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基于大单元学习任务的《桥》教学设计

举报
资源描述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基于大单元学习任务的《桥》教学设计 一、文本教学解读 本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和“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结合单元内容和语文要素,学生在学习中需要理解的大概念是:好小说都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引人入胜的情节。在阅读时自觉地进行内容把握、情节梳理和人物评价,可以更好的理解小说作品的特点和价值。单元核心学习任务设计为“我眼中的好小说分享会”。本文作为单元内一篇精读课文,重点是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中,通过问题驱动,深入探究,感受人物形象,体会好的小说的特点和价值。 翻看《桥》这篇课文,目光不由地被课文插图所吸引,插图上一群人正有秩序地排成一队,大家扶老携幼,趟行在齐膝的洪水中,远处的洪水正席卷而来,天上下着磅礴大雨,大家脸上的神情都很紧张,气氛十分压抑。这种压抑感和紧张感会不由自主地感染到你,让你迫切地想了解当时的情形。 只有一个字的课文标题继续吸引着我的目光,这个“桥”是什么?为什么题目叫“桥”?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继续往下读。 第一二自然段描写当时的环境——黎明时分,雨突然下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作者描绘的是山洪,是灾难性的场景,我有幸没有目睹过如此灾难性的场面,但通过作者的描述,我依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内心既紧张,又焦灼,更恐惧。山洪咆哮,狂奔而来,势不可挡,这种充满窒息感的文字读着令人生畏,大雨像泼,像倒,无疑给湍急的山洪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三自然段描写了面对洪灾时人们的惊慌失措。“村庄”惊醒了,这看上去不正常的词语搭配,恰恰是人们当时面临洪灾时最真实的反应,整个村庄,男女老少,都从酣睡中惊醒,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此时大家整个人都是懵的,听着有人喊,一百多号人乌泱泱的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跑过去发现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它跳舞没人能受得了,近一米高的水一窜一窜地,老人孩子跑过去都得要了命。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第四自然段只用两个短句,就道尽了绝望。“东面、西面没有路”,南面近一米高的洪水仍然在路面上狂舞着,“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所以,洪水在狞笑,死亡在逼近。作者把势不可挡的山洪和惊慌失措的人们进行交替描写,既能突出人们在面临自然灾害时的绝望和恐惧,也能突显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渺小和无助。 第五自然段只有一句“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这里的“人们”可是之前乌泱泱地你拥我挤地往南跑的那一百多号人啊!是那群疯了似的人啊!他们跌跌撞撞,朝着那座窄窄的木桥拥去,着实让人把心提到了嗓子眼,不禁为他们能否顺利渡桥而担忧。 就在这群人命悬一线之际,小说的主人公——他们的党支部书记出现了。第六自然段虽然只用了一句话来介绍党支部书记,但是我们从中能解读出很多信息,首先,在一百多号村民疯了似的寻找路线逃命时,党支部书记早已经抵达了全村唯一的逃命要道,但是他并没有一个人离开,而是在这里等着大家的到来;其次,“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也恰恰证实了前面的推测,党支部书记是由人民群众选举出来的,为人民服务的国家干部,而这个人正是这位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这无疑给绝望、绝境中的村民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全村人都拥戴老汉是有原因的,当村民慌不择路逃向木桥时,老支书像一座山屹立在木桥前,与惊慌失措的村民形成鲜明的对比;当其他党员发出“党员也是人”的埋怨,与老支书“一切为了群众”的党性原则相悖时,老支书用“可以退党”果断化解了矛盾;当党员小伙子抢在队伍前面,再次违背老支书党性原则时,老支书怒吼着“揪”他出了队伍。 最后的结果令人惋惜,老支书和党员小伙子都被山洪吞噬了,而他俩也是一对父子。读完小说,再回顾之前的问题——什么是“桥”,为什么题目叫“桥”,我好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座桥,是村民逃生的木桥;也是老支书用生命誓死捍卫的一座“党性桥”,这座桥联系了两端,一端是人民群众,另一端是党性原则,老支书用自己的生命阐释了党性原则,即当人民群众和自身利益冲突时,要毅然决然地选择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根据上述文本教学解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计如下: 1.通过自主识字,会写“咆、哮”等8个生字,会写“咆哮、惊慌”等11个词语。 2.通过抓主要人物和事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通过抓主要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描写,结合当时的环境描写,多元化的评价人物形象。 3.能找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初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感受好的小说的特点和价值。 二、学习活动设计 板块一 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缘题质疑,激发阅读兴趣。 (1)新课导入,关注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微型小说,题目叫《桥》(板书:桥),这篇小说的题目仅有一个字,读到题目,你心里产生了哪些疑问?(“桥”会写些什么内容,为什么题目叫“桥”) (2)自读自悟,完成学习单。 请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填写学习单。 题目 作者 主要内容 印象深刻情节 评价人物   《桥》   谈歌    2.把握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人物。 (1)借助学习单,整体把握内容。 学生交流分享学习单“主要内容”一栏,根据学生回答,引导他们按照起因、经过、结尾划分小说内容。 起因(第1-6自然段)黎明时分,山洪暴发,全村一百多人惊慌失措,奔向窄窄的木桥。 经过(第7-23自然段)德高望重的老支书临危不乱,指挥大家安全过桥。 结尾(第24-27自然段)老支书和他儿子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2)借助学习单,初步感知人物。 学生交流分享学习单“深刻情节”一栏,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关注具体语句,同伴之间彼此交换自己的感受,以及印象深刻的原因。 【设计意图:《桥》是一篇好小说。它成功的塑造了老支书这一人物形象,而且故事冲突鲜明,情节引人入胜。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好小说的特点和价值,教师要根据好小说应有的特点和价值,设计学习支架,帮助学生经历一个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板块二 关注环境,体会作用 1.理清人物关系,感受危机形势。 (1)明确小说的主要人物,主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谁。 (2)感受当时的危机形势。 师:是什么让他们聚在了一起?(是一场天灾)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天灾?天灾面前,村民是怎样的表现? 2.聚焦环境描写,体会表达作用。 (1)聚焦“起因”部分,找到并画出环境描写的句子。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 (2)有感情地朗读,读好短句,感受当时危机形势。 朗读时,能抓住“突然、像泼、像倒、咆哮、狂奔而来、跳舞、狞笑”等词语体会暴雨、山洪的突如其来和形势危急。 【设计意图: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仅对情节的发展有推动作用,而且人物形象也在环境变化中逐渐彰显出人性的光辉,学习时关注环境描写,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特点和价值。】 板块三 聚焦冲突,感受人物 1.关注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形象。 学习任务: 面对突如其来的大灾难,老支书、村民、其他党员、党员小伙的表现分别是怎样的? 默读课文第7-23自然段,找到并画出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完成学习单。 (1)在文中找到并画出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根据提示,填写学习单。 人物冲突 主要人物 具体表现 评价人物 冲突1 老支书 村民 冲突2 老支书 其他党员 冲突3 老支书 党员小伙 (2)结合表格内容,交流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 2.关注情节设计,体会表达作用。 (1)关注故事结尾,发现“意料之外”。 默读课文第24-27自然段,结合相关情节,交流你发现的“意料之外”。 (2)回顾父子时刻,体会“意料之中”。 默读课文第18-22自然段,联系课文结尾,交流你发现的“意料之中”。 【设计意图:小说中老支书的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丰满立体,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离不开两个关键因素,一是环境描写的衬托,二是故事情节的推动,学习时,教师要提供学习支架,帮助学生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以及情节冲突对人物形象的突显效果,让学生经历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习得学习小说的普适性方法。】 板块四 交流总结,了解小说 1.以始为终,解疑答惑。 学习完《桥》,关于题目为何为“桥”,你是如何理解的? 这座桥,是村民逃生的木桥;也是老支书用生命誓死捍卫的一座“党性桥”,这座桥联系了两端,一端是人民群众,另一端是党性原则,老支书用自己的生命阐释了党性原则,即当人民群众和自身利益冲突时,要毅然决然地选择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设计意图:学生的阅读兴趣源于缘题质疑的思考,经过一段有意义的学习经历后,学生在关注环境描写、情节冲突的过程中,对老支书的人物形象的理解更加多元,对题目“桥”的含义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2.交流讨论单元核心问题。 联系单元学习目标,结合《桥》的具体内容,思考并交流:什么是小说?怎么读小说?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设计意图:单篇课文在大单元教学中的作用更像是学习资料,因此,课程结束前,师生要一起扣回到大单元学习内容上,根据大单元学习目标,梳理总结单篇课文的学习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