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冲刺:数学冲刺及提分技巧 (2)

举报
资源描述
高考数学冲刺:数学冲刺及提分技巧   【数学学习心经】 发言人1:浙江省理科状元 卢毅 不以做大量题目为根底 ,谈数学思想、解题方法都是空中楼阁。学习数学的关键之一 ,还在于做题。做题 ,并不是单纯的题海战术 ,选什么题做是有技巧的。 对于新学的知识 ,要做大量的根底题来稳固;这里的大量 ,我认为应因人而异 ,如果本人确实感觉已经牢固掌握并灵活运用了 ,那么大量就已经到达了。 对于自己有漏洞的知识点 ,要像学新知识一样对待 ,甚至不惜将自己的脑子格式化 ,切不可认为自己好歹学过就掉以轻心。 综合卷不是万能卷。有些同学喜欢做综合卷 ,认为综合卷全部都顾及到了 ,不会使知识留下漏洞。其实不然 ,知识多而杂同样是综合卷的弱点。因为要包含太多内容 ,所以每块内容只是蜻蜓点水般涉及一点 ,想从中找到自己的缺乏是很困难的。综合卷只适合考前找感觉用 ,如果作为复习手段 ,强度不够。最好还是要分块复习稳固。 做完题后最重要的是及时总结 ,看哪些题考到了相同的知识点 ,用到了相同的方法 ,然后自己想想这些知识点还有哪些考法 ,这些方法还能解决哪一类的题目。这样 ,一类题可以扩展到更多类的题 ,从而加深自己对知识的掌握以及方法的运用。毫无疑问 ,这也就提高了自己解题的能力。 不要忘了老师。很多人不愿问老师 ,但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在所难免。对于自己确实无能为力的题目耗太多时间不值得。这时候最好的选择就是问老师。老师毕竟有丰富的经验 ,他在帮你解答时 ,也许你能发现自己哪方面知识还不够牢固 ,需要弥补和帮助。这不是比单独埋头苦干要好得多吗? 发言人2:王聪(四川成都石室中学 数学单科成绩:149分) 我在数学上面确实下的功夫很多。我不喜欢看课外的书 ,却喜欢看教材 ,把教材吃得很透 ,但我会用自己的思维去分析问题、总结方法。我想有以下几点可供大家借鉴 一、学习数学千万不要害怕。很多人因为数学不好 ,起先失掉兴趣 ,然后失掉信心 ,最后便讨厌数学了 ,结果导致数学更差了。其实这些环节是相关的 ,只要改好了一个方面 ,其他方面也就跟着好起来。当然 ,学数学需要一定的天分 ,这是肯定的 ,但在高考中数学得个110分左右可以说与天分无关 ,只需努力 ,各位同学只要端正心态去努力 ,一定会有好结果的。 二、要有一定量的习题训练 ,不然很难对数字敏感。数学与其他科目不一样。如果平时没怎么动手练习 ,即使明白思路也不一定能正确计算 ,所以需要做一定量的题来提高做题的熟练度、速度和正确率。另外 ,做一定量的题 ,会使你更熟悉考点 ,明白出题者想考你什么 ,便于你更快地解题。比方说 ,你每种题型只做过一次 ,那么每道题你都会花很多时间且不一定做得对。但假设每种题型你做了3~5道 ,那么再遇到这类题时 ,你就会知道方向 ,该采用哪种方法。 三、学到每章的时候 ,一定要做相应章节的典型习题。因为那样一是易考 ,二是能让你熟悉本章考点及陷阱 ,比方集合这章 ,如果考大题 ,我的第一反响就是要考空集的这种特殊情况 ,我就会特别小心它。 四、学会整理易错的题。我这段话的对象不包括数学天才。我们不是天才 ,不可能对做错的题过目不忘 ,不再犯错。因而 ,你需要一个笔记本将做错的题定期整理 ,定期复习 ,特别是高三的学生 ,总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学了又忘 ,反反复复犯错。所以 ,一本错题笔记是必需品。 发言人3:黑龙江理科状元 吕志鹏 数学是整个自然科学根底 ,应该以审慎、科学的态度来面对。数学的特点就是极度抽象化 ,概念化 ,对理性逻辑思维要求极高。于是,高二 ,我学习数学时 ,要注重概念 ,某一数学概念的内涵、外延都研究得很细。可是 ,毕竟要进行考试 ,就必须对考题有简单且行之有效的解法 ,我就只好牺牲大量的时间去做 ,搞题海战术。但不敢取舍地陷在题海中就会把人累得狼狈不堪 ,必须能进得去 ,出得来 ,拿得起 ,放得下。因此 ,我做题的原那么就是:做一道题 ,要会十道题或几十道题。因为每一道数学题(母题)都会涵盖几方面的数学问题(子题)。做出母题 ,由它繁衍出来的每一道子题也就会了 ,那么 ,但凡属于母题这一类型的题就不必一一去做而浪费有限的珍贵时间了。 发言人4:北京文科状元 段楠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锋利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根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我学习数学有一个自己的小窍门 ,不一定对每个人都有用 ,说出来仅供参考:我能学好数学是背例题背出来的。我不喜欢题海战术 ,我喜欢从每一种类型的题中找出一两道典型背下来。刚开始的例题可能不会 ,但背过一两次 ,理解之后 ,再看到这种类型就拿着例题往里套了。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 ,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 ,“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 ,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 ,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 ,何至于此?〞等等 ,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 ,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 ,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 ,“先生〞之根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 ,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 ,首见于?礼记?曲礼? ,有“从于先生 ,不越礼而与人言〞 ,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 ,与教师、老师之意根本一致。发言人5:湖北省文科状元 闫海进 我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数学的方法。我总是在听课时领会各个知识点的内涵 ,然后课后通过做一些有代表性的题加深理解 ,然后再去看书本 ,再次理解根底知识点。在数学的学习中 ,做题不是目的 ,而是手段:做题是为了到达更深的理解。不要为做题而做题 ,但同时又要适量地做一些有代表性的习题。平时每次考试之后 ,我总是用改错本把错题抄下来 ,认真地改正 ,并在关键步骤旁注明所用方法 ,然后在错题后写上评析 ,总结错误的原因。每次考数学前 ,我总是把这个本子再仔细地看看 ,记住我为何犯错 ,这样就可防止我再犯类似的错误。 宋以后 ,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 ,学堂兴起 ,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 ,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那么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 ,特别是汉代以后 ,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 ,比方书院、皇室 ,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4 / 4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