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如何提高一轮复习效率

举报
资源描述
高考数学:如何提高一轮复习效率   学习数学需要通过复习来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考生在数学首轮复习中 ,往往存在两个误区 ,一是只顾埋头做题而不注重反思 ,有些同学在做题时 ,只要结果对了就不再深思做题中使用的解题目方法和题目所表达出来的数学思想;二是只注重课堂听课效率 ,而不注重课后练习 ,这在文科生中显得尤为普遍 ,这往往会导致考生看到考题觉得自己会 ,可一做就错。 为了防止高三数学总复习的盲目性 ,真正做到复习的方案性、针对性、实效性 ,笔者结合近几年自身高三数学教学的体会 ,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仅供大家参考 ,不妥之处 ,望大家给予批评指正。 一、回归课本 ,注重根底 ,重视预习。 数学的根本概念、定义、公式 ,数学知识点的联系 ,根本的数学解题思路与方法 ,是第一轮复习的重中之重。回归课本 ,自已先对知识点进行梳理 ,确保根本概念、公式等牢固掌握 ,要扎扎实实 ,不要盲目攀高 ,欲速那么不达。复习课的容量大、内容多、时间紧。要提高复习效率 ,必须使自己的思维与老师的思维同步。而预习那么是到达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没有预习 ,听老师讲课 ,会感到老师讲的都重要 ,抓不住老师讲的重点;而预习了之后 ,再听老师讲课 ,就会在记忆上对老师讲的内容有所取舍 ,把重点放在自己还未掌握的内容上 ,从而提高复习效率。预习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二、提高课堂听课效率 ,勤动手 ,多动脑。 高三的课只有两种形式:复习课和评讲课 ,到高三所有课都进入复习阶段 ,通过复习 ,学生要能检测出知道什么 ,哪些还不知道 ,哪些还不会 ,因此在复习课之前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 ,听课的目的就明确了。现在学生手中都会有一种复习资料 ,在老师讲课之前 ,要把例题做一遍 ,做题中发现的难点 ,就是听课的重点;对预习中遇到的没有掌握好的有关的旧知识 ,可进行补缺 ,以减少听课过程中的困难;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 ,自己理解了的东西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拟、分析即可提高自己思维水平;体会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坚持下去 ,就一定能举一反三 ,提高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要特别注意老师讲课中的提示。作好笔记 ,笔记不是记录而是将上述听课中的要点 ,思维方法等做出简单扼要的记录 ,以便复习 ,消化 ,思考。习题的解答过程留在课后去完成 ,每记的地方留点空余的地方 ,以备自已的感悟。 三、适量训练是学好数学的保证 学好数学要做大量的题 ,但反过来做了大量的题 ,数学不一定好 ,“不要以做题多少论英雄〞 ,因此要提高解题的效率 ,做题的目的在于检查你学的知识 ,方法是否掌握得很好。如果你掌握得不准 ,甚至有偏差 ,那么多做题的结果 ,反而稳固了你的缺欠 ,因此 ,要在准确地把握住根本知识和方法的根底上做一定量的练习是必要的。1、要有针对性地做题 ,典型的题目 ,应该标准地完成 ,同时还应了解自己 ,有选择地做一些课外的题;2、要循序渐进 ,由易到难 ,要对做过了典型题目有一定的体会和变通 ,即按“学、练、思、结〞程序对待典型的问题 ,这样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是无论是作业还是测验 ,都应把准确性放在第一位 ,通法放在第一位 ,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速度或技巧 ,也是学好数学的重要问题。4、独立思考是数学的灵魂 ,遇到不懂或困难的问题时 ,要坚持独立思考 ,不轻易问人 ,不要一遇到不会的东西就马上去问别人 ,自己不动脑子 ,专门依赖别人 ,而是要自己先认真地思考一下 ,依靠自己的努力克服其中的某些困难 ,经过很大的努力仍不能解决的问题 ,再虚心请教别人 ,请教时 ,不要把问题问得太透。学会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难 ,而且也更重要。5.加强做题后的反思 ,解题不是目的 ,我们是通过解题来检验我们的学习效果 ,发现学习中的缺乏的 ,以便改良和提高。因此 ,解题后的总结至关重要 ,这正是我们学习的大好时机 ,对于一道完成的题目 ,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总结: 1.在知识方面 ,题目中涉及哪些概念、定理、公式等根底知识 ,在解题过程中是如何应用这些知识的。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根底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根底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成效。 2.在方法方面:如何入手的 ,用到了哪些解题方法、技巧 ,自己是否能够熟练掌握和应用。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拟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力,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为难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方案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开展。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锋利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根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3.能不能把解题过程概括、归纳成几个步骤(比方用数学归纳法证明题目就有很明显的三个步骤)。 3 / 3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