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1课时《7的乘法口诀》教案(学校集体备课)

举报
资源描述
7的乘法口诀 【学习内容】 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72页例1、做一做。 【课程标准陈述】 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学习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编出7的乘法口诀,体验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 2.在编口诀的过程中,找出7的口诀的规律,初步熟记7的乘法口诀。 3.会用乘法口诀正确求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编制并运用7的乘法口诀 【学习难点】 7的乘法口诀句数较多,容易混淆。 【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动手摆七巧板,在现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合作编出7的乘法口诀,评价学习目标1。 2.在编口诀、熟记口诀的过程中,学生探寻7的乘法口诀的规律,评价学习目标2。 3.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学生利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评价学习目标3。 【学习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先齐背1-6的口诀,同学们,已经掌握了1-6的乘法口诀,今天接着探究7的乘法口诀。两个星期有几天?如果我们学习了7的口诀,相信同学们一定算得很快。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7的乘法口诀) 1.课件播放《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动画故事片段,引出白雪公主与7个小矮人用七巧板进行趣味拼图的情景。 2.简介七巧板。 七巧板是风靡世界的拼图,它是由七个小拼图组成的,只要你开动脑筋,这七个神奇的图形就会变出许多美丽的图案。现在请大家拿出自己的七巧板,四人小组合作,摆出你们最喜欢的图形。(学生摆,上台展示) 3.今天老师也摆出了许多美丽的图案,你们想看看吗? 课件出示例1的7中图案和统计表。 二、探究新知(评价目标1、2) 1.这里有这么多美丽的图案,老师想知道拼摆这些图案一共用了多少块七巧板,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吗?(学生畅所欲言)(评价目标1) 你能根据刚才说的把下面的表格填完整吗?(四人合作,每个小组一张) 指名学生上台把表格填完整。 请大家仔细观察统计表中的数据,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1个7,2个7……) 请想一想,前面我们学过的“求几个几是多少”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呢?(乘法)那咱们就用乘法来写一写这是“几个几”吧。 2.看看这些乘法算式,你们能编出它们各自的口诀吗?试试看,会编几句就编几句,编好后填在书上。(同桌合作)(评价目标1) 1×7=7       一七得七          7×1=7 2×7=14      二七十四       7×2=14 3×7=21      三七二十一         7×3=21 4×7=28      四七二十八         7×4=28 5×7=35     五七三十五          7×5=35 6×7=42      六七四十二          7×6=42 7×7=49 七七四十九 3.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拼2个图案要用几副七巧板,是几个7?乘法口诀怎么编? 说出哪个算式可以表示拼4个图案所用七巧板的块数。 五七三十五这句口诀,它表示摆几个图案所需七巧板的块数? 4×7=28 7×4=28 可以用哪句口诀? 同学们,我们学习的都是几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7的乘法口诀) 4.探究口诀记忆的方法(评价目标2)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咱们编出了7的全部乘法口诀,那我们就用读的方式来享受一下自己的劳动成果吧。 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为什么7的乘法口诀每相邻两句的积都相差7呢?你认为7的乘法口诀,哪几句最难记,你有什么好办法把它记住? 引导学生熟记7的乘法口诀:同桌拍手背——四人小组抽背——开火车背——师生对口令提问:1个7是多少? 2个7相加是多少? 3个7连加是多少? 4个7、5个7、6个7、7个7连加是多少?28里有几个7? 2、总结规律,记住口诀。 (1)我们一起将自己的成果读一读,边读边找一找,口诀中藏着什么秘密? ( ① 每句口诀中都有7; ② 口诀按从小到大排列; ③ 相邻两句口诀的积相差7;④7乘单数的积是单数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课本72页做一做。(评价目标2) 2.课本74页第6题。(评价目标2) 3.课本73页第5题。(评价目标3) 四、畅谈收获,全课总结 1.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还想学习什么? 2.全班齐背1~7的乘法口诀。 【学习目标检测】 1. 2. 3. 教学反思:通过学7的口诀,那么学8的口诀利用点子图要点多少点,一排点几个。点几排。在背口诀的时候,可以正背、倒背、前背、正背。然后在练习上可以设计多样的,比如7×()=56、()×8=()4,让学生反复记忆8的乘法口诀。在拓展上也给与了指导,可以设计8+8+8=、让学生可以想到3×8,明白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6+8+2怎样算,可以使学生想到2个8或者在利用以前的凑十法做,在这里渗透了简便算法的学习,7+8+9则是用了移花接木的变法,让学生思维变得更加活跃。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