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有平语—平语近人语文学科校本课程

举报
资源描述
前 言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是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里,是听得见的文化自信。我们的文化自信当然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关联。习近平总书记也曾经强调,在新时代要推动中华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本人率先垂范,在他一系列重要讲话,还有文章当中,无论是谈治国理政的重大问题,还是在国际场合阐明中国的原则、观点、立场,抑或是在基层和干部群众倾心地交谈,经常会引用一些中国经史典籍当中的华章佳句。不仅对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精准的阐释,而且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闪烁着新时代的思想光芒。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课程目标中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因此,“平语近人”进入语文课堂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本书以《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十二集内容为依托,将初中语文教材与“平语近人”完美整合,把平语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一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文学和思想营养,让学生将“平语近人”入眼入耳,入脑入心。 1一枝一叶总关情 教材导航: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九上第11课《醉翁亭记》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八下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平语释义: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清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 末必去。——清万斯大《周官辨非》 1、郑板桥是清代的著名诗人、学者、画家。所引的这首诗,是郑板桥在山东潍县担任知县的时候所写的。这个诗的题目比较长,题目叫《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一枝一叶总关情”,是说这个外面的这些竹子,无论哪一枝哪一叶,都关乎着我的感情。郑板桥写这首诗的时候,潍县正在闹大灾。怎么解决当时灾民的生活问题呢?他搞基建、搞土建,让老百姓、灾民参加土建。你来这儿干活,我就给你钱,就管你饭,解决灾民的这个没有粮食吃的问题,所以郑板桥这首诗表达了他非常深切的爱民之情。 2、“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两句话出自《管子•牧民》,《管子》是先秦时期的管子的有关的言论跟文章的一个总集,《四顺》是其中的一章,在这一章中间讲到了“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关键讲这个政权的兴废,最终的决定因素都是民心。古代的官员可以做到的,那么今天我们共产党的领导干部更应该做到。所以总书记对各级党委政府,都提出了要求,要把造福人民作为最大的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3、“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这两句话出自清代著名的经学家万斯大。万斯大有一本书叫《周官辨非》。其中《周官辨非•天官》讲到了这两句话。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就是说一个要兴,一个要去! 积累拓展:关注身边大事,我为精准扶贫点赞 精准扶贫是我国当前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 (1)【了解精准扶贫】在活动中,你看到下面三则材料,请你对其进行分析,写出两点探究结果。 【材料一】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一般来说,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的,谁贫困就扶持谁。(360百科) 【材料二】 总体目标: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 【材料三】 最近,通过媒体的报道,中西部地区的一些贫困角落令人心情沉重:1年最多吃3顿肉;家里连一面严格意义上的“墙壁”都没有;所谓的“门”就是一块由竹篾编成的“板”;不少适龄儿童上不了学……日前,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召开座谈会,就加大力度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提出“四个切实”要求,特别强调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 (2)【参与精准扶贫】如何帮助贫困户尽快脱贫致富,请你根据当地情况,提出两条合理的建议。 (3)【点赞精准扶贫】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先进的人物,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咸丰县清坪镇龙潭司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谢启田就是一个典型,他的事迹通过恩施日报、咸丰新闻网、咸丰发布、云上咸丰等媒体报道后,引起广泛关注,请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给谢书记写一条赞语。 【链接材料】享年64岁的谢启田,生前是咸丰县清坪镇龙潭司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在任期间,带领村民修公路、建水池、盖学校、兴产业,将龙潭司村打造成湖北省“宜居村庄”。去年10月20日,谢启田被确诊为肺癌晚期,10月30日因病医治无效离开人世,弥留之际仍然牵挂村里的工作,被村民誉为“拼命书记”。 经典诵读: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习近平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 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 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 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2治国有常民为本 教材导航: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九上第10课《岳阳楼记》 平语释义: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汉·刘安《淮南子·氾论训》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周易》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荀子·王制》 1、“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出自《淮南子·氾论训》。这句话的意思是非常明白、非常简单的,很容易懂。也就是说治理国家的原则,最根本的就是要利民。利民呢,就是要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2、“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出自《周易》,是《周易》六十四别卦当中的第四十二卦,它的原文是说,“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这说的其实就是做人修身的道理:我们怎么样才能做一个更好的人。“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你才能不断地进步,才能做一个君子。那放到今天就是我们才能做一个合格的、更好的公民。 3、“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最早的出处是《荀子·王制》,它的原文是,“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用大白话来解释,就是君主就像是船,而老百姓则像是水,水可以把船托起来,也可以把船掀翻。 积累拓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下面是《孟子》中关于治国的语录,阅读后用一个词语概括孟子的治国思想。 【材料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译文: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他的人就少。 【材料二】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材料三】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译文: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孟子的治国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典诵读: 《老子》节选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岳阳楼记》节选·范仲淹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咏煤炭》·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3国无德不兴 教材导航: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七下第6课《爱莲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七下第6课《陋室铭》 平语释义: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管子》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礼记·大学》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礼记·大学》 1、“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出自于我们古代的一个著名的典籍叫《管子》,原文是这样的:“国有四维……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那“维”的本义是指系东西的大绳子,也引申为一切事物赖以固定的东西。而“国有四维”,也就是说治国有“礼义廉耻”这四大纲纪,而这四大纲纪一旦有所缺失,国家就会陷入比较危险的境地。而一旦这四大纲纪全部废弛了,国家就有可能面临灭亡的绝境。 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礼记·大学》篇的基本纲领,或者说也是“大人之学”追求的最高的境界。所谓“明德”就是指光明美好的德行,而“明明德”,前面那个“明”字是动词,是彰显的意思。所以“明明德”是指的彰显光明美好的德行。而“亲民”,指的是要将这种光明、美好的德行推及到民众身上去,要革除蒙昧,开发民智,然后共同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止于至善”。 3、“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同样是出自《礼记·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常被概括为家国情怀。这家国情怀也是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要承担的责任。 积累拓展: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美德少年 【解读“诚信”之“信”】 (1)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我们可以通过“形”来推知“义”。请你根据下面的图片和字典中的解读,推知“信”字的含义, 《说文解字》:“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 “信”字的含义是: 【积累“和谐”之“和”】 (2)你要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的“成语之星”大赛,需要积累一些含“和”字的成语,请你写出2个。 成语: 【探究“友善”之“善“】 (3)阅读下面三则材料,说说“善”的美德体现在哪些方面? 材料一:重庆市荣昌县村妇龙再平细心照顾瘫痪养母9年,为母亲洗尿布,喂饭.为了照顾老人的饮食,她精心烹制一道道家常菜;为了照顾老人的口味,她9年不沾辣味.近日被评为街道“孝道之星”,获得了“重庆好人”的候选资格。 材料二:家住厦门市湖里区枋湖东路的陈冠华老人,无儿无女,孑然一身.金山派出所的民警们在走访中了解情况后,便开始了持续4年的悉心照料.每晚“煲电话粥”,医院探望,送饭送奶…这份情谊温暖了陈婆婆的生活,直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