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测试卷(含答案)

举报
资源描述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测试卷(含答案) 一(24) 1.用课文原句填空。(8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②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③莫听穿林打叶声, 。 (苏轼《定风波》) ④ ,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⑤水庆霞在中国女足再次陷入低谷的时候临危受命,这对她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这正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所表现出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气概与孟子“舍生取义”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2.下面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2分) A.憎恶(wù)   冠冕(guàn)   娉婷(pīng)   鲜为人知(xiān) B.呢喃(nán)   鲜妍(yán)    摇曳(yì)   猝不及防(cùi) C.轻觑(qù)   恣睢(zì)    箴言(zhēn)   强聒不舍(guō) D.棱角(léng)  豢养(huàn)   中伤(zhōng)   戛然而止(gă) 3.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矜持    亘古    闲瑕    可歌可泣 B.携刻    荧光    记载    络译不绝 C.妖娆    发怔    遒劲    交头结耳 D.羁绊    狼藉    修葺    姗姗来迟 4.阅读下面的读书卡片,填写与之相应的人名。(4分) 文段 内容简介 A 他是鲁迅的朋友,与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相识。他是一个为人孤傲、正直、倔强、爱国的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回国后,他一直受到轻视、排斥和伤害。后,他曾在绍兴师范学校任教,又受到排挤,最后溺水而亡。 B 眼中带出些渴望看到他的光儿;嘴可是张着点,露出点儿冷笑;鼻子纵起些纹缕,折叠着些不屑与急切;眉棱棱着,在一脸的怪粉上显出妖媚而霸道。 C 那人趁着机会,滚下山崖,伏在那里又变,变一座土地庙儿。大张着口,似个庙门,牙齿变做门扇;舌头变做菩萨;眼睛变做窗棂。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做一根旗杆。 D “我是被压迫的,瞧,那就是压迫者!由于他,所有一切我热爱过的,尊敬过的,祖国、父母、爱人、子女他们全死亡了!所有我仇恨的一切,就在那里!” A文段中的“他”是____________     B文段是对____________神情的描写 C文段中的“那人”是____________    D文段中的“我”是____________ 5.漫步校园清幽小径,樱花正值盛花期,纷纷扬扬的“花瓣雨”洒落一地。恰遇劳动班委小伟正在打扫樱花。(8分) (1)关于该不该清扫樱花小径的“落英”?你和小伟展了辩论。 小伟观点是:要清扫“落英”,这样校园才能更干净整洁,体现校园文明。 你的观点是:不要清扫“落英”。 请你结合下文在《落英不扫,诗意栖息》的第二段中补充相关的内容来支撑你的观点。(3分) 落英不扫,诗意栖息 ①落英为什么不用扫除干净? ②因为_________________ ③除了审美,落花还能引人哲思。“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是陆游以落花来寄托自己的高洁情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则是龚自珍始终不忘报国之志的奉献情怀。可见,在一条落英缤纷的林荫小道上,如果落花被清扫的干干净净,那么,无论从审美还是从哲理的角度看,他的文化价值都将被割去一半 ④落花是可赏读的,小径是有诗情的,校园始终是有温度的,落英不扫,诗意栖息 (2)无锡的独月路也是赏樱佳地,为吸引更多的游客,请你在朋友圈为其写一条宣传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2分) (3)下列诗句中描写的季节和材料一致的是(   )(3分)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C.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D.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二(46)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6—题。(20分) 【古诗阅读】 碛中作① 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 【注】①碛(qì)中作:在大沙漠中作诗。碛:沙石地,沙漠。 6.请简要分析首句中“欲到天”的表达效果。(3分) 诗歌首句“______”一词,点明了行进方向,“欲到天”运用 的手法,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边塞的雄浑壮阔气势,为全诗奠定了 的情感基调。 7.本诗的最后一句“平沙莽莽绝人烟”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抒情方式和表达的情感上有何异同?(3分) 【古文阅读】 杨继宗,字承芳,阳城人。天顺①初进士。授刑部主事②。善辨疑狱。河间③获盗,遣里民张文、郭礼送京师,盗逸④。文谓礼曰:“吾二人并当死。汝母老,鲜兄弟,以我代盗,庶全汝母子命。”礼泣谢,从之。文桎梏⑤诣部,继宗察非盗,竟辨出之。 成化初,用王翱⑥荐,擢⑦嘉兴知府。以一仆自随,署斋萧然。性刚廉孤峭⑧,人莫敢犯。而时时集父老问疾苦,为祛除之。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遇学官以宾礼。师儒竞劝⑨,文教大兴。 中官⑩过者,继宗遗以菱芡⑪、历书。中官索钱,继宗即发牒取库金⑫,曰:“金具在,与我印券⑬。”中官咋舌不敢受。入觐⑭,汪直⑮欲见之,不可。宪宗问直:“朝觐官孰廉?”直对曰:“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 (选自《明史》,有删改) 注:①天顺:明英宗年号。下文的“成化”是明宪宗年号。②刑部主事:官名。③河间:与下文的“嘉兴”都是地名。④逸:逃跑。⑤桎梏:脚镣和手铐。⑥王翱:人名。⑦擢:提拔。⑧刚廉孤峭:指性格刚正、廉洁、孤独、冷峻。⑨师儒:教师和儒生。劝:劝学。⑩中官:这里指皇官内的宦官。⑪菱芡:菱角和芡实,指不值钱的农产品。⑫库金:指国库中的金银。⑬印券:指字据。⑭觐:指入京朝见皇帝。⑮汪直:明宪宗时的太监。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善辨疑狱    狱( ) (2)鲜兄弟    鲜( ) (3)文桎梏诣部    诣( ) (4)继宗遗以菱芡    遗( ) 9.下列各项,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2分) A.以我代盗    以塞忠谏之路也(诸葛亮《出师表》) B.金具在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C.与我印券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D.汪直欲见之    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10.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而时时集父老问疾苦,为祛除之。 (2)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 11.在下面表格的空缺处填写相关的内容。(4分) 事件概括 人物形象 杨继宗察出张文非盗 (1) (2) 关心百姓 杨继宗兴社学,礼遇学官 (3) 杨继宗不给宦官送钱 (4)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题。(16分) 母亲的“手中棍” ①“哒哒”,木棍敲击水磨石地面的声响,回荡在医院走廊。我搀着母亲的左臂,母亲右手拄着木棍,慢步走向楼上化验室。“哒哒”,木棍敲着地面一声再一声,敲得我心上生疼。 ②这木棍是我以前从朋友那里淘到的深山六道木,去了皮,直溜、光滑、坚硬;选一枝权处留段握柄,截断、磨光,正好给走路已然蹒跚的母亲当拐棍。但一开始她并不乐意:“我不需要这玩意儿,拿走!”我便随手将木棍撂在了门后墙角,任其搁置数年,积了厚厚的灰尘。 ③这次母亲头晕、腿疼,我将木棍找出来,擦拭干净递给她。母亲叹了口气,一手扶着门框,一手颤颤巍巍接过木棍,边走边念叨:“到底还是拄上了呀!”一向要强的母亲,终因年老有病拄上那根拐棍,服了老。 ④其实,在我年少时的印象中,母亲手中倒是常握着一根木棍。只不过,先前那根棍总是被母亲自如支配,“舞”在手上,支撑起我们全家清贫的烟火日子。 ⑤“娘,我回来了!”年少的我还没进院门,就远远望见母亲正趴在锅上,挥舞木棍,搅着一锅金黄喷香的玉米面疙瘩,腾起的热气模糊了她年轻的面容。哪料,母亲听到我的声音猛扭头,直起腰,全然不顾正做着饭,举着搅棍就朝我冲来,嘴里骂着:“我叫你和同学打架!”看来是有人提前向母亲告了我一状。我生怕被母亲逮住,我跑上了山。 ⑥当我从山上折了两根六道木细棍回家,送给母亲做搅疙瘩棍时,饭菜已摆上了桌。母亲接过木棍,狠狠地朝我头上打来,却又轻轻落在了我的屁股上:“以后可别打架了,快吃吧。”我“哦”一声坐下,埋头扒拉饭。如今,母亲已没心力搅疙瘩给我吃了,可那两根被母亲磨得溜光的搅棍,还挂在墙上。 ⑦早出晚归进山摘酸枣的习惯,母亲曾坚持了几十个秋天。酸枣泡醋,酸枣核卖钱贴补家用。山里归来,母亲肩上扛一口袋酸枣,一手握着镰刀,一手拄根木棍。 ⑧母亲说:“一进山就弄根棍儿,打掉前面草窠的露水,有时还可以“打草惊蛇',惊野鸡、野兔啥的,免得被吓着。有次多亏这棍儿惊出一窝马蜂,不然我就被蜇了。湿酸枣长得牢,可以用棍儿敲掉些酸枣叶,方便采摘;高处或干了的酸枣,用棍儿敲打落地,直接捡就行了,省事儿。更重要的是,出山时,天慢慢黑了,或赶上阴雨天,扛着酸枣不好走,这棍儿就顶大用了。” ⑨听母亲一说,我打心里心疼她、佩服她,并感恩那无数次地陪母亲进山、出山“顶大用”的棍子。有时,如果酸枣摘得不多,母亲手里、肩上可能会多几根木棍:顶端带个木钩的,用桶从井里打水时用;那种细长的,用作打枣竿、打核桃竿、夹柿子竿;那种粗长、直溜的,用作铁锨把、镰刀把、锄把;那种细而轻巧的,陆续多弄些,用来搭菜架,插篱笆,做蒸算……母亲用这些源自大山里的木制工具,经营着家里、地里的活计。 ⑩近年,我回老家次数多,常帮年迈的父母做些活儿。我拎起提水木钩,去井边“哗啦啦”打一桶井水,似打捞起无数清甜的岁月;扛起长竿去打枣、打杏、打核桃、夹柿子,忆起了和家人树上树下一起劳作的欢愉;拿起铁锨、锄头、镰刀下地干点碎活儿,用着格外趁手。回来后,我将它们靠在墙角或挂在墙上,突然想到那些母亲从山里淘回的、已被磨得溜光水滑的木棍,已再也不能被她拿在手上使用,不由得黯然神伤。 ⑪上医院二楼,母亲身体明显侧向了我,我的右臂加了把力。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