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儿童心理学课件—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

举报
资源描述
第十章 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1第一节 小学儿童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2第二节 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目录CONTENTS3第三节 小学儿童心理辅导3第四节 小学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知识目标1.了解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的标准。2.掌握小学儿童心理健康及小学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3.熟悉心理健康教育及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4.掌握小学儿童心理辅导的含义及内容。5.了解小学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能力目标1.学会应用心理健康的标准判断小学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2.学会应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对小学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3.应用本章知识对小学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矫正。小学儿童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第一节第一节 小学儿童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一、心理健康与小学儿童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就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即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而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指的是小学儿童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能够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并对相应的变化能够有效地应对,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不断使自己健康成长。第一节 小学儿童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二、心理健康的标准1.马斯洛等人提出的标准(1)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2)是否对自己有较充分的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3)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标是否切合实际(4)能否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5)能否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密特尔曼认为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可以参考以下十条标准:第一节 小学儿童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二、心理健康的标准1.马斯洛等人提出的标准(6)是否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否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否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9)能否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10)能否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第一节 小学儿童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二、心理健康的标准2.坎布斯提出的标准美国学者坎布斯对人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方面提出了以下四条标准:(1)积极的自我观念(2)恰当地认同他人(3)面对和接受现实(4)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取用第一节 小学儿童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二、心理健康的标准3.王效道提出的标准北京大学王效道教授提出了判断心理正常与不正常的三项原则(1)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原则(2)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原则(3)人格的稳定性原则第一节 小学儿童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二、心理健康的标准3.王效道提出的标准王效道认为只根据上述三个原则从外显行为表现上来判断个体是否心理健康是不够的,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健康可能还有水平上的差异,因此他还根据区分心理健康及其水平的实际需要提出七条标准。耐受力控制力适应能力意识水平康复力愉快胜于痛苦的道德感社会交往能力第一节 小学儿童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二、心理健康的标准4.林崇德提出的标准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认为,心理健康标准的核心是凡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做出积极反应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很难具体地将心理健康的标准逐条列出,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概括:乐群自我修养敬业第一节 小学儿童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三、小学儿童心理健康的十大标准1.乐于学习和生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2.与同学、老师和亲友间的人际关系良好融洽3.能正确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4.情绪乐观稳定,能适度表达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5.保持健全的人格第一节 小学儿童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三、小学儿童心理健康的十大标准6.对挫折和失败具有较高的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7.热爱生活、热爱集体,有现实的人生目标和社会责任感8.心理特点、行为方式符合年龄特征9.能与现实的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与适应10.有一定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自主性,而不是过强的逆反状态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节第二节 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1.心理健康教育广义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一切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和人格健全的教育活动,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的有关教育、学科渗透和社会影响等。广义狭义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学校范围内的、以培养心理健康素质和健全人格为目的的专门教育。狭义第二节 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2.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有效地对小学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共同的紧迫任务。第二节 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二、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任务1.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1)促使小学儿童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2)维护小学儿童的心理健康,即减少和消除各种不良因素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3)增进小学儿童的心理健康,即根据小学儿童成长和发育的规律、特点和需要,采取各种形式和方法,提高小学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其个性心理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第二节 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二、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任务2.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1)对全体小学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儿童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这一任务也叫发展性任务,其中前者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标,后者是最终目标。(2)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儿童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这一任务也叫防治性任务。第二节 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三、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原则和方法(一)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1.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2.与品德课及青春期教育等相关教学内容相结合4.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3.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第二节 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三、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原则和方法(二)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2.学生主体性原则3.参与性原则1.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4.民主性原则5.差异性原则6.多样性原则7.预防、发展和调治相结合的原则原则第二节 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三、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原则和方法(三)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方法2.认识指导法5.自我调控法1.讲授法4.行为改变法3.活动体验法第二节 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三、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原则和方法(三)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讲授法是通过课堂教学、辅导答疑和学科渗透等形式,以小学儿童喜闻乐见、便于接受的方式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1.讲授法第二节 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三、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原则和方法(三)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认识指导法旨在提高小学儿童对心理健康的认识程度和水平,如指导阅读、举办故事会、参观访问、课堂讨论、自我表述和自我评价等。2.认识指导法第二节 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三、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原则和方法(三)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活动体验法是通过亲身参与,加深体验,以丰富和发展小学儿童良好的情绪与情感,如做游戏、示范表演、实地观察、写作文、谈感想、绘画、演讲等。3.活动体验法第二节 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三、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原则和方法(三)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行为改变法是在引导小学儿童在认识上分清良好行为和不良行为的基础上,鼓励良好行为,抵制不良行为,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行为训练、行为塑造、榜样示范和游戏性的奖励与惩罚,以达到良好行为养成和强化的目的。4.行为改变法第二节 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三、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原则和方法(三)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自我调控法是指通过引导小学儿童自我教育来提高小学儿童的自我调控能力,以利于增进其心理健康,如鼓励和要求小学儿童写日记、周记和小结,适当组织参观展览,谈收获、体会、感受等。5.自我调控法小学儿童心理辅导第三节第三节 小学儿童心理辅导一、小学儿童心理辅导的含义及特点心理辅导是由心理学专业人员和具有较高心理学素养的人员,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对具有现实或潜在发展需求、求助需求的个体乃至群体所提供的心理帮助和引导。心理辅导第三节 小学儿童心理辅导一、小学儿童心理辅导的含义及特点小学儿童心理辅导是专职或兼职的心理辅导人员依据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为小学儿童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其所需要的帮助和指导的过程。小学儿童心理辅导第三节 小学儿童心理辅导一、小学儿童心理辅导的含义及特点2.由专业人员实施1.以身心发育正常的小学儿童为对象3.是一种新型的、平等的、建设性的合作关系特点第三节 小学儿童心理辅导二、小学儿童心理辅导的内容学校生活的心理适应辅导个性心理辅导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辅导智能辅导情感和意志辅导学习心理辅导635124第三节 小学儿童心理辅导三、小学儿童心理辅导的技巧倾听技巧真诚与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和尊重贯注技巧(一)(二)(三)(四)第三节 小学儿童心理辅导三、小学儿童心理辅导的技巧 沉默技巧 宣泄技巧面质技巧自我表露技巧(五)(六)(七)(八)第三节 小学儿童心理辅导三、小学儿童心理辅导的技巧(一)倾听技巧方法2.恰当运用封闭性问题5.有效运用情感反应1.充分运用开放性提问4.准确运用说明3.善于运用鼓励和重复语句第三节 小学儿童心理辅导三、小学儿童心理辅导的技巧(二)真诚与共情真诚是指辅导教师在辅导关系中真实地展现自己,表里一致,言行一致,诚恳忠实地对待辅导对象。真诚有两层含义:一层是辅导教师真实展现自己,另一层是真诚地对待辅导对象。1.真诚第三节 小学儿童心理辅导三、小学儿童心理辅导的技巧(二)真诚与共情要注意以下两点:(1)真诚不等于说实话,真诚与实话实说有联系,但不能相提并论。真诚应符合对辅导对象负责、有助于辅导对象成长的原则,所以真诚不是什么都可以随意地、直接地说出来,有时实话未必要实说。(2)真诚不是自我的发泄,应适度,过多地宣泄自己反而会产生负面效果。真诚应实事求是,不必在辅导对象面前过多表现自己的完美,增加修饰成分,而是要实事求是,既不夸大自己,也不妄自菲薄。1.真诚第三节 小学儿童心理辅导三、小学儿童心理辅导的技巧(二)真诚与共情共情又称为投情、神入、同感心、同理心、通情达理、设身处地等,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人本主义心理咨询家认为共情是影响咨询进程和效果的最关键的咨询特质。按照罗杰斯的观点,共情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2.共情第三节 小学儿童心理辅导三、小学儿童心理辅导的技巧(二)真诚与共情它包括三方面的含义:(1)咨询师借助于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和思维。(2)咨询师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3)咨询师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2.共情第三节 小学儿童心理辅导三、小学儿童心理辅导的技巧(三)无条件积极关注和尊重积极关注不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促进交流,而且本身就能产生咨询效果。无条件的尊重是指对辅导对象接纳、关注、爱护的态度。意思是要尊重辅导对象的现状、价值观、权益和人格,这是建立良好辅导关系的重要条件,也是使辅导对象人格产生建设性改变的关键条件。第三节 小学儿童心理辅导三、小学儿童心理辅导的技巧(四)贯注技巧贯注是指用辅导教师的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向辅导对象表示“全神贯注于其一个人身上”的一种态度,使得辅导对象感觉被关注和尊重。因此贯注技巧要求辅导教师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全神贯注地聆听辅导对象讲话,认真观察其细微的情绪和体态的变化并做出积极的回应。还要求辅导教师运用其语言和表情对辅导对象诉述的内容进行关注和理解,使辅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