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合金铸造典型产品结构、手柄阻燃、抗扭、抗疲劳强度、不粘涂层附着牢固度、耐铲性、底部平面性、抗冲击性试验

举报
资源描述
18附录A(资料性)典型产品结构A.1炒锅示意图见图 A.1。标引序号说明:1锅身;2锅盖;3螺钉;4锅钮;5垫片;6螺钉;7手柄。图 A.1炒锅示意图A.2煎锅示意图见图 A.2。标引序号说明:1锅身;2手柄。图 A.2煎锅示意图19A.3汤锅示意图见图 A.3。标引序号说明:1锅身;2锅盖;3锅钮;4螺钉;5垫片。图 A.3汤锅示意图A.4电饭锅内胆示意图见图 A.4。标引序号说明:1锅身。图 A.4电饭锅内胆示意图20附录B(规范性)手柄阻燃性试验B.1试验设备酒精灯。B.2试验步骤B.2.1将待测不粘锅安装在刚性底座上。B.2.2固定酒精灯位置,点燃火源后调节火焰高度,并保持火焰不会减弱或摇摆,使火焰外焰刚好与手柄的可燃部分接触,如图 B.1 所示。B.2.3手柄置于火焰上加热 30 s,移去火源,若燃烧,让手柄燃烧到火苗自动熄灭或燃烧持续 15 s 为止(两种情形中任何一种先达到即可),观察在此期间手柄是否融化或有燃烧物脱落。B.2.4记下火焰移去后手柄的燃烧时间。单位为毫米图 B.1手柄阻燃性试验示意图21附录C(规范性)手柄抗扭强度试验C.1试验设备手柄抗扭强度试验机:a)平衡杆,长 1m,重(1 0.1)kg,包括附件夹紧装置,指示器;b)产品固定装置;c)测量手柄扭曲角度的一种分度表;d)测试砝码,重 1 kg。C.2试验步骤C.2.1将产品手柄(吊环或其他不属于手柄主体的配件不计入内)的中心部位固定在如图 C.1所示平衡杆的中心,手柄与平衡杆之间不应有相对转动现象。C.2.2将产品固定在测试平台上,调节紧固装置,使平衡杆达到水平,同时指针指向分度表的零位。C.2.3将测试砝码分别悬挂于平衡杆两端保持静止 30 s,分别记录指针偏转的角度。C.2.4检查手柄和连接部件,记录任何损坏的情况。单位为毫米标引序号说明:1平衡杆;2挂重位置。图 C.1手柄抗扭强度试验示意图22附录D(规范性)手柄抗疲劳强度试验D.1试验设备D.1.1手柄抗疲劳强度试验机:一种将加载的不粘锅从一个水平表面,通过将手柄不断举起、放下的装置。该试验机平台与不粘锅的接触面上垫一块厚度为 5 mm,邵氏硬度为(5010)HD 的橡胶板。D.1.2装载物:便于试验过程中对不粘锅加载稳定,如氧化铝粉或石英砂。D.2试验步骤D.2.1按 6.2.11 预先对不粘锅做手柄耐热性试验。D.2.2对螺丝紧固手柄的产品试验前先用扭力扳手将手柄紧固,再按图 D.1 所示根据手柄的类型和数目选择恰当的方式,将手柄固定于试验机上,确保不粘锅在试验机平台上水平,当偏心轮处于最低点时,不粘锅与工作台平面的间距为 1 mm。D.2.3向不粘锅内加入装载物(M),其质量等于 1.5 倍的不粘锅容积的水的质量(m)。D.2.4手柄抗疲劳强度试验机设定每分钟升降 25 次,启动使其运转至规定循环次数,取下不粘锅,检查手柄及其组件有无变形、松动,手柄有无裂纹,并记录试验结果。23单位为毫米lp=5/8lM=1.5mq=1/4la)单手柄抗疲劳强度示意图b)长手柄+副柄抗疲劳强度示意图c)双柄抗疲劳强度示意图标引序号说明:1偏心轮;2偏心轮运动到最低位置;3偏心轮运动到在最高位置;O偏心轮中心;R偏心轮旋转中心。图 D.1 手柄抗疲劳强度试验示意图24附录E(规范性)不粘涂层附着牢固度试验E.1试验设备试验设备包括:a)2 kW 电炉;b)红外测温仪;c)计时器、划格板等。注:试验设备仪器不拘型号,能达到试验要求即可。E.2试验步骤E.2.1用锋利单刃刀片的刀尖和专用划格板在涂层上刻划 11 条相距 2.4 mm、长 38 mm 的平行划痕,再沿垂直于上述划痕方向重复上述步骤(共 100 格),刀尖必须穿透涂层(无法划格测试的若全部为花纹的产品可采用样片进行检测);E.2.2在不粘锅内装满容积 2/3 的纯净水,煮沸保持 3 h 后取出,自然冷却到常温后用软布擦干;E.2.3用单面透明压敏胶带(3 M-898)黏附在划痕区内,胶带粘贴方向与一组划痕线平行。用外力驱除胶带粘合处的空气,并使其与涂层达到最大程度的黏合;E.2.4拉住胶带一头,并按 90直角向上迅速拉起,连续进行 3 次,每次均需用新的胶带;E.2.5将划痕旋转 90,重复 E.2.3、E.2.4 步骤;E.2.6在不粘锅内装入适量的植物油(确保划格区域在试验过程完全浸泡),使油温加热到(2005),保持 30 min 后取出,自然冷却到常温倒出植物油;E.2.7用高于 60 的水加中性洗涤剂清洗不粘锅,然后用清水洗净、擦干;E.2.8重复上述 E.2.3、E.2.4、E.2.5 步骤;E.2.9检查划格区域内涂层有无整格脱落,并记录试验结果。25附录F(规范性)不粘涂层耐铲性试验F.1试验设备不锈钢铲:符合 GB/T 3280 中的 06Cr19Ni10 牌号、宽度为 5 mm,厚度为 1.5 mm,硬度为(19020)HV,铲头表面光洁度小于等于 Ra 0.4 的不锈钢片(如图 F.1 所示)。F.2试验步骤a)将测试样安装在耐铲性试验机(如图 F.2 所示)上,加热不粘锅使其底部边沿温度保持在(2005),用不锈钢铲垂直于锅底平面(或垂直于圆弧锅底中心切线)施加(2.80.1)N 的力对涂层进行循环耐铲试验,试验过程中不锈钢铲保持平稳或无偏移,每一循环动作如下:1)不锈钢铲由锅壁垂直投影中点位置开始(煎锅、汤锅、奶锅等锅壁垂直的产品由底面边缘位置开始);2)以 0.2 m/s 的速度匀速运行到不粘锅底部中心点,不锈钢铲与锅底面应贴合(运行轨迹不小于 80mm,较小的锅具摩擦轨迹可以越过中心点);3)试验不锈钢铲抬起与涂层脱离接触,并返回起点。b)每次试验应重新更换不锈钢铲,每隔 10 min 观察一次,检查测试平面有无裸露基材并记录试验结果。当目测难以观察时,应采用电路测试仪测试。单位为毫米图 F.1不锈钢铲示意图26标引序号说明:1锅底中心点;2不锈钢铲;3配重砝码;4锅壁中点;5加热盘;6驱动电机;7控制箱。图 F.2不粘涂层耐铲性试验机示意图27附录G(规范性)底部平面性试验G.1试验设备试验设备包括:a)装于平面轴上的百分表,用于测量常温状态下不粘锅底部的凹度值;b)测量仪,如图 G.3 所示,用于测量加热状态下不粘锅底部凹度的变化值;c)2 kW 的电磁炉或光波炉;d)带铝块的加热源(铝块规格如图 G.4 所示);e)精度为 0.1 的热电偶温度计;f)专用的等分板。G.2试验步骤G.2.1将不粘锅放在水平的台面上,目视确认不粘锅底部是否向外凸出。G.2.2用专用的等分板将不粘锅的底部划分为8等份(如图G.1所示),测量并记录常温下不粘锅底部8个点的凹度值,取8个点的凹度算术平均值()作为常温状态下不粘锅底部的凹度值,常温状态下不粘锅底部的凹度值占底部接触平面直径的百分比按式(G.1)计算。注:若不粘锅底部中间没有凹陷的,用百分表测量不粘锅底部中心部位直径10 mm圆周上的点,若不粘锅底部中间有凹陷的,测量距凹陷边缘2 mm处的点(如图G.2所示)。a)底部中间无凹陷的凹度测量点示意图b)底部中间有凹陷的凹度测量点示意图图 G.1底部凹度测量点示意图28单位为毫米a)底部中间无凹陷的凹度测量示例b)底部中间有凹陷的凹度测量示例图 G.2底部的凹度测量示例=100%(G.1)式中:常温状态下不粘锅底部凹度值占底部接触平面直径的百分比;常温状态下不粘锅底部的凹度值(8个点的算术平均值);底部接触平面直径。29标引序号说明:1固定板(具有等分标尺);2三支脚(石英棒);3百分表;4测脚(可竖直移动的石英棒);5锅体。图 G.3带百分表的测量仪G.2.3将不带盖的不粘锅放在光波炉上,将测量仪三脚架的各个脚放置在锅具内底部接触平面直径 d 的圆周上,将测量仪上的凹度值调零,见图 G.3。G.2.4启动光波炉加热不粘锅,当不粘锅内底部中心位置的温度达到(2005)时,记录测量仪上的凹度变化值()。G.2.5将常温状态下不粘锅底部的凹度值和加热后的凹度变化值相加,作为加热状态下不粘锅底部的凹度值,加热状态下不粘锅底部的凹度值占底部接触平面直径的百分比按式(G.2)计算。=+(G.2)式中:加热状态下不粘锅底部凹度值占底部接触平面直径的百分比;常温状态下不粘锅底部的凹度值(8个点的算术平均值);加热后的凹度变化值;底部接触平面直径。G.2.6调整加热源加热铝块,使铝块温度稳定在(35025),见图 G.4。G.2.7将自然冷却至常温的不粘锅放在铝块上,当不粘锅内底部中心温度达到(2005)时,立即将不粘锅浸入常温水中冷却。G.2.8按 G.2.6、G.2.7 步骤共重复 10 次循环,冷却至常温。G.2.9按步骤 G.2.2,测量热冲击完成后的常温状态下不粘锅底部的凹度值,并按式(G.1)计算常温状态下不粘锅底部凹度值占底部接触平面直径的百分比。G.2.10 按步骤 G.2.3、G.2.4、G.2.5,测量热冲击完成后的加热状态下不粘锅底部的凹度值,并30按式(G.2)计算加热状态下不粘锅底部凹度值占底部接触平面直径的百分比。标引序号说明:1边部倒角 C 0.5 mm;2加热源。材质:铝(最低含量 96%)图 G.4铝块G.3不粘锅内底面外凸判定试验步骤G.3.1将测量仪三脚架放置在平台上,将测量仪上的凹度值调零。G.3.2将不带盖的不粘锅放在光波炉上,将测量仪三脚架各个脚放置在锅具内底部接触平面直径 d 的圆周上。G.3.3在常温状态下,测量不粘锅内底面是否外凸。G.3.4启动光波炉加热不粘锅,当不粘锅内底部中心位置的温度达到(2005)时,测量不粘锅内底面是否外凸。31附录H(规范性)产品抗冲击性试验H.1试验设备试验设备包括:a)钢球,重(2252)g;b)产品固定装置。H.2试验步骤H.2.1将不粘锅固定在测试平台上,使其锅底平面与水平面垂直。H.2.2将钢球距离锅口边缘(101)mm 上方 1.0 m 高度自由下落,若遇锅口突变位置则避开。H.2.3将不粘锅从测试平台取下,用直径小于锅口内径0.3cm的锅盖按6.2.3进行试验。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