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弘扬志愿者精神

举报
资源描述
2023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 主题:弘扬志愿者精神 【作文指导】 【文题在线】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近日,一组横跨13年的同款背影照片在网络上刷屏。据报道,一张拍摄于2008年汶川地震灾区,照片背后写着“抗震救灾”;一张拍摄于2021年大连战“疫”一线,照片背后写着“金普加油”。这两张照片的主人公是同一个人——辽宁大连金普新区交通运输局工作人员安磊。10多年间,他从事志愿服务的初心并未改变。 材料二:每天我们都能在大街小巷看到志愿者们不厌其烦地弯下腰捡起地上的纸屑、烟蒂和瓜果皮,他们从不抱怨;每天我们都能看见身着红马甲、手挥小红旗的交通志愿者站在十字路口,协助交通民警和协管员共同维护繁忙路口的交通秩序;疫情期间,我们经常能看到志愿者们奔波的身影,引导居民检测,肩负起为社区居民买药送药的责任……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生活中,我们总能看到志愿者的身影,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是否也想加入或已经投身志愿者队伍?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志愿者或志愿服务的看法。 要求: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这是一则新材料作文。材料第一段强调方与圆各有其优缺点,因此要客观辩证地看待二者;不可一味褒扬或批判。材料第二段强调方与圆的不相合,可延伸为在道德品质、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的立场上只能方,不能圆,二者不能相容。材料第三段强调做人处世要“外圆内方”,把内在的“方”与外在的“圆”完美结合,以达到既坚持原则又与人为善的目标。“方与圆”貌似对立,实则辩证统一。写作时可先思考各自的优缺点。如“方”,可想到人品的方正,不同于流俗的君子风范,但“方”也可能是不知变通、格格不入;“圆”,意味着圆熟、机变、灵活,但也可能演变为没有原则,老奸巨猾。然后思考如何在“方”与“圆”中达到一种平衡,那就是“外圆内方”,既有原则,又能灵活变通;还可以分析何时必须“方”,何时应当“圆”。最后强调把握好“度”,对于不良现象,就要坚持原则,格格不入;“圆”更要适度,不能触碰底线。 【立意参考】 ①奉献“光”和“热”,致敬志愿者。 ②点赞志愿者,让社会更美好。 ③志愿服务,让世界更和谐美好。 【佳作赏析一】 弘扬志愿者精神 "爱,是一种无声的诺言,只要轻轻一点火花,就能让世界充满温暖;爱,是一种无偿的交换,只要小小一缕奉献,就能让彼此真诚相待。”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应该把爱心化为行动,去关爱社会上的每一个需要得到帮助的人,弘扬志愿者精神,与现代文明同行,以奉献扬青春,与社会同进步。    在耀眼的阳光下,我曾经对着飘飘的国旗宣誓到:“我愿意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我承诺,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实行支援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建设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美好社会贡献力量。”通过青年志愿者行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关爱,人与社会的相互融和,政府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协调共处,社会和谐的建立,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了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观念意识的提高,奉献精神正慢慢得在社会人群中升华,作为一名现代公民,始终保留着文明意识,时刻准备着为这个社会做贡献。奉献精神体现着人们思想的飞跃,体现着人类文明又跨进了一大步。特别是在社会转变,历史飞跃的年代,更需要奉献精神。    在社会人群中,广大青年学生担当了这一重要角色,成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活跃在服务的第一线,本着“开拓创新,持之以恒”的志愿服务原则,带头参与扶贫济困,敬老爱幼等社区公益活动。志愿服务不仅是人的义务、责任,而且是人的权利,是现代化的一种生活方式。志愿服务没有吸引力,但人们参与热情很高,为人们服务,为社会建设添砖加瓦,在志愿服务中得到学习、成长、充实、提升的收获。参加义务活动不但能帮助他人快乐自己,还能增长经验锻炼自己。    志愿者的服务项目多数是义务家教,绿色环保、普法宣传、探望福利院或孤儿院等,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仅使团员青年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弘扬了志愿服务精神,还是一次能扎实推进学校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的实践形式,充分体现了学校广大团员青年报效祖国,服务社会,乐于助人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青春的列车,一直向前驶去,我们不能选择停留,但我们可以播下希望的种子,让它在我们所经之处茁壮成长,能成为一把遮天大伞,为需要的人遮光挡雨。我们追求的并不多,只希望着,能够尽我们的微薄之力,让天下爱我们的人和我们爱的人永远快乐着,只因为,我们是中国的青年志愿者。也许,我们微弱的力量改变不了什么,但是,只要我们一起努力,您会发现世界在我们手中会变得越来越美好的;也许,我们能够做的的确很少,但是我们只要做了本应做的那一份,您会发现我们所获得的并不只是付出的那么多。    一个伟大的追求,一个伟大的理想,让我们扬起青春的风帆,把我们的热情奉献给这个社会,弘扬志愿者“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做现代文明公民,构建社会和谐社会,紧紧抓住时代主题,完成伟大的历史使命。 【佳作赏析二】 弘扬志愿者精神,谱写新时代雷锋故事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这就是代代相传的雷锋语句,这就是雷锋精神。而今,在新时代下,有一群人以另一种方式诠释着雷锋精神,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 志愿者精神,是日常生活的点滴之善、默默奉献,是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热心援手,是文明社会的率先垂范、“一呼百应”。弘扬志愿者精神,需要我们每个人参与其中、倾情奉献,凝聚社会正能量。 弘扬志愿者精神,要发扬无私奉献的美德。奉献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寻常日子里,志愿者精神更多的是一种爱心的传递,以及甘于奉献的精神。社区里,志愿者关爱老人,日日端水送饭;红绿灯路口,随处可见的穿着红马甲、戴着小红帽的志愿者指挥交通,不论风吹雨打、严寒酷暑;在村里,群众自发组成治安巡逻队,担当社情民意“信息员”、邻里守望“巡防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寒暑假期,大学生自发组成家教志愿服务队为留守儿童辅导作业和功课……这些平凡举动,无一不是将这种无私奉献的美德发扬光大的最真实、最生动的写照。 弘扬志愿者精神,要历练勇于担当的气魄。回首庚子年春,新冠肺炎疫情席卷江城大地,最终历经76个艰难日夜,挥别漫长的严冬,重新启动的武汉,迎来春的生机。这其中有无数不计回报、“搭把手”的志愿者的故事。如今临近年关,河北以及东北疫情严峻,他们再次领命出征、勇敢逆行。这其中有志愿报名去一线支援的医护人员;有雪中逆行的大连海洋大学学生为保障学校物资运送不怕艰苦与严寒;还有在一条征集令下,积极报名到病例、阳性人员居住地进行消杀的志愿者,他们有的还是学生,一句“我去”“我年轻力壮”“我不怕累”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在灾难面前,他们不怕危险,冲在前线,诠释着志愿者勇于担当的气魄。 弘扬志愿者精神,要发挥榜样带头的作用。任何力量的壮大,都需要有人率先垂范。尤其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更应立足本岗职位,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把初心写在行动上,将使命抗在肩膀上,将志愿者精神传递下去。当前,面对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我们安阳市地处河南北大门,党员干部们迅速行动,在小区里化身防疫宣传员、讲解员;在高铁站化身“白衣大侠”,为来往旅客测量体温,进行信息登记;在农村化身“守门员”,出现在一个个隔离点以及防控卡口,在关键时刻筑起了一道道坚不可摧的“防护网”,成为抗击疫情的中坚力量与主心骨。他们是榜样,也是我们学习的对象,值得我们为他们点赞! 不管是在寻常日子里,还是在大灾大难中,志愿精神都在一个个志愿者的传承中熠熠闪光。我们每个人都应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继续以实际行动谱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阅读拓展】 (一)保护你的慢速时间   一   人们可以依赖个人和职业的位置,在个人层面上用不同的方式保护慢速时间。为了不被速度生吞活剥,有必要自觉地加以选择。例如,可以做出这样的决策:     只在周一早上回复电子邮件;   周二去一个秘密的地方钓鱼,让别人找不到自己;   一个人在车上时,电话和收音机全部关掉;   周二与周三阅读专业期刊,不读报纸;   不设自动留言电话,当自己不在办公室时,不管那些未接的电话;   在用无线上网设备阅读新闻之前,总会阅读一首诗和两条注解;在下午4点半到晚上8点半之间,与自己的家人待在一起,不接触外界的事情;   每隔一周的星期三去听音乐会,或者去听管弦乐,不受干扰也从不间断;   只要现在这一刻适合自己,就拒绝下一刻的打扰。   二   在北欧国家,小别墅或木屋的概念具有特殊的含义。只有一半的北欧人可以轻易地拥有小别墅,但每个人都明白其深层的意义。当人们抵达那些小别墅时,会发现它们要么位于偏僻和荒芜的山间,要么就在海岸线附近的荒滩上,此时缓慢的瞬间接管了一切。人们把手表放在抽屉里,等到返回城市时才把它取出来。对于别墅是否需要电视、电话和互联网,很多家庭都发生过激烈的讨论——尽管这些设备可以带来方便,人们却羞于承认这一点。在这种环境下,产生压力的不是管理活动的时钟,而是管理时间组织的活动。孩子们上床睡觉会比平常晚一个小时,吃晚餐是因为饥肠辘辘,只要你喜欢就可以随意采摘浆果或钓鱼。目前,现代社会很少有市民会梦想永久地回到这种令人喜悦的时刻。我们对其他的乐趣知道得太多,也非常理解我们当前社会的复杂性,回归天然的梦想确实非常具有吸引力,然而,我们别忘了在别墅中的生活状态完全不同于碎片化的匆忙情形,通常是后者管理了我们的大部分生活。我认为在别墅的时间里,安排许多不同的活动会很有利,不过其前提条件是,这些活动不需要仔细精准的合作。   三   当我被其他不太苛刻和互相不太排斥的活动包围时,我怎样才能确定,用一学期阅读康德的著作和待在一个节奏缓慢的泰式小渔村里,哪种使用时间的方式比较明智呢?如果我按照优先顺序进行处理,又该采用什么标准呢?因为缺乏不证自明的标准,很多人试图找时间做一切事,结果是做每一件事时都痛苦不堪。这恰恰就是问题所在。     如果你有钱,可以随意休假,暂停工作和学习,并把孩子放到乡下友善的亲戚那里,让自己用上半年的时间搞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建议你首先考虑下列活动:     学习弹爵士钢琴;   在巴黎待上6个月正确地学习法语;   在最新版的模拟城市游戏中,真正熟练地建构一座虚拟城市;   熟悉符号逻辑;     读《尤利西斯》这本小说;     照顾家庭并成为一个更好的厨师;     与朋友在咖啡馆或电影院玩个痛快;   在热带沙滩的吊床里悠闲地度过尽可能多的时间。     这些都是值得赞赏的好主意,但是自然不可能同时实现。可以把两三个主意合并在一起,但是计划中捆绑的主意太多,往往会把事情搞砸。    四     近来,坐立不安成了个人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正在茁壮成长。一般来说,这种特性的出现,往往是缓慢时间遇上了对快速时间的期待。上下班高峰期和延迟的航班就是最好的例证。《明镜周刊》的一篇老文章(准确地说是1989年的文章),援引了一个9岁小男孩的话:“我的老师比保姆雅达利说话速度慢,有的时候慢得让我发疯。我在想快点,让我回家去找雅达利,她能更快地告诉我这些事情。”    然而,1999年在联合国对小女孩教育做的调查研究中,一个5岁的小女孩接受访谈时说:“我从来不去玩,因为总有人说快点,我讨厌匆匆忙忙。”总的看来,这两个案例表明了当今同时存在的两种对立趋势:别人的缓慢引起的坐立不安,以及外部对速度和效率的需求造成的挫折感。     两个小孩的观点之间的差别,自然已经被包含在这样一个事实之中:德国的9岁男孩能够调整自己的速度,而5岁女孩的节奏则完全由外界决定。解决方案是有意识地管理自己节奏的变化。     很多事情人们永远也不需要知道。如果人们一天有几次能够做一些有趣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