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试题解析:突出理性思维 考查实际应用

举报
资源描述
2019高考数学试题解析:突出理性思维 考查实际应用   7日下午 ,高考数学全国卷、北京卷、山东卷……出现在全国考生面前。全国高考命题虽然“群雄逐鹿〞 ,但万变不离其宗 ,各张试卷其能力、素养立意的特征十清楚显。 “突出理性思维 ,考查实际应用 ,关注社会开展 ,表达时代特征是2019年高考数学命题的突出特点。〞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命题专家分析道。 突出选拔性 ,注重逻辑推理能力考查 在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命题专家看来 ,今年的全国卷提高了考查逻辑推理能力试题的比例 ,把考查逻辑推理能力作为命题的首要任务 ,考查考生缜密思维、严格推理能力。 例如 ,全国Ⅰ卷第7题将函数奇偶性、函数导数与函数图像等知识迁移到创设的问题情境中 ,结合图形考查推理论证能力。 “今年高考全国Ⅱ卷理科数学试题 ,一如既往保持了新课标高考卷‘整体稳定 ,适度创新’的风格。〞北京市数学特级教师、北京二中数学教研组长庄肃钦说。 “试卷的整体结构、各题型数量比例、试题整体难度等根本与往年保持一致。〞庄肃钦说。 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命题专家分析 ,今年的试题更加注重运用日常生活语言和情境考查逻辑推理能力。例如 ,全国Ⅱ卷第16题没有公式、数字、符号 ,在自然的生活形式和状态中考查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更真实、有效。 “全国Ⅱ卷中第8、10题问题背景的综合性 ,11题问题背景的新颖性 ,12题设问的灵活性等 ,都要求考生能综合利用所学知识、灵活利用所学方法 ,打破常规、积极探究。〞庄肃钦说。 而各卷立体几何题的设计 ,将空间想象能力、运算求解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有机结合 ,突出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考查。 淡化特殊技巧 ,考查通用数学方法 “从今年的全国Ⅱ卷理科试题上看 ,命题更加注重通性通法 ,淡化特殊技巧 ,重点考查学生的数学能力。〞庄肃钦说。 例如 ,全国Ⅱ卷的第11、18题重点考查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第12、21题重点考查考生的数形结合的思维能力 ,第4、16题那么重点考查考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高考命题专家分析 ,今年命题更多是以一道题为载体 ,呈现给考生一类题 ,通过这道题让考生掌握化归与转化的思想方法类问题的通用方法 ,从而到达检查能力水平的目的。 同时 ,命题时还充分考虑考生数学能力的个体差异。绝大多数试题的解答方法、思维方式不是唯一 ,而是多种多样的。“通过方法选择、解题时间长短 ,区分出考生能力的差异。〞高考命题专家说。 重视实际应用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2019年高考数学试题命题 ,表达了紧密结合社会实际和考生的现实生活的特点。 高考命题专家介绍说 ,全国Ⅰ卷第4题的情景涉及公司班车 ,第16题为高科技企业产品利润 ,第19题为企业的本钱控制。全国Ⅱ卷第18题为保险费用的设计 ,文科第8题情景为交通灯设计。全国Ⅲ卷第4题的情景为旅游城市的气温统计 ,第18题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开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根底。此外 ,今年的数学试题设计努力开掘我国古代数学的精髓。例如 ,全国Ⅱ卷第8题的程序框图考查我国南宋时期著名数学家秦九韶提出的求多项式值的算法 ,可以通过解题使考生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宋以后 ,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 ,学堂兴起 ,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 ,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那么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 ,特别是汉代以后 ,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 ,比方书院、皇室 ,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庄肃钦说 ,从总体上看 ,2019年全国高考数学试题 ,在传承与稳定的同时又能够适度创新 ,既贯彻了新课标的学习理念 ,又兼顾考生未来学习与开展的需求。〔中国教育报记者 董鲁皖龙 柯进 万玉凤 凌馨 刘博智〕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 ,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 ,“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 ,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 ,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 ,何至于此?〞等等 ,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 ,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 ,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 ,“先生〞之根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 ,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 ,首见于?礼记?曲礼? ,有“从于先生 ,不越礼而与人言〞 ,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 ,与教师、老师之意根本一致。 ?中国教育报?2019年6月8日第3版 3 / 3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