林文月不好,想要融入当地必须赶紧学会台湾话(闽南话)。二战之后的台湾禁止使用日语,学校里,老师们用向学生教授国语——那些老师也非常吃力,他们的国语同样不够用。     小学六年级的林文月突然需要同时适应两种新语言。她在脑海中不断地把国语翻译成日语,把日语翻译成,颠来倒去。“这是我翻译经验的开始。”林文月说。     刀片刮出的“中文系”    “有巧合,才会想到历史有那么多机缘。”林文月说。     就在林文月一家登陆台湾岛7个月之后,台静农拿着台湾大学的聘书从四川江津赶赴台湾,“支援台湾建设”。当时的台静农从未想到自己的后半生会一直在台湾度过,不料最终他人生的归宿地就是台北。     13岁的林文月也从未想到,6年后她将见到影响她一生的恩师。这个人是和她同年来到台湾的。     到达台湾后的林文月进入台北第二女中,由于成绩优异,她始终做班长。填报大学志愿的时候,班长负责收取大家的志愿表格。     在当时,读外文系对女孩子来说是“最为摩登的选择”,林文月也不例外地填了台大外文系。但在收取全班志愿表格的时候,她发现40多个女生中几乎全部都填了外文系,仅有一个人选择了哲学系。     林文月顿觉没意思:“怎么每个人都跟我一样,真俗气。”     钢笔填写的表格很难进行大幅度的改动,她想了一个最快捷的办法:刮掉“外”字,写上“中”字。“外文系改成中文系最快了。”    这一“刮”,把林文月刮到了台大中文系系主任台静农那里。     在林文月的记忆中,师生关系总是亲密而随意的。她从未事先打过电话,总是随随便便地就跑去老师家玩。台静农住的是日式房屋,门厅有很高的台阶,每每需要走下来给她开门。     台静农喜欢喝酒。某些黄昏,林文月下课后去他家拜访,夕阳西下,台静农一人独饮,看到林文月来了,就对她说:“来,你也来喝一点吧。”    林文月的女儿和儿子都叫台静农“台公公”,叫台静农的太太“台奶奶”。台静农家里的猫成了林文月儿女儿时的玩伴,孩子们往往放了学就直接奔往台静农家。    林文月念完大一,想回去念外文系,她不知道中文系念出来到底会怎么样。     台静农对她说:“你干吗啊,功底不错,好好地接着念吧,别转系了。”     一句话就堵住了林文月的嘴,她就此再也“没好意思”提转系的事情。     4年本科念完,林文月并未想到要做学术。她想:留校做个助教就挺好。结果反而是台静农着急了,叫来台大文学院院长,催着林文月去报考研究生班。     林文月翻译的《源氏物语》单行本陆续全部出版后,她第一时间想要送书给台静农。台静农对她说:“你别送我精装本,那个好重。我是真的要看你的书。我一般看书都躺在床上看,你给我简装本,我拿着也轻松点。”     台静农于1990年去世。说起对“台先生”的印象,她说:“我给他画过画像,我记得他的老年斑。”     谁敢翻译《源氏物语》     翻译《源氏物语》,源于一次日本文学学术研讨会。她写了一篇比较《源氏物语》与《长恨歌》的论文,在论文后面附录了她翻译的《源氏物语》的第一帖《桐壶》。     论文在台湾出版后,附录的翻译出乎意料大受读者欢迎。编辑跟林文月商量:可不可以接着把《源氏物语》逐帖翻译出来?     《源氏物语》在日本的地位有如《红楼梦》之于中国,日本的翻译家把它从古文翻译成现代文都异常审慎,非名家、大家不敢贸然。     “他们说我的日语是小学五年级以前学的。小学五年级的水平,怎么敢翻译《源氏物语》?”林文月说,当时的学界有不少质疑。     带着一双儿女,还要教书,林文月的翻译是在一切时间罅隙中进行的。有时晚上要参加一个宴会,宴会前她还要翻译半个小时。“我母亲就像一部上了发条的机器。”林文月的女儿曾这样形容她。     台静农曾劝林文月,不用一期不落每次都赶在截稿日之前翻译完毕。林文月的态度是:“我不允许自己有‘来不及’这种问题。”     “物语”原是日本宫廷之中讲故事的方式,讲故事的人多为有文艺修养的女官,拿着一卷图画,向听众描述图画内容与故事情节,听者多为帝王和后宫诸人。这是一种精致婉约,极贵族化、女性化的文学产物,讲求的是优雅从容的贵族情调。   “物语”的图画性非常强,讲故事的人往往不厌其烦地把画面上所画的庭院花卉、宫殿布置、人物服饰等等进行细节描述——这就带来了麻烦。     “《源氏物语》里面有很多没有办法翻译的内容。譬如说一件衣服的织法、染法。还有花草植物与香料的古日文……平安时代的日本人对物品的分类实在太细腻了。我实在不知道这些植物的名称该怎么翻译。我甚至经常跑去问台大植物系的教授,他给我的是学术名称。可是这也不好在小说里面出现啊。”林文月说。     林文月想了两个法子:第一,有中文古代称谓的就还原中文,比如“底衫”“皮裘”;第二,直接保留日文中的汉字原貌,如“朝颜”(牵牛花)、“上席”(榻榻米上所铺的锦缎)、“黑方”(一种日本香料),在文后加上详细注释。    《源氏物语》里面夹杂着无数“和歌”,一种古典日本诗歌形式,怎样翻译“和歌”?     “我想我要告诉读者,这是一种异国的东西,所以用了一种类似于楚辞而又不是楚辞的方式。日语的感觉像小提琴,不像中国古文那样,是硬的,是钢琴。每首和歌我用3行,看起来有日文的味道。”     1973年两岸互不相通,林文月并不知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