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基础课件

举报
资源描述
2021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是高考的必考点,涉及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古代诗歌阅读是高考的必考点,涉及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4个方面。中国古代诗个方面。中国古代诗歌阅读鉴赏考查选材集中在唐宋两代,大多是名家作品。命题者为彰显时代特点,突出命题重点,歌阅读鉴赏考查选材集中在唐宋两代,大多是名家作品。命题者为彰显时代特点,突出命题重点,着眼点放在对唐诗、宋词的考查上。着眼点放在对唐诗、宋词的考查上。客观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句子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察、语言的把握、表达技巧的鉴赏、形象的客观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句子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察、语言的把握、表达技巧的鉴赏、形象的概括、意境的理解能力;概括、意境的理解能力;主观题则考查了内容概括能力、意境把握和比较、句子赏析、人物形象鉴赏、炼字主观题则考查了内容概括能力、意境把握和比较、句子赏析、人物形象鉴赏、炼字(词词)、思想、思想感情的分析等。感情的分析等。解答古诗鉴赏题,分两步走,一是读懂;二是根据题干要求规范作答。解答古诗鉴赏题,分两步走,一是读懂;二是根据题干要求规范作答。【2020年高考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注)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商崖:这里泛指山崖。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020年高考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读 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注)黮闇:蒙昧,糊涂。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15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一、【答案】一、【答案】14A15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14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A项,诗歌的题目是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考生要理解好其中的“奉和”与“见寄”的意思。唐朝的时候,诗人通过寄送诗词酬唱的情况比较多,类似现在的笔友。诗的题目给出了写这首诗的原因,即皮日休抱病在家,闭门谢客,但是给作者写了一封信,作者回信以示酬和。由此可见,选项A“与外界不通音讯”是错误的。故选A。15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虽失春城醉上期”一句,说明作者和好友皮日休曾经相“期”春日聚会,饮酒一醉,但是一个“失”字,让这些愿望落空;“下帷裁遍未裁诗”一句是说未能作诗之憾,所以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本诗是一首“奉和”友人的诗歌,好友皮日休因“抱疾”而闭门谢客,然而他却给作者寄去一封信告知病情,作者得知好友抱病,当然要送上安慰,“但医沈约重瞳健”一句则是宽慰友人,希望友人眼睛恢复健康,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不怕江花不满枝”一句则用美好的景物对以后美好生活做了展望。(教学提纲)2021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基础(获奖课件42页)(免费下载)(教学提纲)2021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基础(获奖课件42页)(免费下载)二、【答案】二、【答案】14B15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教学提纲)2021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基础(获奖课件42页)(免费下载)(教学提纲)2021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基础(获奖课件42页)(免费下载)14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错,“行藏终欲付何人”意思是,在死后,他们的行藏最终又会托付给什么人呢?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建功立名时,他们作出的努力和牺牲都是自主的;但是,之后他们的一切又要不自主地委之他人,任其摆布,任其剪裁了,对于这一点他们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并非选项所说“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的意思。故选B。(教学提纲)2021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基础(获奖课件42页)(免费下载)(教学提纲)2021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基础(获奖课件42页)(免费下载)15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 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 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给我们的启示其实离不开诗中所阐发的道理。颔联“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承接首联,从史实失真的角度叙写了高贤的悲摧。在当时,高贤们已承污纳秽,受到误解;而后来末流所至,更是以假乱真,以讹传讹,从而使高贤们的行藏失去了原来的真相。由此可见本诗阐发的道理是: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这首诗歌作者完全是有感而发的,但是它本身所昭示的对书本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却无疑具有普泛性的哲理意义。书本是前人经脸、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因此,为了继承前人宝贵的精神遗产,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就必须广博地读书。但是,书本又并不都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这里有高下之分、有真伪之别,因此,在读书时必须善于区别,批判地继承。前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诚如是也!所以。我们在读书时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批判精神,而不能无保留地兼收并蓄,以假为真,以讹传讹,以至为书而误;我们只有以怀疑的理性目光去择取、去吸收,才能化他人的成果为自己的血肉,充实自己,发展自己,这就是本诗所给予我们的哲理性的启示。(教学提纲)2021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基础(获奖课件42页)(免费下载)(教学提纲)2021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基础(获奖课件42页)(免费下载)读懂诗歌主要包括读懂诗歌主要包括3个方面:个方面:一要明白诗句写了什么;一要明白诗句写了什么;二要体悟出全诗是怎么写的;二要体悟出全诗是怎么写的;三要把握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三要把握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注:注:考生在古代诗歌阅读题中的得分率较低的原因,一是归纳概括不全面,分析不具体;考生在古代诗歌阅读题中的得分率较低的原因,一是归纳概括不全面,分析不具体;二是鉴赏评价找不准思考方向,不会运用术语。为此,一轮复习时,我们针对这两种情二是鉴赏评价找不准思考方向,不会运用术语。为此,一轮复习时,我们针对这两种情况还要深入系统复习,力求能规范答题。况还要深入系统复习,力求能规范答题。(教学提纲)2021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基础(获奖课件42页)(免费下载)(教学提纲)2021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基础(获奖课件42页)(免费下载)对诗歌形象的把握,考生容易犯“概括不全”和“理解有误”两方面的错误。“概括不全”,即不能筛选出诗歌中所有的形象,可能会遗漏人、事、景、物、理(情)等中的一项或几项;或者不能对某一形象进行全面概括,比如对某景物形象的概括,可能会遗漏一点或几点。“理解有误”,即对形象的特征和体现的意义理解有偏差,对形象进行分析时没有联系诗歌内容或者分析不到位等。(教学提纲)2021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基础(获奖课件42页)(免费下载)(教学提纲)2021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基础(获奖课件42页)(免费下载)1.避免断章取义,乱贴标签(1)了解古代诗歌常见人物形象类型及特点,梳理、熟悉概括人物的常见词语。(2)仔细阅读诗句,把握关键,深入把握人物形象特点。对诗词中描写人物行为、心理、神态的词句,要细心体会。2.避免梳理不全面树立“要点意识”,一是因为人物形象具有多方面的特点,二是可根据题目的分值判断要点个数,从多个角度思考和梳理。可按诗句顺序,逐句筛选、梳理,最后“合并同类项”,明确答案要点。(教学提纲)2021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基础(获奖课件42页)(免费下载)(教学提纲)2021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基础(获奖课件42页)(免费下载)3.避免不结合原文分析(1)为理寻据法所谓“分析”,往往是为概括出的形象特点寻找依据,即不能只说“是怎样”的形象,而要说明“从哪里”看出“是怎样”的形象。(2)抓关键词法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特点往往透过关键词语表现出来,可紧扣筛选出的诗句中关键词语分析。(教学提纲)2021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基础(获奖课件42页)(免费下载)(教学提纲)2021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基础(获奖课件42页)(免费下载)第一步:把诗歌的形象细化为“人、事、景、物、理”5个方面,“人”指作者或抒情、叙事的主人公,“事”指事件,“景”指自然景物或意象,“物”指具体的物件,“理”指诗歌表达的哲理。第二步:筛选诗歌中所有有关“人、事、景、物、理(情)”的词语,细致分析这些词语体现的形象特征。(教学提纲)2021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基础(获奖课件42页)(免费下载)(教学提纲)2021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基础(获奖课件42页)(免费下载)(2019河北张家口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从军行(唐)王维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笳悲马嘶乱,争渡黄河水。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尽系名王颈,归来报天子。这首诗展示了戍边将士哪些特点?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答:_(教学提纲)2021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基础(获奖课件42页)(免费下载)(教学提纲)2021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基础(获奖课件42页)(免费下载)【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到诗中找出直接写戍边将士的诗句以及有关“人、事、景、物、理”的词语,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答案】(1)奋勇争先,征战沙漠,不辞艰辛;(2)生擒敌酋,“系名王颈”,英勇善战;(3)忠君爱国,以胜利“报天子”。角度角度相关内容相关内容人人行人、名王、天子事事行军打仗,擒获了敌酋景景边陲“日暮”凯旋的情景物物胡笳、战马理理(情情)“尽系名王颈,归来报天子”的爱国、自豪之情(教学提纲)2021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基础(获奖课件42页)(免费下载)(教学提纲)2021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基础(获奖课件42页)(免费下载)思想感情是诗歌的灵魂,把握诗歌的思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