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限效应”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举报
资源描述
“超限效应超限效应”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使人感动,就准备捐钱,并掏出自己所有的钱。过了十分钟后,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相反,还从箱子里偷了两元钱。这个故事在心理学上称之为超限效应。当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过久时,引起人心理极不耐烦和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超限效应在课堂教学中时常发生。在课堂中,总会有一些同学因为注意力不集中或者违反课堂秩序而屡次被教师批评,通常我们会发现越批评这些同学,他们的厌烦和逆反心理就会越强烈,教师和学生就会陷入不断地犯错和批评的恶性循环中。这就是心理学当中的超限效应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反映。超限效应是指,个体在反复受到批评时就会超出其承受底线而触底反弹。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注意批评的限度,切忌因为自己的情绪而发泄给学生,要清楚批评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步,要根据学生的反应不断修改和调整自己的方式方法。记得在 1993 年我刚参加工作时,担任 68 班班主任,工作热情非常高,也非常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取得好成绩,希望自己的班级成绩在学校里名列前茅。班里有一名学生名叫张建辉,学习成绩差,还经常在班里搞一些小事情,非常顽皮。我就经常在班上严厉批评他,想让他有所收敛。起初批评一次还能老实几天,可随着他层出不穷的违纪方式伴随着批评次数的增多,我发现效果越来越差,直到后来不但老毛病没改,还对批评置若罔闻,甚至开始故意捣乱。我非常茫然。后来通过请教老教师,发现利用学生突出优点,整改突出缺点,以点带面,使这名同学由后进生转变为中等成绩学生,并且还担任班里纪律委员。后来回想总结起来,如果学生犯了错,我们能宽容地对待他们,进行换位角度,多理解,少批评,适当的留点空白,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反省,用科学民主的方法去建造一架沟通的心灵之桥,这样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人格的尊重,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有必要再次批评,也要改变方法,以免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一下,才能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当然还有其他方法来转移和引导学生。此外,在知识教学中,满堂讲满堂灌,不仅自己身心疲惫更让学生受不了。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准备,分层次,让学生逐步消化,各层次学生都有收获,相信这样的课堂不会沉闷。再有知识巩固及复习阶段,有的教师采用大量高密度作业的方法,我非常不赞成这种做法。这会使大多数学生出现这种超限效应,对这个老师甚至学科产生厌烦心理。所以,在时间以及任务的数量上要注意不要超过学生可接受的限度,否则达不到教育的初衷,而且会适得其反。这就是我在以往教学中对超限效应的一点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农业工程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