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汇报

举报
资源描述
全市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汇报 全市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五大振兴”取得明显成效。今年前三季度,我市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96.73亿元,同比增长7.3%,高于全省0.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230元,同比增长11.5 %,高于全省0.2个百分点。现将有关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是坚持“三个优先”抓乡村振兴。领导力量优先保证。书记、市长亲自“挂帅”,四级书记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今年以来,书记先后6次召开市委常委会研究部署乡村振兴;8次召开县(市、区)委书记月度重点工作点评会点评乡村振兴,会上提出问题21个,推进重点工作23项。元方市长先后5次召开政府常务会、3次召开政府党组会、2次召开专题会研究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要素投入优先保障。市本级财政投入比上年增长17.9%,9个县市区财政投入增幅平均达到16.7%。注重市级层面乡村振兴考核实绩激励,近两年落实资金6900万元,分别给予市级乡村振兴先进县市区、先进乡镇和示范村1000万、100万和20万的奖励。今年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中,安排132公顷保障乡村产业发展和建设用地,占比34.4%。结合“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推进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稳步实施“1+4”工程,整体提升城乡教育供给水平;依托中心镇、特色镇规划布局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30个。干部配备优先安排。20年以来,向省委推荐提拔县市区党政正职12人;市委结合换届提拔使用有乡镇党政正职经历的干部69人、占新提拔县级干部总数的46.94%;各县市区委提拔使用“五方面人员”进乡镇领导班子153人;市委组织部指导县市区委从市县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212名优秀人才到乡镇任职,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本乡本土干部892名。 二是抓好“三个衔接”接续乡村振兴。政策衔接有序。构建“1+N”衔接政策体系,制定《重点工作任务清单》《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方案》,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长效机制。投入衔接有力。今年确定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94个,新选派520名第一书记和917名工作队员接续驻村帮扶;累计纳入国家防返贫监测系统2155户4831人,动态消除风险1716户3783人。今年全市共争取央省衔接资金5亿元(其中用于农村产业发展资金2.75亿元,占比54.93%,增加18个百分点)。发展衔接有效。支持脱贫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深化消费帮扶,今年以来脱贫地区产品销售额超过6.7亿元。用好致贫返贫预警应急处置基金,惠及7040人次。全面清理2014年以来扶贫资金102亿元、项目1.7万余个,形成资产69亿元。今年,县漩坪乡搬迁群众蹇桂明被国家发展改革委评选为“十三五”励志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我市2名先进个人、2个先进集体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获得表彰。 三是突出“三个载体”发展现代农业。突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载体,深入开展“四级联创”,建成现代农业园区68个,县现代农业(生猪种业)产业园、麦冬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2个园区纳入国家级培育名单、3个园区成功创建为省星级园区、8个园区纳入省级培育名单。突出农业种业“芯片”建设载体,聚焦生猪、粮油、蔬菜三大优势种业,巩固提升“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市”建设质效,加快建设国家区域生猪种业创新中心,建成国家级油菜制种基地和区域(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全市研发经国、省认定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达到300余个,获得各级科研成果奖200余项,常年存栏原种猪3万头左右、数量位列全国地级市第一,今年生猪出栏预计达到350万头以上,县入选全国生猪全产业链典型县(全国共63个,占3个);近期全省种业振兴大会拟在召开。突出农业品牌创建载体,大力打造“珍宝”区域公用品牌,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数量达到1006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达到28个,县成功创建首批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与此同时,我们认真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12.88万亩,“十三五”期间通过土地整理新增耕地指标8.1万亩,预计今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608.41万亩、总产量达到235.24万吨,为现代农业发展夯实了基础。 四是注重“三个坚持”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坚持高起点规划,大力推进县域内片区划分工作。结合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实际,在、、先期开展乡村规划编制试点,拟将全市166个乡镇(街道)划分为41个镇级片区,设置中心镇38个,同步统筹推进村级片区划分工作。坚持高标准建设,夯实农村基础设施。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今年新建34.09万亩;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武引水库三期工程将于明年全部完工,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6.54%,梓潼县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经验被人民日报、新华网等主流媒体宣传推广。推动农村公路建设上档升级,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超过2.3万公里,涪城区成功创建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推进农村数字赋能,新建4G基站近500个,建成广电服务网点464个,智慧广电网络实现乡镇全联通,4G通信网络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坚持高质量管理,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生活垃圾治理率、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分别达到94.8%、99.6%、71.7%,位居全省前列。培育“美丽·宜居乡村”950个,完成农村土坯房改造19.7万户。开展绿化行动,全市森林覆盖率除三州外全省第三。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经验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并在全国、全省推广。 五是不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做深做实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50余条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150余条经验做法被央、省主流媒体宣传报道,我市先后3次在全省会议上交流发言,综合试点工作得到省委领导肯定性批示6次,成功承办全省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现场会,省内外93个市、县考察团来绵考察学习。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22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年收入达到100万元以上,797个合并村实现融合发展,占合并村总数的65%;开展集体经济消薄行动,将在2022年底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全市流转承包地164.7万亩、占比39.5%;累计培育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3家(全省第二)、省级示范社201家(全省第二)、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场185家,2家企业入围第七批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通过“农业企业+合作社+小农户”等模式,累计带动小农户91万户次。在全省首创推行改革项目挂牌制,由县市区委书记和市级有关部门主要领导牵头挂牌推进农村改革项目195个,其中9个入选《农村改革案例集》;县《下好闲置资产盘活棋,巧变“包袱”为“财富”》入选党的以来省农业农村改革十大优秀案例;游仙区创新升级“三资管理系统”和“清风阳光监督平台”改革经验在《改革专报》推广。 六是持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水平。大力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圆满完成村(社区)建制调整改革后的第一次换届,整个过程风清气正、风平浪静。通过换届和实施“头雁提能”三年行动计划,“一肩挑”比例达95.4%,大专及以上学历村党组织书记达到812人、占比51.3%,致富带头人担任村党组织书记的1361人、占比86%;吸纳530名返乡大学生、4661名致富能手进入村“两委”班子。大力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建成市级返乡农民工创业园16个,国、省级大学生创业园14个,培养乡村高层次领军人才15名,引进培育“双创”团队11个。被评为全省农民工回引培养工作先进市。开展全国“导师帮带制”试点,遴选匠心名师634名,帮带乡村年轻干部823人。培育高素质农民1.7万余名,全市农村实用人才达到8.3万人。大力促进乡村文化兴盛。建成全国文明村镇22个、省级文明村镇29个,成功创建省级样板村镇6个,建成休闲农业景区30个、休闲农业聚集村113个,农业主题公园11个,2个传统农业文化纳入全国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农民夜校和农家书屋全覆盖。我市2个单位被中宣部表彰为第八届“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全国表彰342个集体,省15个集体入选)。 经过4年多实践探索,初步走出了一条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下一步,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以此次考核检查为契机,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奋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再上新台阶贡献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