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泵站改造与灌区续建配套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举报
资源描述
XX泵站改造与灌区续建配套工程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1、综合说明 1.1 项目背景 为合理利用水资源,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抗灾能力,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控制水土流失,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我们依据国家水利部水农(1999)459号文件要求,认真调查研究,结合本地实际,组织编制并上报《××县××泵站改造与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县××泵站位于××县中部,分布在资江一级支流夫夷水两岸。××泵站下辖两个中型子泵站即××、××泵站。 ××泵站位于××县白仓镇水津村,泵站工程于1966年7月开始动工兴建, 上劳力1.2万人,1967年冬拦河大坝枢纽工程竣工,1969年6月泵站工程竣工通水,泵站工程拦河坝为硬壳砼、干砌沙卵石填腹梯形断面坝,坝高8.6m,坝轴线长200.32m,溢流坝段长185m,采用鼻坎挑流消能。水轮泵安装在拦河坝左右两岸,左岸安装4台型号为60-8水轮泵组,右岸安装12台型号为80-8水轮泵组。左岸提水扬程31m,右岸提水扬程65m,总干渠2条长35.08km,分干渠5条长53.225km,支渠43条长127km,附属建筑物有双悬臂式渡槽2处(其中干渠1处),长381m,倒虹吸12处,长2874m,隧洞1处,长275m。整个工程共完成土石方122万m3,投工203万个。设计灌溉白仓镇、塘田市镇、金称市镇农田面积3.31万亩。 ××水轮泵站位于塘渡口镇××村,距县城3km,是一处以灌溉为主,兼顾发电、航运、城镇供水综合利用工程。泵站工程于1970年9月动工兴建,上劳力4500人。1971年4月主体工程竣工,1972年6月福兴亭石拱渡槽建成,泵站工程正式通水。泵站工程拦河坝为浆砌石重力坝。坝高7m,坝长294.8m,溢流坝段长181.7m,采用鼻坎挑流消能,利用水头4.6m,水轮泵安装在拦河坝左右两岸,左岸安装4台型号为60-8水轮泵组,右岸安装8台型号为80-8水轮泵组。左岸提水扬程47m,右岸提水扬程58m,总干渠2条长7.25km,分干渠4条长29.81km,支渠9条长36.6km,附属建筑物有渡槽8处(其中干渠3处),长520m,倒虹吸30处(其中干渠11处),长5645m,隧洞6处(其中干渠3处),长655m。整个工程共完成土石方169.55万m3,投工272.14万个。设计灌溉塘渡口镇、黄塘乡、下塘云乡、七里山农场31个村农田面积3.43万亩。 由于××水轮泵站所辖××、××两个水轮泵站灌区已经连成一片,形成一个独立的灌区,2001年6月,为加强泵站管理,保证两个泵站灌区正常运行及相互补充,我县水利局将原有两个泵站进行合并设立了××泵站管理所,负责原有两个泵站管理工作,同时将原来两个灌区渠系进行整修,使得原来两个灌区从根本上合成一体。这样,一方面便于泵站设施运行统一调度,另一方面便于灌区农田抗旱供水秩序正常维持,减少水事纠纷。同时便于泵站今后体制改革。 灌区受益范围内有6个建制镇,一个农场,总人口31.8721万人,其中灌区总人口21.2481万人。××泵站灌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境内雨量比较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1225.3mm。灌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主要经济作物有豆类、薯类、油料、棉花和蔬菜、瓜类等。 灌区运行30多年来,为农业生产以及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由于受建设初期经费、材料、技术等因素的影响,灌区原有渠系建筑物设计标准偏低,且超期服役老损严重,效率低下,致使灌区水土流失、水资源浪费严重,供水成本不断增加大,严重影响效益发挥,制约了灌区经济发展,与灌区设计效益相比,与灌区经济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都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为充分发挥该灌区的工程效益,为地区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水资源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必须对该灌区实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1.2 项目范围和建设规模 ××泵站灌区地处夫夷河两岸,总面积415.46平方公里,占××县总面积的20.8%,耕地面积15.64万亩,灌溉面积12.77万亩,包括6个建制镇,一个农场,总人口31.8742万人,农业人口25.2869万人,非农业人口6.5873万人,其中灌区总人口为21.2481人,农业人口16.8582万人,非农业人口4.3899万人。 1.3 项目建设内容和工程量 工程主要内容:(1)骨干工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灌溉渠系配套及排水沟工程;(2)田间工程;(3)水土保持工程;(4)生态环境治理工程;(5)信息化管理工程。 其中,枢纽泵站更新改造2处(××水轮泵站、××水轮泵站),小型配套泵站4处,干支渠道防渗长292.155km,渠系建筑物60座(其中干渠31座),田间工程(斗、农渠)500.1km。规划沟疏浚整治工程疏浚沟渠9条、土方量5.0万方。 1.4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实施××泵站灌区续建配套改造工程总投资为4578.86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补助3000万元,湖南省补助1000万元,地方自筹578.86万元。 1.5 经济效益分析 2004年度灌区续建配套和泵站改造工程完成后,该灌区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通过续建配套和泵站改造工程的实施,大大加强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和农业生态环境,促进村容村貌、交通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工程实施后,可建成高效农田6.74万亩,其中发展大棚蔬菜等高效精品农业1.2万亩。极大地该善该区引水能力,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38提高到0.75,实现年节水0.14亿m3,新增农业产值1006.26万元,农民人均增收273.0元。按照国民经济评价规范,采用动态分析法,按社会折现率12%,计算分析期n为55年,经济评价指标为:净效益现值ENPV为1252.0万元,经济效益费用比EBCR为1.29,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为15%。 1.6 项目组织领导与建设管理 ××县将成立××泵站灌区续建配套与泵站改造工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计划发展局、农业局、财政局、水利局等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财务组、工程组、质监组具体实施管理,并安排专项资金,抽调专业技术力量全力抓好组织实施。 ××泵站灌区建成以后,由××县水利局管理,下设灌区管理所,按乡(镇)成立用水协会。灌区设定的灌区管理所归××县水利局管理,远期逐步建立供水公司加用水者协会的管理体制,供水公司可以在灌区管理所基础上改制建成。随着灌区的工程建设,灌区管理体制将打破目前现有的松散型管理体系,采取“管理所+用水者协会”新型紧密型管理体系。要进行经营机制改革,分别建立起完善的部门和个人岗位目标责任制、建立目标成本管理制度和建立财务管理新机制。另外,还需进行水价改革,积极宣传水商品意识,做好优质服务的同时,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与地方政府支持。 2 灌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县位于湖南省中部偏西南,东邻邵东、祁东;南抵新宁、东安;西靠隆回、武冈;北与××市、新邵相接。地理坐标在东经110°59′56″~111°40′14″,北纬26°40′36″~27°6′8″。全县东西长约66.7公里,南北宽约64.3公里,总面积1996.08平方公里。水、陆交通便利,207、320国道从境内穿过。区内有洛湛铁路线、上瑞高速公路通过与全国各大城市相连,潭邵高速公路东连接线正式通车,邵怀高速拆迁完成并开工建设。全县共辖25个乡镇、场,637个行政村,2003年总人口96.36万人,农业人口86.1005万人,非农业人口10.2589万人。 ××泵站灌区地处夫夷河两岸,总面积415.46平方公里,占××县总面积的20.8%,耕地面积15.64万亩,灌溉面积12.77万亩(其中水田面积6.74万亩),包括6个建制镇,一个农场,总人口31.8742万人,农业人口25.2869万人,非农业人口6.5873万人,其中灌区总人口为21.2481人,农业人口16.8582万人,非农业人口4.3899万人。 灌区地处衡邵盆地之中,地势呈南高北低形且丘陵起伏,地面高程在230~240米。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石灰石和耐火土,白云石、碱矿石、钛铁矿、大理石、铅矾土、锰矿等也有相当储量。 ××泵站灌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冬干冷,夏温热,平均气温16.8℃,年平均日照1595.1小时。初霜日为12月4日,终霜日为2月21日,无霜期285天。境内雨量充沛,年内降雨量大多集中在春夏两季的汛期(3~6月)。常见的灾害性天气有:寒潮、霜冻、春季低温、雨涝、冰冻及冰雹。 2.2 社会经济 ××泵站灌区总面积415.46平方公里,占××县总面积的20.8%,耕地面积15.64万亩,灌溉面积12.77万亩,包括6个建制镇,一个农场,总人口31.8742万人,农业人口25.2869万人,非农业人口6.5852万人,其中灌区总人口为21.2481人,农业人口16.8582万人,占灌区总人口的79.34%,非农业人口4.3889万人,占灌区总人口的20.66%。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75亩,灌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主要经济作物有豆类、薯类、油料、棉花和蔬菜、瓜类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县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三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方针,按照“一要稳定,二要鼓励,三要发展”的要求,全市经济保持稳定、协调发展的好形势。工业生产步出低谷,农业继续获得丰收,物价得到有效控制,市场供应比较充足,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各项社会事业又取得新成果,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灌区2003年工农业总产值9.927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9.0634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1.3%,农业总产值0.8636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 8.7%。农村人均纯收入1067元。 2.3 灌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及工程状况 2.3.1 灌区水资源现状 (1) 降水 根据泵站所在地三门江水文站多年的连续观测降水资料统计,灌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225.3mm,年降水量最多为1770.1mm(1996年),是多年平均降水量的1.57倍,年降水量最少为869.2mm(1963年),是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的77 %,最大年降水量是最少年降水量的2.04倍。降水量主要集中在作物生长期,多年平均汛期(3~6月份)降水量822.0 mm,占全年的73%,多年最大汛期降水量为1118.1mm(1996年),占全年降水量的63.2 %,多年最小汛期降水量为 331.9 mm(1963年),占全年降水量的38.2 %。降水量统计结果见表2-1,多年平均降水量年内分配情况见表2-2。 表2-1 降水量统计结果 项目 降水量(mm) 年份 多年平均降水量 1225.3 最大年降水量 1770.1 1996 最小年降水量 869.2 1963 多年平均汛期降水量 822.0 最大汛期降水量 1118.1 1996 最小汛期降水量 331.9 1963 表2-2 多年平均降水量年内分配表 月 份 1 2 3 4 5 6 降水量(mm) 75.6 48.0 79.9 157.7 271.2 221.4 分配比% 6.2 3.9 6.5 12.9 22.1 18.1 月 份 7 8 9 10 11 12 降水量(mm) 52.4 92.1 27.2 103.9 34.4 61.5 分配比% 4.3 7.5 2.2 8.5 2.8 5.0 (2)径流量 本灌区根据三门江水文站近39年年径流深资料可知,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能源与动力工程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