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举报
资源描述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1.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说:“佛教经典云:‘佛为一大因缘出现于世。’中国自秦以后 ,迄于今日 ,其思想演变之历程 ,至繁至久 ,要之 ,只为一大事因缘 ,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以下各项中符合陈寅恪所说的“新儒学〞的是(  ) A.建构起天人一统的系统模式 B.构造起人伦核心的儒学体系 C.形成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D.为汉唐大一统奠定思想根底 2.欧阳修注意到地方政府中的腐败风气、“枉直乖错〞;张载在本乡“以礼化俗〞;吕大钧兄弟在蓝田建立“乡约〞;范仲淹创立“义庄〞等等。这些举措表达了儒家传统思想所追求的(  ) A.通过道德自觉建立和谐的人间秩序 B.通过克服私欲、回复良知成为圣贤 C.进行内心反省到达理想人格的建树 D.注重气节以理统情凸显人性的庄严 3.朱熹指出:“‘用人之仁 ,去其贪。’盖人之性易得偏。仁缘何贪?盖仁善底(的)人便有好廉价底意思。今之廉介者 ,便多是那刚硬底人。〞朱熹认为“贪〞的根源是(  ) A.社会经济的开展     B.政治制度的缺失 C.社会风气的影响 D.人性的复杂微妙 4.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明末清初 ,是中国社会开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 ,也是传统学术开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 ,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对出现这种“转变〞理解不正确的选项是(  ) A.这种转变表现为理学向经世致用思想转变 B.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开展是这种转变的根源 C.明清学术思想的开展受政治环境变化的影响 D.明清儒学冲破了宋明理学的弊端 5. “……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 ,以工商为末 ,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 ,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 ,盖皆本也〞。这段材料所蕴含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  ) A.战国时代 ,法家崛起批判儒家“重农〞思想 B.隋唐时期 ,统治政策开明重视开展农工商业 C.两宋时期 ,商税成为政府财政收入重要来源 D.明清时期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缓慢开展 6.宋人杨简任富阳主簿 ,断了一场卖扇子的官司。事办完后问陆九渊:“何为本心?〞陆说:“适闻断扇讼 ,是者知其为是 ,非者知其为非 ,此即本心。〞杨说:“止如斯耶?〞陆大声说:“更何有也!〞杨顿悟。据材料陆九渊认为(  ) A.实践是获取真相的重要手段 B.天理人伦存于人们的本心之中 C.读书明理是做人的根本准那么 D.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理终归为一 7.李贽说:“商贾亦何可鄙之有?挟数万之资 ,经风涛之险 ,受辱于官吏 ,忍诟于市易 ,辛勤万状 ,所挟者重 ,所得者末。〞明代蒲州商人王文显训诫其子说:“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 ,故善商者 ,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 ,是故虽利而不污。〞上述主张(  ) A.开展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 B.奠定了“工商立国〞的思想根底 C.表达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D.肯定了商人追逐利益的精神 8.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 ,曰明道也 ,纪政事也 ,察民隐也 ,乐道人之善也 ,假设此者 ,有益于天下 ,有益于将来。〞上述材料反映出顾炎武(  ) ①反对理学空谈心性的弊端 ②倡导崇实致用的学术风气 ③胸怀天下的文化自觉 ④主权在民的政治诉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 ,而民间之习俗未去 ,蛊惑不除 ,奢侈不革 ,那么民仍不可使富也。〞由此可见 ,黄宗羲主张(  ) A.工商皆本 B.整顿吏治、惩治腐败 C.治贫与治愚相结合 D.减轻人民负担 10.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 ,从儒学内部逐渐开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异质〞(  ) A.表达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B.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C.是封建社会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11.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理即是气之理 ,理不先而气不后。〞他还说:“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 ,而必寓于人欲以见……故终不离人而别有天 ,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王夫之对“理〞的阐述(  ) ①承袭了朱熹的天理观 ②表达了朴素唯物精神 ③宣扬了经世致用观念 ④具有个性解放的色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以下话语与“弘扬人文精神 ,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主题最不相符的是(  ) A.“君子和而不同〞 B.“君子忧道不忧贫〞 C.“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D.“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13.阅读以下材料 ,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一 未有天地之先 ,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 ,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 ,地得之而为地 ,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 ,又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 ,触处皆是:暑往寒来 ,川流山峙 ,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之类 ,无非这理。……天理 ,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 ,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子语类? 材料二 先生(王阳明)游南镇 ,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外无心外之物 ,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 ,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 ,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 ,那么此花颜色 ,一时明白起来 ,便知此花 ,不在尔的心外。〞如此知一切可见不可见的事物 ,都在心中 ,便知心量之广阔无边 ,放之那么弥六合 ,退之那么藏于密。 ——?传习录? 材料三 国家有两种实力 ,一种是以经济和军事力量为根底的“硬实力〞 ,另一种是通过其文化和意识形态为吸引力的“软实力〞。硬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增长会提高自信心、自负感 ,以及更加相信与其他民族相比 ,自己的软实力更优越 ,并大大增强该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其他民族的吸引力……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提倡对儒家思想的宣传 ,党的领导人宣称它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李光耀把儒家思想看做是新加坡成功的原因 ,并积极地向世界的其他地方宣扬儒家思想的价值观。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依据材料一 ,概括朱熹的主要观点 ,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 ,概括王阳明(王守仁)的主要观点 ,并分析其时代价值。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谈谈你对“软实力〞的认识。 14.阅读以下材料 ,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一 自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以后 ,理学成为直到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 ,其结果是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 ,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独创性和新观念、 显得荒唐可笑的因循守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 ,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 ,类似西欧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只能长为灌木 ,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朱熹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并分析“理学成为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 ,指出李贽的思想跟文艺复兴在“个人理智上的自由〞方面有何相似之处?二者在促进社会制度进步方面起的作用有何不同? (3)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 ,说明为什么明清时期“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只能长为灌木 ,不能形成丛林〞? 参考答案 1、解析:选B 陈寅恪所说的“新儒学〞是指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理学思想。理学把伦理道德视为理 ,从而构建起以人伦为核心的儒学体系 ,应选B项。 解析:选D 无论是“以礼化俗〞还是“乡约〞 ,均侧重于通过外在的约束 ,而非内 在的道德自觉 ,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私欲、良知等问题 ,故B项错误;材料未强调内 心反省、理想人格 ,故C项错误;“以礼化俗〞及“乡约〞均强调用普遍的规那么(理)来约束 人 ,“义庄〞那么表达了人性关心 ,故D项正确。 2、解析:选D 题干中的信息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社会风气无关 ,故A、B、C三项 错误;题干中提到的“仁善〞是人性的一种表现 ,故D项正确。 3、解析:选D 明清儒学没有彻底冲破宋明理学的弊端 ,故D项错误 ,符合题意。 4、解析:选D 明朝中后期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开展 ,知识分子中有一局部人看 到了这一变化并进而在思想文化领域为之鼓吹 ,产生了“工商皆本〞的主张 ,故D项正确。5、解析:选B 有关“实践〞的观点是顾炎武的观点 ,故A项错误;天理人伦存于人的 本心之中 ,符合陆九渊的心学思想 ,故B项正确;陆九渊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 ,只需反 省内心就可明理 ,读书明理表达的是向外探求 ,故C项错误;陆九渊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 本原 ,故D项错误。 6、解析:选D 材料中没有表达民本思想 ,故A项错误;“工商立国〞的思想根底说法 错误 ,故B项错误;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仍然是农业思想 ,不是商业 ,故C项错误;明清 时期 ,随着商品经济的开展 ,李贽等知识分子对商业和商人的看法有了改变 ,认为商人通 过辛苦劳动赚取钱财 ,商人与士异业而同途 ,均属崇高之业 ,故D项正确。 7、解析:选A “曰明道也 ,纪政事也 ,察民隐也 ,乐道人之善也〞说明反对空谈 ,故 ①正确;倡导崇实致用 ,故②正确;“有益于天下〞 ,故③正确;顾炎武锋芒所向是“私 天下〞的君主专制 ,但还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 ,“主权在民〞是近代启蒙思想 ,故 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 8、解析:选C 此题要准确提取材料有效信息:黄宗羲的主要意思是必须除去民间的陋 习恶俗、蛊惑、奢侈等不良行为 ,否那么“不可使富也〞 ,据此可选C项。 9、解析:选A 商品经济的开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市民阶层的诉求是进步思想产 生的时代背景。B项不能表达“异质〞 ,C项说法不正确 ,D项夸大了明末清初进步思想的 影响。 10、解析:选D 王夫之“气〞为世界本原 ,与朱熹天理观的哲学根底不同 ,故①错误; “气为理之先〞强调“气〞的第一性 ,具有唯物精神 ,故②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其主张的 实用性 ,故③错误;材料说明天理必须依据人欲 ,故④正确。 11、解析:选B 君子忧道 ,道指代宋明理学中的“理〞 ,理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三纲五 常 ,强调等级 ,主张灭人欲 ,不利于社会和谐 ,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有利于社会 的和谐 ,故排除。 12、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 ,结合材料一分层归纳即可 ,从“宇宙之间 ,一理而已〞可得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拟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力,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为难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方案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开展。出“理〞是万物的本原 ,从“天理流行 ,触处皆是〞可以得出“理〞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本 体存在 ,从“总名〞“件数〞得出伦理纲常是“理〞的具体化;第二小问应结合理学的积 极影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知识迁移。第(2)问第一小问 ,要结合材料二 ,材料突出反映王阳 明心外无物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