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培训及教师招考命题:数学课程标准题库(含答案)

举报
资源描述
新课标培训及教师招考命题:数学课程标准题库(含答案) 前言部分测试题 一、填空题: 1.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 2.义务教育课程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国家意志,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3.随着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 4.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 5.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6.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确立课程修订的根本遵循。准确理解和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 7.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增强课程(适宜性)。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时代性)。 8.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和(系统性)。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减负提质)。 9.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 10.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双减”政策要求,在保持义务教育阶段九年(9522)总课时数不变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课程设置。 11.将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整合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将劳动、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 11.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13.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 14.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15.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一学一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16.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 17.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 二、简答题: 1.说说2022版课程标准的修订原则 答:(-)坚持目标导向、(-)坚持问题导向、(三)坚持创新导向 2.说说2022版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 答:(一)关于课程方案 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    (二)关于课程标准 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四是增强了指导性。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 课程性质、课程理念测试题 一、课程性质 1.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通过对(数量)和(数量关系)、(图形)和(图形关系)的抽象,得到数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关系; 3.基于抽象结构,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符号运算)、(形式推理)、(模型构建)等,形成数学的结论和方法,帮助人们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的本质、关系和规律。 4.数学不仅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还是(表达和交流)的语言。 5.数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 6.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的功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7.学生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掌握适应现代生活及进一步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二、课程理念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 2.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强调使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简称“四基")的获得与发展,发展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简称“四能”),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课程内容组织重点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重视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重视数学内容的(直观表述),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4.课程内容呈现注重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层次性)和(多样性),适当考虑(跨学科主题)学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适当采取(螺旋式)的方式,适当体现选择性,逐渐拓展和加深课程内容,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5.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6.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7.教学活动应注重(启发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利用(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数据分析)、(直观想象)等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8.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激励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 9.说说数学课程标准的五大理念是什么? 答:1.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 2.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 3.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 4.探索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评价; 5.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 课程目标测试题 一、填空题: 1.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眼光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包括数感、量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空间观念)与(创新意识)。 2.通过对现实世界中基本(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观察,学生能够直观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及其(现实背景)。 3.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思维主要表现为:(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或(推理能力)。 4.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语言主要表现为:(数据意识)或(数据观念)、(模型意识)或(模型观念)、(应用意识)。 5.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表现。小学阶段侧重对(经验)的(感悟),初中阶段侧重对(概念)的(理解)。 6.数感主要是指对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及(运算结果)的直观感悟。 7.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 8.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感悟符号的(数学功能)。知道符号表达的(现实意义);能够初步运用符号表示(数量)、(关系)和(一般规律)。 9.抽象能力主要是指通过对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抽象,得到数学的(研究对象),形成(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和(方法)的能力。 10.运算能力主要是指根据(法则)和(运算律)进行正确运算的能力。 11.几何直观主要是指运用(图表描述)和(分析问题)的意识与习惯。 12.空间观念主要是指对(空间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关系)的认识。 13.推理意识主要是指对(逻辑推理过程)及其(意义)的初步感悟。 14.数据意识主要是指对(数据的意义)和(随机性)的感悟。 15.模型意识主要是指对数学模型(普适性)的初步感悟。 16.应用意识主要是指有意识地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与(规律),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17.创新意识主要是指主动尝试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科学情境)中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 18.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四个)学段。其中,“六三”学制(1〜2年级)为第一学段,(3〜4年级)为第二学段,(5〜6年级)为第三学段,(7〜9年级)为第四学段。 19.在第一学段(1〜2年级)经历简单的数的抽象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运算,形成初步的(数感)、(符号意识)和(运算能力)。 20.在第二学段(3〜4年级)认识自然数,经历小数和分数的形成过程,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能进行较复杂的整数四则运算和简单的小数、分数的加减运算,理解运算律;形成(数感)、(运算能力)和初步的(推理意识)。 21.在第三学段(5〜6年级)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认识自然数的一些特征,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能进行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探索数运算的一致性;形成(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推理意识)。 22.尺规作图是指用(无刻度直尺)和(圆规)进行作图。 二、简答题: 1.核心素养的有哪三个方面(简称“三会”)的构成?答: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2.在小学与初中阶段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答:小学阶段,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3.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什么?答: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逐步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学生能: (1)获得适应未来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四基”)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在探索真实情境所蕴含的关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四能”) (3)对数学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了解数学的价值,欣赏数学美,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质疑问难、自我反思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课程内容测试题1 一、填空题: 1.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内容由(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学习领域组成。 2.综合与实践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适当釆用(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设计情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