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思考:初中语文教材的阅读教学理念和设计思路

举报
资源描述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思考:初中语文教材的阅读教学理念和设计思路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编写语文教材,阅读内容的设计是重点内容。2017年9月,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开始使用。那么,这套教材的阅读教学理念是什么?阅读内容的整体设计思路又是怎样的? 一、时代赋予语文课程和教材的使命 这里所说的“时代”指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后,选取这个时间节点,是因为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础上,2011年颁布了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那么,自2010年至今,国家出台了哪些与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密切相关的方针、政策呢? 2010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总体战略、发展任务等不同角度确定了未来10年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政方针。其中在总体战略部分提出了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战略主题。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报告中的两项内容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一是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前者是国家的大政方针,后者是就各级教育提出的最高目标,两者密切关联。 为落实十八大关于教育方面的基本精神,2014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总体目标可以概括为: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形成教书育人大格局。其中立德树人的主要内涵和要求应该包括以下几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等。 同年,教育部颁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 此外,还有多年坚持的革命传统教育,随着依法治国理念的深入而要求进行的法制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环境、资源、粮食、信息安全等)、领土主权意识教育(海洋权益等)等,也都进入基础教育的视野。 所以,围绕这些要求,教育部又组织专家启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课题,围绕“全面发展的人”,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6年9月,课题组发布研究成果,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概括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 在这一系列重大举措下,2012年12月,中办、国办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其中几次说到道德与法制、语文、历史三科教材,提出三科教材统一编写、统一审查、统一使用的“三统一”方案。 以上种种,可以说是国家的要求,大的背景,总体形势,是对教育、课程、教材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呼唤着语文在内的三科教材更多体现国家意志,更好地将主流价值观有机渗入到学科教育之中。 图片 二、语文自身的独特价值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各学科有自己的学科特点。语文作为一个最古老的传统学科,它的独特价值是什么?我想,语文教育发展到现在,至少以下几个理念与本文论述的核心——阅读教学密切相关,庶几可以成为我们的共识。 1.语文即生活 看到这个命题,教育工作者可能立刻会想到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以及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它们正是这里说的“语文即生活”的理论基础。 杜威曾来中国讲学,其“教育即生活”的思想,影响可谓至深至远。在他看来,教育的本质即生活。因为,儿童的生长是在生活中进行的,生活即是发展,没有教育就不能生活。教育是为着眼前的生活,而不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因此教育要与儿童当下的生活融合,教会儿童适应眼前的环境过好当前的生活。 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并结合中国国情,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主张。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其实,无论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实质都是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教育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而在这一点上,语文学科特别突出,所以我这里说“语文即生活”。 语文即生活,一方面,语文学习的素材源于生活。从传统语文教育走过来,我们长期重视的可能是文学的、文化的、思想的经典。这些经典中蕴含着广泛的社会生活,但多是以文学手法表现出来的。从九年义务教育开始,语文教学也在悄然变化,学会读报、走进图书馆、开展语文课外活动等,将语文教学的视野延伸到课堂以外。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更从课程建设层面提出教学资源问题,使语文的视野扩展到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 另一方面,语文即生活,即语文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试想正常的人有谁不说话,不与人交流,不发表观点?但是传统语文时代基本上是为了科举考试,民国及以后虽然在读写能力之外也强调听说能力,但并未真正树立起语文是为了生活的观念。2000年以后的语文课程改革,确立综合性学习内容、方式,可以说让我们的语文学习与在生活中运用的语文取得了密切的联系;非连续文本的融入,也将语文的视野不断扩大。今天,特别是统编教材的编写,将语文和生活建立起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2.阅读即分享 分享,与他人分着享受。“阅读即分享”,也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阅读者通过阅读分享作者提供的信息、内容、观点、思考等。在所有的语言文字材料中,除了私人日记、备忘录等极少数材料外,大部分记述下来的文字都是为了让别人了解,与别人沟通交流,也就是为了与人分享。阅读者阅读这些材料时,很自然地就分享到了作者所记录的、所表达的种种,虽然阅读者所感受到的和写作者所表达的可能不一致,但并不影响其分享的特性。 阅读即分享的另一个方面是,阅读者在将阅读所得沉淀为自己素养的同时,还要学会与他人去分享。这种分享可能是各种方式、各种途径,有时候是自觉的,有时候又是无意识的。对于阅读和写作我们有一个惯用的表达:“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总体上看,这个表述是没有问题的,但仔细推究我们就会质疑,阅读仅仅是为了吸收吗?吸收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仅仅是为了自己了解、自己懂得吗?假如你不将自己了解的、懂得的“说”给别人听,与别人分享,其意义又何在呢?通过这样的追问,我们就会进一步明白,其实阅读的第二个方向——与他人分享,也是极为重要的。 3.兴趣与能力是并蒂莲花 若干年来,特别是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语文教学基本是文选式体制。文选式体制,按照现在的学制,学生在高中毕业时,已经阅读了相当数量的作品,学习了很多阅读技巧、方法,但是很多学生却不喜欢阅读,不愿意阅读。一本语文教材新发下来,有些学生可能一口气就把那些文章读了一遍,虽然可能囫囵吞枣,可能不求甚解,但是他们是怀着极大兴趣来阅读的,是愿意读的。但是一旦进入课堂,老师一开讲,学生们往往就对这些文章失去了兴趣,甚至对语文学科望而却步。 2005年,《光明日报》曾经对温儒敏先生做过一个访谈。温先生在访谈中说到,他曾经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新生中做过两次调查,一次是“你怎样看待中学语文教学”,一次是“你怎样看待鲁迅作品教学”,要求以小论文形式呈现。调查的结论是:大多数学生不喜欢语文,甚至讨厌上语文课。试想,面对这样一门最有可能让学生产生兴趣的学科,这样一个考上了全国顶尖大学中文系的群体,得出的结论居然是这样,这难道不应让我们这些语文教育工作者深思并反思吗?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固然重要,但阅读兴趣的养成更不容小觑。能力与兴趣像两朵并蒂莲花,像鸟儿的两翼,任何一个都不可或缺。特别是在大力倡导全民阅读的今天,培养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对他们精神和品格,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4.提高语文核心素养是归宿 从语文知识,到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一直到今天的语文核心素养,可以看到语文教育研究永不停滞的脚步。 语文知识时期,大概是学科初建的时代。语文是个古老的学科,从2000多年前传统语文教育的识字启蒙、读经讲经、词章作文等,过渡到1904年《奏定学堂标准》的制定,语文学科开始单独设科,为语文教育的学科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从学科初建到短暂的汉语、文学分科时期,再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基本是学科知识建立及发展时期,语音知识、汉字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逻辑知识、文章学知识、文学知识等,都逐渐进入到语文教学的视野。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文能力的培养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内容中将能力训练分解为阅读训练、写作训练、听话训练、说话训练四大方面48个能力点,可以说是语文学科多年探索的经验总结和具体实施。 进入21世纪以后,语文的人文性得到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广泛认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适时地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教学理念。语文素养在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更多指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同时也包括了21世纪特别需要的过程与方法的领会和学习。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外发布,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这样的顶层设计下,语文学科也研制出本学科的核心素养,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也以此为契机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尝试,下边讲到的阅读教学设计思想可见端倪。 图片 三、阅读教学的内容设计与终级目标 为了更好地体现国家意志,更大程度地呈现语文教学的独特价值,统编语文教材在哪些方面创新了阅读教学理念、进行了独特的阅读教学设计呢? 1.从阅读内容单元设置上说,利用双线组织单元,使工具性与人文性成为阅读素养的坚强的两翼,目标是强化能力,沉淀语文素养。 所谓“双线”,即按照“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两条线索组织单元。所谓人文主题,即按照内容类型进行课文组合,形成完整的单元。如七年级上册六个单元分别是:四时美景、挚爱亲情、学习生活、人生理想、生命之趣、想象的翅膀。这些主题均与生活密切相关,形成一条贯串整册教材的显在线索。 所谓语文要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将这些要素分解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体现在各个单元的预习、阅读提示或习题设计之中。语文要素的确定,目的是保证语文综合素养的基本训练,使教学有一条大致可以把握的线索,也有层级序列较为清晰的梯度结构。 关于语文要素的落实,统编教材在不同年级有不同的设计。七年级以培养学生一般的语文能力为主,关注具有普遍意义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八、九年级则以文体阅读为核心,力求培养学生某一类文体的阅读能力。八年级以实用性文体为主,如新闻、传记、科普作品、演讲词、游记等,交叉安排说明性文章和散文等文学作品的阅读。九年级集中学习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交叉安排议论性文章的阅读,旨在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性、议论性文章以及实用类文本的能力以及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从阅读组织上说,建设“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强化阅读能力与阅读习惯的养成,目标是扩大阅读面,提高阅读兴趣。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新编教材的阅读教学,以各单元课文学习(分“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为主,辅之以“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诵读”,共同构建一个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以更好地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倡议,并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内外阅读总量400万字的要求。 教读课文,由老师带领学生,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或阅读方案,完成相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