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举报
资源描述
辽宁省大连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各种艺术都同时是一种学问,都有无数年代所积成的技巧。学一门艺术,就要学该门艺术所特有的学问和技巧。这种学习就是利用过去经验,就是吸收已有文化,也就是模仿的一端。 古今大艺术家在少年时所做的功夫大半都偏在模仿。米开朗琪罗费过半生的工夫研究希腊罗马的雕刻,莎士比亚也费过半生的工夫模仿和改作前人的剧本,这是最显著的事例。中国诗人中最不像用过工夫的莫过于李太白,但是他集中摹拟古人的作品极多,只略看看他的诗题就可以见出。杜工部说过: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他自己也说过:解道长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他对于过去诗人的关系可以想见了。 艺术家从模仿入手,正如小儿学语言,打网球者学姿势,跳舞者学步法一样,并没有什么玄妙,也并没有什么荒唐。不过这步功夫只是创造的始基。没有做到这步功夫和做到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创造。 像格律一样,模仿也有流弊,但是这也不是模仿本身的罪过。从前学者有人提倡模仿,也有人唾骂模仿,往往都各有各的道理,其实并不冲突。顾亭林的《日知录》里有一条说:“诗文之所以代变,有不得不然者。一代之文,沿袭已久,不容人人皆道此语。今且千数百年矣,而犹取古人之陈言一一而模仿之,以是为诗可乎?故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这是一段极有意味的话。但是他的结论是突如其来的,“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一句和上文所举的理由恰相反,他一方面见到模仿古人不足以为诗,一方面又见到不似古人则失其所以为诗。这不是一个矛盾么?这其实并不是矛盾。诗和其他艺术一样,须从模仿入手,所以不能不似古人,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但是它须归于创造,所以又不能全似古人,全似古人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不能无模仿,但是只有模仿也不能算是创造。 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悟,固不能有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即创作亦难尽善尽美。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匠人虽比诗人身分低,但亦绝不可少。青年作家往往忽略这一点。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起源于人的模仿天性和天赋的美感能力。模仿出自人的天性,人们既从模仿中获得知识,又从模仿的作品中获得快感。因此,文艺作为模仿,总体上是一种理性的创造行为,其中也包含着感性的愉悦。 文艺模仿的对象是现实人生。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文艺的模仿对象是“在行动中的人”。在谈到悲剧时他又指出,悲剧的模仿对象是人的行动、遭遇、性格和思想。可见,亚里士多德是把人的生活确立为文艺的模仿对象。 模仿的文艺能够揭示出现实生活的普遍本质和必然规律。亚里士多德把诗与历史作了比较,认为“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也就是说,与历史相比,诗对生活的描述更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之所以如此,在于历史叙述的是已经发生的个别事情,而诗则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情,“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可见,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诗的可贵之处不在于它对生活中的事件做出如实的模仿,而在于它描写的事情符合事物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一方面,历史学家记述的事情是真实发生过的,但可能是偶然的、个别的,未必具有普遍必然性;而诗人所描述的事情,则是某一种人,可能或必然要做出的事情。另一方面,在历史学家的记述中,两件前后发生的事情之间可能只有时间上的承续关系。但在诗人的描写中,前后相继发生的事情之间存在着因果必然关系。因此,诗人所描写的事件,虽然也是特定人物的特定行动,也具有个别性,但其中却能见出普遍必然性。 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文艺需要虚构,需要对现实生活进行提炼加工。亚里士多德认为,诗的模仿对象主要有三种:过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应当有的事。其中,他更加推崇第三种模仿对象。可见,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诗人不必受现实真实性的局限,他可以虚构一些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事物,只要他虚构的合情合理,能够体现出事物的普遍必然性。亚里士多德的这些主张表明,文艺创作不应照搬现实,而要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地提炼和加工。 总之,亚里士多德既强调现实生活是文艺的最终源泉,又认为文艺应当对现实生活进行虚构和加工,以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因而对文艺和生活的关系作出了科学的阐释。 (节选自马工程《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模仿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光潜认为艺术家进行创作都需要经历模仿和创造两个阶段,这是通往艺术殿堂的必由之路。 B. 艺术家要有诗人的妙悟和匠人的手腕,前者强调对艺术的领悟能力,后者强调手腕使用技巧。 C. 亚里士多德认为,为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创作诗歌可虚构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 D. 艺术模仿既可指模仿别人的艺术作品,学习该门艺术的学问和技巧;又可指模仿现实人生。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今艺术家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应致力于模仿,成年后再着眼于创造。 B. 艺术创作者,如果能从模仿入手,又具有创造意识,就一定能创作出尽善尽美的艺术作品。 C. 历史叙述已发生的事情,贵在体现生活真实;诗歌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情,贵在体现艺术真实。 D. 只有不受现实真实性的的局限,努力虚构出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情节,才能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撑材料一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 A.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赵翼) B. 踩着前人的脚印前进,最终结果也只能是“亚军”。(李可染) C.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D. 学我者生,似我者亡。(齐白石) 4. 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 齐白石先生有句名言:“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 B 2. C 3. D 4. ①全文整体采用先分后总的论证结构。先侧重于谈学习一门艺术要从模仿入手;然后侧重于谈学一门艺术归于创造;最后总结上文,阐明模仿与创造的辩证关系。 ②局部采用并列结构。“模仿”和“创造意识”是艺术创作中的两个方面,在逻辑上是并列关系。 5. “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意思是:①根据材料二的观点,文艺既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又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加工,追求艺术真实。②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如果简单模仿现实或照搬现实,就不能达到艺术真实;如果过度虚构,那会脱离或者歪曲客观现实。③绘画应当在模仿与虚构之间寻找平衡,做到既源于现实于高于现实。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后者强调手腕使用技巧”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五段“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悟,固不能有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即创作亦难尽善尽美。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可知,“匠人手腕”代指艺术家应具备的艺术创作的方法、技巧等基本功。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成年后再着眼于创造”说法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二段“古今大艺术家在少年时所做的功夫大半都偏在模仿”可知,模仿与创造可以有侧重,但没有分先后阶段。 B.“如果能……,就一定能……”说法绝对。“从模仿入手”与“具有创造意识”是“创作出尽善尽美的艺术作品”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D.“努力虚构出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情节,才能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说法错误。依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又认为文艺应当对现实生活进行虚构和加工,以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可知,不是“才能达到”,应是“以达到”。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核心观点是:创造不能无模仿,但是只有模仿也不能算是创造。“模仿”和“创造意识”是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A. “李杜诗篇万口传”强调的只是一味“模仿”。 B. “踩着前人的脚印前进”,强调的只是一味“模仿”。 C. “为有源头活水来”强调的只是一味“创造”。 D. “学我者生”强调的是“模仿”;“似我者亡”强调的是还要自己“创造”。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结构的能力。 全文整体采用先分后总的论证结构: 由材料一第1段关键句“学一门艺术,就要学该门艺术所特有的学问和技巧。这种学习就是利用过去经验,就是吸收已有文化,也就是模仿的一端”,第2段关键句“古今大艺术家在少年时所做的功夫大半都偏在模仿”和第3段关键句“艺术家从模仿入手,正如小儿学语言”可知,1~3自然段先侧重于谈学习一门艺术要从模仿入手。 由第4段关键句“但是它须归于创造,所以又不能全似古人,全似古人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不能无模仿,但是只有模仿也不能算是创造”可知,第4自然段侧重于谈学一门艺术归于创造。 由第5自然段关键句“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悟,固不能有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即创作亦难尽善尽美”可知,最后第5自然总结上文,阐明模仿与创造的辩证关系。 局部采用并列结构: 由第5自然段关键句“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悟,固不能有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即创作亦难尽善尽美”可知,“模仿”和“创造意识”是艺术创作中的两个方面,在逻辑上是并列关系。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 “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意思是: (1)由材料二第一段“文艺起源于人的模仿天性和天赋的美感能力。模仿出自人的天性,人们既从模仿中获得知识,又从模仿的作品中获得快感”和最后一段“亚里士多德既强调现实生活是文艺的最终源泉,又认为文艺应当对现实生活进行虚构和加工,以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可知,文艺既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又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加工,追求艺术真实。 (2)由材料二第四段“了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文艺需要虚构,需要对现实生活进行提炼加工。……可见,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诗人不必受现实真实性的局限,他可以虚构一些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事物,只要他虚构的合情合理,能够体现出事物的普遍必然性”可知,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如果简单模仿现实或照搬现实,就不能达到艺术真实;如果过度虚构,那会脱离或者歪曲客观现实。 (3)由材料“亚里士多德既强调现实生活是文艺的最终源泉,又认为文艺应当对现实生活进行虚构和加工,以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可知,文艺既源于生活,又是对现实生活进行的虚构和加工,追求更高的真实。绘画应当在模仿与虚构之间寻找平衡,做到既源于现实于高于现实。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诗人 (英国)毛姆 (1)我对名人并没有那么大的兴趣,有太多人都被一种强烈的冲动所困扰,就是想要亲近这个星球上的伟大人物,这每每让我不以为然。当别人提议,我可以见一见某些地位或成就高人一等之辈,这样的机会我总会寻觅得体的借口避开。所以当我的朋友迭戈•托雷表示可以将我引见给卡利斯托•德•圣阿纳时,我婉拒了。但难得一次我的理由是真诚的:圣阿纳不但是个了不起的诗人,而且是个被人们寄托了很多想象的人物,他的各种历险已经是传奇了,能在他的衰朽之年看一看这个人,会很有意思;但他年岁已经太大,这时候接见一个陌生人、外国人,对他来说只能是种烦扰。 (2)记得我第一次读他的诗是二十三岁,当时迷恋得手不释卷:他诗句中有种激情,有种英雄的孤傲和斑斓的生命力,一下让我神魂颠倒。因为那些掷地有声的诗句和绕梁不止的韵律已经和我美好的青春记忆交缠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