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1《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举报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1《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 1.种植桑、枣树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宋太祖下诏“广植桑枣者”免税,“伐桑枣为薪者”治罪;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金朝也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即使户籍少的猛安谋克也须拿出十分之一的土地种植桑枣。上述现象说明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在(   ) A.疆域拓展 B.民户管理 C.文化认同 D.政权认同 2.宋仁宗曾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为易。”该言论突出反映了宋代 A.监察机构的多元化 B.相权与君权的相互抗衡 C.削弱地方割据势力 D.君主专制下的理性精神 3.下表为宋太祖时期中央所辖州县数量统计表(据《宋史地理志》整理) 时间 州 县 公元960年 111 638 公元979年 297 1860 根据上表中的信息,最有可能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宋初A.崇文抑武得到贯彻 B.地方治理得到强化 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D.地方机构人浮于事 4.有学者指出,王安石变法虽然有着宋神宗的大力支持,但是在旧的官僚、贵族甚至变法阵营内部始终未能形成以王安石和宋神宗为中心的强有力的权力集团。该变法更是遭到了司马光、韩琦和苏辙等众多守旧官员的强烈反对。该学者旨在说明王安石变法(   ) A.缺乏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B.失败具有必然性 C.未达到富国强兵的效果 D.政策缺乏可行性 5.金元之际,“一代文宗”元好问在《雁门关外》中写F:“四海于今正一家 ,生民何处不桑麻。重关独居千寻岭,深夏犹飞六出花。云暗白杨连马邑,天围青冢渺龙沙。凭高吊古情无尽,空对西风数去鸦。”该诗反映出 A.遭战争破坏的社会场景 B.实现统一后时代的变化 C.诗歌创作水平超越前代 D.知识分子对世事的不满 6.朱熹认为历史、自然、医学、名物和制度等知识的学习对于儿童心性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对儿童追求圣人境界的引导效果要远远大于抽象而空洞的理论讲解。朱熹的这一认识蕴含(    ) A.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 B.格物致知的教育理念 C.知行合一的哲学主张 D.注重实践的务实精神 7.“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宋代“商业革命”的突出表现是指 A.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相当普及 B.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 C.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D.长安成为当时繁华的国际性大都会 8.“南海一号”是南宋初期外出贸易时失事的一艘古沉船。已出水的数千件完整瓷器汇集了宋代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其中还有来样加工的棱角分明的酒壶和喇叭口的大瓷碗,具有浓郁的阿拉伯风情。对该船贸易活动表述正确的是(   ) A.出口瓷器以白瓷和青花瓷为主 B.海上丝绸之路已远至西亚地区 C.携带玉米、土豆和南瓜等食物 D.促进了阿拉伯地区制瓷业发展 9.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西夏国主元吴正式称帝,宋廷“诏削夺官爵、互市”。元昊虽屡战屡胜,但困于财力,于庆历四年(1044年)上誓表臣服,宋廷随即复其官爵,“置榷场于保安军及高平砦”。据此可知,当时(   ) A.榷场贸易推动统一进程 B.边疆与中原经济联系密切 C.经济重心发生重大转移 D.西夏制度基本上模仿北宋 10.唐庚,字子西,眉州人,在《唐子西文录》中记载:“蜀道馆舍壁间题--联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不知何人诗也。”在后来的《朱子语类》卷九三《孔孟周程》中也引用了这句话。这一时期,人们把孔子塑造为“至圣先师”。这说明当时(   ) A.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B.儒学社会基础牢固 C.南方文人地位提高 D.尊孔读经得到提倡 11.和汉唐相比,南宋亡国时,臣子慕义,相率蹈节,矢不奴异族者众。门人故吏“与崖山倾覆死忠死节之仁 人志士”“几无可胜计"。造成南宋忠义死节之士多的主要原因是(   ) A.宋代理学的熏染 B.儒学思想佛教化 C.元朝的四等人制 D.商品经济的发展 12.元朝实行土官制度。云南临安路辖区内所属各州、县、千户均由土官任职管理,其中在少数民族众多而又情况复杂的红河地区,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备的行政组织机构,比较稳固地把红河地区统一在云南行省的管辖之下。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三级地方行政区划基本确立 B.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趋向 C.云南地区首次纳入朝廷管辖 D.政府较好地处理了各民族间的关系 13.北宋哲宗元佑二年(1087年),监察御史王岩叟奏言:“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获间,借贷周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这反映出当时(   ) A.土地兼并问题严重 B.佃户权益得到保护 C.租佃经营方式解体 D.封建依附关系减弱 14.元代,行省长官也被称为丞相,以平章政事为其副官,下设左丞、右丞、参知政事等。丞相及平章政事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设有路、州、县,其长官被称为“达鲁花赤”,亦由蒙古人充任。由此可见,元代设置行省(   ) A.旨在维护蒙古贵族在全国统治 B.体现出“因俗而治”的特点 C.基本否定了前代地方行政制度 D.埋下了地方势力割据的隐患 15.元朝对地方大体采取:在汉族及某些边境地区,设置行省,以资控驭;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比如藏族地区,则直隶中央;同时,在适当的地区,配置皇子出镇,以加强控制。这说明元朝政府(   ) A.把行省制推广到全国 B.因地制宜加强地方管理 C.沿用西周分封诸侯之制 D.大大强化了君主专制 16.南宋时期,北方的面食在南方推广开来。专门制作与贩售糕饼的面食店在临安随处可见。店内饼类食物种类很多,有开炉饼、甘露饼、糖榧饼、薄脆饼、玉延饼、通神饼、菊花饼等。这反映出当时(   ) A.南北经济贸易联系密切 B.临安饮食文化地域性强 C.南方粮食种植结构变化 D.权贵阶层追求健康养生 17.史载: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该设置有利于(   ) A.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农耕文明的发展 C.避免北方游牧民族袭扰 D.政治中心的稳定 18.元朝建立后,一方面设置达鲁花赤(蒙古语,意为掌印者),坚持蒙古人为正官的原则,保留蓄奴制和军事长官世袭制;另一方面,改元建号,吸收汉族王朝组织形式,采用汉族典章制度,形成了南北异制的政治特点。据此可知,元代的南北异制(   ) A.强调蒙汉民族间的平等 B.客观上促进了汉蒙民族交融 C.重视维护中央政府权威 D.开启了蒙古族封建化的进程 19.宋初推行“不立田制”“不抑兼并”,使通过租佃制对“客户”进行剥削的“官户”地主和“乡户”地主取代了南北朝以来通过荫庇制控制大量部曲、佃客的士族门阀,士族与庶族完全合流。材料中的现象(   ) A.打破士族门阀垄断仕途的特权 B.为官僚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C.表明土地集中商品化趋势明显 D.促进社会阶层平等意识的觉醒 20.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等,《三字经》更为经典,几乎家喻户晓。这些读物都是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的。这反映出(   ) A.理学思想渗透到百姓生活 B.民众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高 C.文学世俗化惠及市民阶层 D.政府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控制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了克服“养兵”带来的弊端,以及裁减冗兵,节省军费,提高军队的战斗力,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采取了“省兵之策”。首先,政府下令在禁军、厢军中进行考核,不能胜任禁军的降为厢军,厢军中不能担负职责的免为平民,尔后又“诏拣诸路半分年四十五以下胜甲者,升为大分”。又因宋朝军队数量庞大,与军队服役时间长不无关系,故王安石采取“五十以上愿为民者听之”的对策。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诏废并诸军营”,将“陕西马步军营三百二十七,并为二百二十七”,并且规定“马军额以三百人,步军以四百人”,其后“凡拨并者,马步军营五百四十五并为三百五十五”。自熙宁至元丰,“岁有废并甚众”。 ——摘编自徐正华、何建华《试论王安石变法中的军政改革措施》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安石“省兵之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省兵之策”的影响。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赠送财物)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北宋】苏洵《六国论》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西夏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历史作用。说明辽、西夏与北宋是如何在碰撞中交融的。 (2)材料三中苏洵的论述的目的是什么?它与材料一所述的史实有何联系? 2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至宋,中国古代夜市跳脱开夜禁羁绊,首次以官方认可的身份跻身市场行列,它们较广泛地分布于北方、东南、川蜀(川陕)、荆湖、闽广五大区域的各级城镇。宋代夜市突破之前以酒楼、茶肆、歌馆等为主要载体和以日市延伸为主的传统夜市形态,勾栏瓦舍、街市与摊贩成为与传统夜市形态并驾齐驱的主体形态,并且基本实现了由封闭式向开放式、由单一型向综合型的转变,实现了文化娱乐夜市由兼营、业余向主营、专业的转变,夜市消费人群由相对单一化、贵族化向多元化、平民化转变,形成了与近现代高度相似的夜市形态与景象,并使宋代成为中国古代夜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型时期。 ——摘编自张金花等《宋代夜市规模、形态与消费主体分析》 材料二   材料三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妥闹去处,通宵不绝……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骈阗如此。 ——摘编自【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1)概括宋代夜市的特点,并分析宋代夜市兴盛的影响。 (2)史料是历史研究的依据,分别说明材料二、三对研究宋代夜市的史料价值。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明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时间最长的一种哲学。史学家钱穆称:“治宋学必始于唐。”其发展与嬗变是与唐末宋初的政治经济变革、禅宗的盛行密不可分的。庶族地主崛起,要求政治地位的改变。儒学精英对儒学“道统”的担当,更讲求实际、崇尚道德,也构成了宋代理学形成的重要条件。 ——摘编自孙伟民《宋明理学成因的多维探析》 材料二  宋明理学有其独特的范畴与命题。论宇宙就讲无极太极,阴阳动静,万物化生。讲功夫就讲下学上达,格物致知,渐修顿悟。论践履就讲修己治人,事亲从兄。这些范畴与命题虽是从古老的经典中抽出来的,但“真能发先儒之所未发”。 ——摘编自侯外庐等《宋明理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理学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的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 1.C2.D3.B4.B5.B6.B7.B8.B9.B10.B11.A12.B13.D14.A15.B16.C 17.B18.B19.B20.A 21.(1)措施: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将士能上能下或赏罚政策)缩短服役年限,裁汰老兵;合并军营;给军营定编。(答出三点即可) (2)影响:精简和整编了军队,节约了朝廷开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压力;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