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书馆》示范课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统编)】

举报
资源描述
上图书馆教学设计上图书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这篇文章。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画面,通过解读结构了解主旨。3.了解上图书馆及其主旨内涵。4.反复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提高散文鉴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教学重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画面,通过解读结构了解主旨。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反复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提高散文鉴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教学手段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教学课时1 课时课前准备课前准备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2.学生:查阅有关上图书馆与王佐良的资料。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一、情景导入在秦皇岛的海边,伫立着一所图书馆,因其周围空无一物仿佛独自在海边一样,因此又被人们称为“最孤独的图书馆”。在一年都很少能看几本书的年代,海边图书馆提供了一个回归读书本真的场所,让自己安静下来与智者交谈。今天让我们跟随着著名翻译家王佐良一起到他学习的图书馆去打卡吧!二、自我研学二、自我研学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王佐良(19161995),浙江上虞人,诗人、翻译家、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我国英语界泰斗级人物,享誉中西的外国文学专家,在英国文学、比较文学、文体学及文学翻译等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三大英语权威”。主要作品有约翰韦伯斯特的文学声誉(英文)英国文学论文集,译有 彭斯诗选,中译英 雷雨(曹禺著)。2.背景链接作为一位翻译家、英国文学研究专家,王佐良回顾自己的学习、成长经历,清楚地感觉到,他之所以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与他喜欢到图书馆读书的经历是密不可分的,于是他深情地回顾了自己的“上图书馆”之乐。这既是对自己学习经验的介绍,也是对广大求学者的呼吁:热爱读书吧,从中你不只会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还能增强理性、获得教养等。三、整体感知三、整体感知1.作者写了几次“上图书馆”的经历?分别有何收获?通读全文,圈画出相关句段,进行简单概括。(1)中学时代,“公书林”打开“我”阅读英文原著和英语杂志的新天地,让“我”从外国作品中寻找新奇和有趣,满足自己对外间世界的好奇。(2)大学时期,清华图书馆带“我”进入一个知识和情感的新世界,开始阅读哲学和诗剧等。(3)包德林图书馆见证了“我”从苦闷沉郁到豁然开朗的心境变化,北平解放后,在那里纵情自由阅读。(4)英国圆形图书馆高耸的大圆顶让作者想起莎士比亚的台词,感受到人的伟大,并由此升华体会,感悟上图书馆的奇趣。2.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1-3)引用名言,引出上图书馆之乐(4-8)回忆上图书馆之乐:初中“公书林”大学清华图书馆留学期间包德林图书馆(9-10)圆形图书馆升华体会,赞美图书馆,总结上图书馆之奇趣。四、课文研读四、课文研读1.在不同时间段,作者“上图书馆”的奇趣的侧重点是否相同?在“公书林”图书馆翻阅英文小说,养成看英文杂志的习惯,满足了“我”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在清华大学图书馆与同学好友们一起阅读西方经典名著,在知识和情感上进入了一个新世界。在包德林图书馆,中古僧侣修习的遗风犹存,那里的氛围与抗日战争时作者的心情相符合;北平解放后,在那里纵情自由阅读。引用哈姆雷特台词有何作用?这段哈姆雷特里的台词说明人类创造了知识和理性。作者通过这段台词从侧面告诉我们,图书馆是人类文明的传承地。在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高耸的大圆顶让作者想起莎士比亚的台词,感受到人的伟大。小结:文章不仅按时间顺序安排内容先后,更写出了不同时代图书馆对“我”的不同影响。从公书林满足好奇心,引发阅读兴趣,到清华大学图书馆阅读先哲和戏剧,引领“我”由深度阅读中获得知识和情感的成长,再到包德林图书馆陪伴“我”为家国天下而转忧为喜,成为一位心怀家国的知识分子,“我”的阅读广度在不断扩大,阅读深度在不断加深,本人也在阅读中不断成长、成熟。因此在看到圆形图书馆时,才会盛赞图书馆/知识的伟大。这是文章内在的行文逻辑。2.文中多处写到“光”,找出这些句子,读一读,说说作者写这些光影的理由。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它们在一个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它们在一个1919 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清华图书馆台灯的光温情宁静,是作者心境的写照;觉得知识和情感的新世界“一片灿烂”,也是带着“光感”的心情。真实世界却在暗淡下来。真实世界却在暗淡下来。“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然而照明相当差。当时还有一些古本是用链子锁在书架上的,把它们拉下来摊在然而照明相当差。当时还有一些古本是用链子锁在书架上的,把它们拉下来摊在桌上看也看得吃力那种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空气桌上看也看得吃力那种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空气历史的巨变让这一切都暗淡下来,“灯光全灭了”也是作者心情的写照。“照明相当差”“一灯如豆”,暗弱的灯光下照映用链子锁住的古书,阴暗苦闷的画面,与作者一边心忧祖国战乱,一边忙于眼前繁重功课的压抑情绪互相映衬。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随着考试顺利通过,北平又传来解放的喜讯,作者心情重归明朗,从“一心苦读”到“纵情阅读”,古籍阅览室也觉得不再黑暗,“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心情豁然开朗。小结:作者以光与影及其变幻光烘托氛围、描摹心情。五、合作探究五、合作探究1.作者引用哈姆雷特中的台词来表达自己对图书馆的礼赞,但却对引用部分做了节选,原文如下:思考讨论:这段引用是否有穿凿附会之嫌?(教师可适当补充课件资料1 和资料 2)原文中虽然包含着怀疑与批判,但作为一名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对于人类的伟大和理性的崇高的赞美,与作者想要赞美的图书馆承载的人对知识的求索这一内涵有着某些层面的契合。作者这种赞美之情与节选文字字面的含义更是不谋而合。此外,作为一名出色的英国文学研究大师,作者想到用莎士比亚浪漫而强烈、华丽而庄重的诗体独白来表达心中的赞美,也十分恰当。2.本文中,作者提出“上图书馆”,赞美了环境氛围与知识的浸润。而在读书:目的和前提中,作者似乎更多侧重于强调“个体”的阅读和体验。两篇文章关于读书的述说是否有想通之处?试做比较阅读。读书:目的和前提和上图书馆都是随笔。两位作者看似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读书的感悟,但也有共通之处。黑塞和王佐良阅读时最初的兴趣,似乎都从猎奇开始。黑塞最初偏爱“充满狂热与纠葛的故事,前往陌生国度的旅行,或者是甜蜜而冒险的艳遇”,而王佐良在英文程度有限的情况下,“仅仅摸着那些书”“翻着插画看看”,也觉得“满足了我对外间事件的好奇心”。再如,在找到乐趣的基础上,两位作者都分别谈到了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打开新世界大门的感受等。3.拓展延伸两位作者文章所回忆的时代,距今有半个世纪、甚至一个多世纪的时光。当下,无论是阅读观念还是阅读的方式都有了很大的变革。作者的观点或阅读方式是否已被淘汰?结合当下现状谈谈你的看法。六、课堂小结六、课堂小结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分别写了作者在中学阶段、大学阶段、留学期间上图书馆的经历及品味到的乐趣,展示了图书馆在其学习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写出了读书在增长知识、丰富情感、提升教养等方面的作用。六、布置作业六、布置作业1.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读书的形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我们的图书馆也有很多新的变化,请你说说媒体时代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深度阅读。2.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读书的心得,围绕“读书”的主题写一篇不少于 400 字的随想。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农业工程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