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树人中学2023年高三生物期末试题含解析

举报
资源描述
河北省邢台市树人中学2023年高三生物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 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用过量的秋水仙素和适量的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的幼苗,都有可能发生变异,它们作用的时期分别是有丝分裂的(  ) A.前期和中期 B.间期和后期 C.中期和后期 D.间期和前期 参考答案: D 【考点】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基因突变的特征. 【分析】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 2、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解答】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用过量的秋水仙素可以诱导细胞分裂间期发生基因突变;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的幼苗,可以抑制前期纺锤体的形成,导致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四倍体. 故选:D. 2. 下列对酶、ATP、激素、神经递质、载体、抗体等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控制酶合成的直接模板是信使RNA  ②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反应相联系  ③激素具有微量、高效、可重复使用的特点  ④神经递质发挥作用时,突触后膜电位会逆转  ⑤细胞膜上的载体与基因工程的载体的本质相同  ⑥抗体对侵入人体细胞的抗原可“追踪”消灭. 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 参考答案: A 【考点】酶的概念;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突触的结构. 【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在激素同受体结合后,激素原本的结构发生了改变,不再具有原来激素具有的生物学效应,就叫做灭活.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3、神经递质是由神经元释放的,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特异性结合后就被灭活.神经递质有兴奋和抑制两种类型. 4、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解答】解:①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或RNA,而控制RNA合成的模板应为DNA单链,①错误; ②ATP的水解能为吸能反应直接提供能量,②正确; ③激素发挥作用后将会被灭活,③错误; ④神经递质有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其中只有兴奋性递质才能使突触后膜的电位逆转,④错误; ⑤细胞膜上的载体的本质为蛋白质,而基因工程的载体的本质为DNA,⑤错误; ⑥抗体只能对内环境中的抗原起作用,⑥错误. 故选:A. 3. 2004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本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泛素是由76个基本单位组成的多肽。下列有关泛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组成泛素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 B.泛素经高温处理后仍一定有活性 C.控制泛素合成的mRNA上最多有氨基酸的密码子61种 D.泛素遇二苯胺(沸水浴)会染成蓝色 参考答案: C 4. 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图1),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 B、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 参考答案: C 5. 已知某物种的一条染色体上依次排列着M、N、0、p、q五个基因。如图列出的若干种变化中,不属于染色体结构发生变化的是(    ) 参考答案: D 6. M、m和N、n分别表示某动物的两对同源染色体,A、a和B、b分别表示等位基因,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如图所示,下面对该动物精巢中部分细胞的分裂情况分析合理的是(  ) A.正常情况下,若某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此时该细胞的名称为初级精母细胞 B.正常情况下,若某细胞含有MMmmNNnn这8条染色体,则此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C.在形成次级精母细胞过程中,图中的染色体发生复制、联会、着丝点分裂等变化 D.M和N染色体上的基因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 参考答案: B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该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染色体组成为MmNn.在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进行复制;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过程.染色体数目只在有丝分裂后期加倍.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而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叉互换属于染色体变异. 【解答】解:A、该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在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由于染色体的复制,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的细胞的基因型为AAaaBBb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形成的次级性母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aabb或AAbb、aaBB,所以某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则该细胞的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A错误; B、正常情况下,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只在有丝分裂后期才加倍,B正确; C、形成次级精母细胞过程即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该过程中染色体发生复制、联会等变化,但着丝点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错误; D、M和N是非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进行交叉互换属于染色体变异,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减数分裂、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和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理解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7. 我国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自行生产的乙肝疫苗,其主要成分是乙肝病毒的衣壳蛋白,并非完整病毒,不具备感染性和致病性。注射这种疫苗后,人体能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乙肝疫苗不含有病毒遗传物质因此无致病性 B.疫苗中病毒的衣壳蛋白属于抗原物质 C.注射疫苗后人体产生的是非特异性免疫反应     D.此疫苗引起的免疫反应会使人体产生记忆细胞 参考答案: C 考查免疫调节的知识。注射疫苗后人体产生的是免疫反应是特异性免疫。 8. 取某种植物生长状态一致的新鲜叶片,用打孔器打出若干圆片,圆片平均分成甲、乙、丙三组,每组各置于一个密闭装置内,并分别给予a、b、c三种不同强度的光照,其他条件一致。照光相同时间后,测得各装置内氧气的增加量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光照强度为a时,光合作用停止 B.装置内增加的氧气来自于水 C.丙组装置内的CO2含量照光后比照光前低 D.该图反映了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 参考答案: A 9. 一个mRNA分子有m个碱基,其中G+C有n个;由该mRNA合成的蛋白质有两条肽链。则其模板DNA分子的A+T数、合成蛋白质时脱去的水分子数分别是(     ) A、m、m/3-1      B、m、m/3-2     C、2(m-n)、m/3-1    D、2(m-n)、m/3-2 参考答案: D 10. 下列关于干细胞和癌细胞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干细胞具有正常分化能力,而癌细胞不具有 B.造血干细胞能分化发育成一个完整的个体,癌细胞则不能 C.癌细胞具有分裂能力,而干细胞则只能分化不能分裂 D.干细胞和癌细胞的子细胞均不可逆地完成分化过程 参考答案: A 11. 下列实验中,细胞始终处于生活状态的有: ①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②体验制备细胞膜  ③恩格尔曼用水绵观察光合作用的场所   ④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⑤用黑藻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  ⑥观察植物细胞 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    ⑦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分离 A. ①③⑤⑥              B. ②④⑥⑦        C. ①②③⑤              D. ①②③⑥ 参考答案: A 12. 下列关于基因、蛋白质与性状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性状改变的直接原因一定是mRNA发生了改变 B. 转录与逆转录过程所需的模板、原料、酶各不相同 C. RNA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均可合成病毒的DNA D. 皱粒豌豆的形成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性状 参考答案: B 生物性状改变的直接原因可能是蛋白质的结构发生了改变,A错误;在转录和逆转录过程中,所需的模板、原料、酶各不相同,B正确;只有逆转录病毒的RNA进入宿主细胞后,才可能合成病毒的DNA,C错误;皱粒豌豆的形成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性状,D错误。 13. 无废料生产体系是指 A.废料一产品                         B.原料一产品一废料一产品 C.原料一产品一原料一产品             D.原料一产品一废料 参考答案: C 14. 某家系中有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如下图),其中一种是伴性遗传病。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①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②Ⅱ-3的致病基因均来自于I-2   ③Ⅱ-2有一种基因型,Ⅲ-8基因型有四种可能   ④若Ⅲ-4与Ⅲ-5结婚,生育一患两种病孩子的概率是5/12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 C 15. 下列有关遗传、变异及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唯一原因 B.各种变异均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 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达到生殖隔离的程度才会形成新物种 D.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参考答案: C 16. 海洋酸化是继“温室效应”之后又一由C02过量排放而引起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海洋酸化会影响到大多数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繁殖,可能最终导致海洋生态系统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海洋中的鱼、藻类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 B. 海洋酸化主要是由化石燃料过度燃烧导致C02过量排放造成的 C. 长期海洋酸化会导致海洋生物种群密度减小,进而使生产者利用分解者的能量减少 D. 控制当地的海洋酸化可以任意引进大量外来物种,提高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参考答案: B 海洋中的鱼、藻类和微生物等所有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A错误;由题意“海洋酸化是继“温室效应”之后又一由C02过量排放而引起”可知:海洋酸化主要是由化石燃料过度燃烧导致C02过量排放造成的,B正确;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沿食物链单向流动,生产者不能利用分解者的能量,C错误;任意引进大量外来物种,有可能引发生态危机,不能达到提高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目的,D错误。 17. 氰化钾是什么物质的抑制剂     A. 细胞色素C                          B.超氧化物歧化酶          C. ATP酶                            D.细胞色素氧化酶 参考答案: D 18. (03上海卷)所有细菌都具有特征是 A. 都是异养生物                             B.仅在有水条件下繁殖 C.仅在有氧条件下生长                    D.生存温度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